APP下载

中西医结合治疗脾胃病的新进展

2016-01-24孙惠芝管小华山东省即墨市通济卫生院山东即墨266200

关键词:脾虚微观脾胃

孙惠芝,管小华(山东省即墨市通济卫生院,山东 即墨 266200)

中西医结合治疗脾胃病的新进展

孙惠芝,管小华
(山东省即墨市通济卫生院,山东 即墨 266200)

中西医治疗脾胃病在临床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将中药辩证理论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已成为该类病症治疗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本文结合近年来相关文献报道,对脾胃病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脾胃病;中西医结合;辩证分型

近年来,关于中西医结合治疗脾胃病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已经从基础理论研究进入到临床实践,其基本特点是:遵循中医理论与应用现代医学技术,揭示脾胃“虚证”的本质;将宏观辩证方法与微观病理学相结合,提供新的诊疗思路。

1 脾胃病病因与辩证分型

1.1病因研究

中医认为脾胃病发病由内外因共同作用所致,其中内因起到决定性作用,《素问》中阐述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中医学中所论述的“正气”多指“脾气”,脾虚直接反映为体质虚弱,内虚而不能抵制外邪,故患病。实验学研究证实,脾胃病患者机体IgA等含量均低于正常人,通过对中医诊断为脾虚证者进行电镜检查,发现脾虚证者淋巴细胞和胞内线粒体体积明显增大,该类患者免疫功能低下,为相关研究提供了病理学基础。相关研究报道更多的是关于外因对脾胃病发病的影响,《脾胃论》中对该类病症病因进行论述,认为“饮食伤胃,劳倦上脾,脾胃虚则阴火乘之”,病因学研究认为寒潮、季节等气候变化因素对脾胃病发作的影响也较大[1]。

1.2虚证研究

中医学将脾胃病归于虚证,现代医学则将脾胃视为一个以消化系统为主的综合性功能单位,对脾胃虚证本质的研究,集中体现在胃肠运动功能、吸收功能、消化功能、消化道激素调节、神经内分泌调节、血液流变等几个方面,通常脾胃虚弱者会有气短乏力、纳呆食少、腹胀腹泻等证,相关研究表明,脾胃虚弱者的胃形态呈无力型,肠运动加速,体内胆汁酸同粪便一同排出体外,致使消化功能发生障碍,这便是上述症状发生的原因和机理。再有,脾胃虚弱者血清胃泌素含量降低,也会影响到消化功能。至于消化道激素调节、神经内分泌调节等方面的研究,目前还正处于探索阶段。

1.3微观辩证

近年来,中医结合治疗脾胃虚证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在中西医结合临床实践和科研中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理论,即微观辩证,微观辩证与以往中医辩证相区别,借助光电学等技术,可对人体组织器官进行更为细致的观察,将病变信息直接转化为视觉信息,再对其进行辩证分析,明确各种“证”的微观检测指标,更利于指导临床诊疗。微观辩证涉及内容较广,基于脾胃病的临床特点,可从胃泌素、尿中胃蛋白酶、胰淀粉酶、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黏膜病理改变、氧自由基、微量元素等临床检测指标与脾虚证的关系分析入手,以胃黏膜病理改变与与脾虚证的关系为例,西医对胃肠病的病理研究较为深入,并得出了一些规律性认识,在中医证型宏观辩证理论指导下,对胃黏膜微观辩证进行初步分析,二者存在内在的联系,现代医学认为胃粘膜病理改变是萎缩性胃炎的基本病理改变,从中医学角度来看,病机转化以热化为主会出现脾虚胃热证候,临床检查发现,此时胃黏膜可见充血、红肿等急性炎症表现,若以寒化为主则会出现需、虚寒,临床检查可发现黏膜苍白、水肿等症状表现。

