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典与阐释:二十世纪欧美戏剧的文学伦理学批评

2016-01-23聂珍钊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二十世纪伦理学伦理



经典与阐释:二十世纪欧美戏剧的文学伦理学批评

主持人:聂珍钊(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A&HCI杂志主编,《世界文学研究论坛》ESCI杂志主编)

现代学者、作家、翻译家刘大杰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曾经在其专著《易卜生研究》中评价西方戏剧时把易卜生戏剧与古希腊戏剧和莎士比亚剧相提并论,体现了易卜生戏剧的地位。易卜生这位现代戏剧之父承前启后,开启了现代生活戏剧的先河,使得二十世纪的欧美剧坛推陈出新,精彩纷呈。

自易卜生之后,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Bertolt Brecht)异军突起,他创造的突出“间离效果”的表演体系也影响了二十世纪戏剧发展史。与布莱希特类似,威廉·叶芝(William B. Yeats)和乔治·萧伯纳(George B. Shaw)这两位爱尔兰文坛的巨擘,以其杰出的剧作为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剧坛增添了别样风采,把欧洲戏剧推到了新的高度。意大利剧作家路伊吉·皮兰德娄(Luigi Pirandello)和美国剧作家尤金·奥尼尔(Eugene O’Neill)通过对普通人命运的书写,创造性地发展了始于古希腊以来的悲剧观念,在世界戏剧发展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笔。法国的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和塞缪尔·贝克特(Samuel Beckett)分别作为存在主义戏剧和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人物,把哲学观念同戏剧创作融合在一起,共同书写了世界戏剧的发展史。英国的哈罗德·品特(Harold Pinter)和美国的爱德华·阿尔比(Edward Albee)则继承了欧美戏剧敢于革新的精神,以寓言或牧歌的方式表现现代日常生活的残酷与荒谬,令人深省。

戏剧文学研究与戏剧表演研究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形成相对独立但也相互促进的两大阵营,但随着大众媒介的发展,两者之间相互学习、借鉴和融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总体上来说,二十世纪欧美戏剧理论建构与批评实践呈现出如下特征:其一,批评理论多元化,诸如叙事学、生态主义、女性主义、后殖民理论在戏剧研究中被广泛运用;其二,批评理论呈现出跨学科特征,戏剧研究领域引入了其它学科的研究成果;其三,批评媒介多样化,电子媒介强势介入传统纸媒导致批评媒介的革命。上述变化表明,二十世纪以来的戏剧批评一直在探索中不断革旧鼎新,戏剧文学批评同研究方法、跨学科研究以及科学技术相互结合、相互推动,促进了戏剧文学研究的发展。

本期专题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对二十世纪欧美戏剧展开研究,并以此来展现戏剧理论的跨学科特点以及批评方法多样化的实践。中国学者在借鉴西方伦理批评和中国道德批评的基础上创建了文学伦理学批评(Ethical Literary Criticism),这是一种从伦理视角阅读、分析、阐释和评价文学的批评方法。文学伦理学批评从起源上把文学看成道德的产物,认为文学是特定历史阶段社会伦理的表达形式,文学在本质上是关于伦理的艺术。文学的任务就是描写这种伦理秩序的变化及其变化所引发的问题和导致的结果,而文学伦理学批评的任务就是从伦理的视角解读和批评文学作品,为人类提供从伦理角度认识社会和生活的道德范例,为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提供道德指引,为人类的自我完善提供道德经验。文学伦理学批评构建有自己的基础理论和话语体系,运用自己的学术话语解读文学文本,阐释文学描写的各种社会生活现象,分析各类文学人物的伦理选择,帮助读者正确理解文学作品并从中获取道德教诲和启示。文学伦理学批评把伦理选择作为理论基础,认为伦理选择是在人类完成自然选择之后必须经历的过程。伦理身份的自我确认是伦理选择的逻辑起点,而伦理选择是文学批评的核心。本专题选择威廉·叶芝、乔治·萧伯纳、哈罗德·品特和爱德华·阿尔比四位戏剧家的作品,借助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和方法展开研究,分析和阐释上述作家作品的伦理表达和伦理选