2 脾胃病中西医结合研究成果

脾胃病中西医结合辨病和辩证治疗取得了很大进展,相关研究报道较多,如张太峰对脾胃病的诊疗经验进行总结,认为中医脾胃病与西医胆管感染、植物神经功能关联密切,在很多认识上存在一致的地方[2]。中医对脾胃病病机的认识,最早归于七情内伤、饮食劳倦等内科杂病范畴,同时也涉及外感病所表现的脾胃病,认为可能与肺卫、卫表或外感热病传变过程中的失治误治、调理失宜有关,《素问》中对热病的论述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此时人体防御功能减弱,免疫力下降,邪风侵袭而致病,脾胃病与胆管感染有关正是基于这一病理,该类病症的治疗取决于中焦的“胆气”,可用中药方剂较多,如小柴胡汤、小建中汤,《伤寒论》中有“腹中痛去黄芩,加芍药三两”的论述,临床用药可先给予小建中汤,若腹痛等症状未能缓解,再给予小柴胡汤,在相关方剂基础上加减,根据患者病症,重新组方,能够达到和胃利胆、疏肝健脾的临床效果。此外,脾胃功能与植物神经功能关联密切,明确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对脾胃病治疗能够起到重要的指导意义。

汪龙德对于脾胃病中医结合的认识,将西医诊断与中医辩证相结合,临证时辨证与辨病相结合,重视机体的整体调节,形成“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为一体的诊疗思维模式,其临床经验可总结为四诊合参、顺应脏腑和肝脾肾同治疗三点[3]。在诊断上,临证的重点是观察舌象,辨其脏腑盛衰、病位深浅和疾病性质,并以此为根据定方用药,对于舌体庞大且齿痕者,脾胃虚弱之证,可给予四君子汤加减,胃阴不足者多表现为舌面光红,无苔少津,可给予一贯煎加减,若为寒热错杂,应给予半夏泻心汤加减,此外还有气血两虚、湿浊内阻等证,观察舌象,审证求因,辨证论治,可指导临床对脾胃虚证的诊断。所谓顺应脏腑,对于脾胃虚证者,重在顾护胃气,中医认为脾胃同居中焦,互为表里,一主运、一主纳,一主生、一主降,不通、不降、不和,即为病,在治疗脾胃病时,应理顺脾胃升降关系,调理气机,临床用药也应顺应脾胃升降的特点,升降相因,方能药到病除。肝脾肾同治关注的是脾肾与肝的关系,是从中医整体治疗观点出发,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虚证明的治疗应注意从肝肾调理,结合西医三大常规诊断,“逢泄必检”,早期确诊,利于病情恢复。

3 讨 论

综上所述,脾胃病的研究是一项系统工程,现阶段中西医治疗脾胃病在临床上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病因、病机等方面的研究均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尤其是基于脾胃病的临床特点,微创辩证理论的提出,以及中西结合的消化系统疾病诊治模式的建立,为该类病症的诊治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随着相关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相信会取得更大的研究成果,惠及所有脾胃病患者。

[1] 李小燕,蒋璐,黄穗平.黄穗平教授辨治脾胃病[J].新中医,2015,15(8):296-298.

[2] 魏玲君,刘喜婷.张太峰主任医师中西医结合治疗脾胃病经验[J].西部中医药,2013,16(8):38-39.

[3] 刘晓燕,汪龙德.汪龙德护理胃气、健脾运脾及中西医结合治疗脾胃病[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3,14(3):23-24.

本文编辑:王 琦

New progress of combined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of spleen and stomach disease

SUN Hui-zhi, GUAN Xiao-hua
(Jimo tongji hospital in shandong province, Shandong Jimo 266200, China)

R256.3

A

ISSN.2095-6681.2016.5.0012.02

猜你喜欢

脾虚微观脾胃
补中益气汤体内外对脾虚证两种特征菌数量的影响
基于病证结合的脾胃病湿热理论的创新与应用研究
好脾胃 养出来
脾胃失调该如何调理
隔姜灸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脾虚湿阻型肥胖并发高脂血症的临床观察
为什么那么多人“脾虚”
一种新的结合面微观接触模型
脾虚多吃这5种食物
微观的山水
新年心愿宝宝有个好脾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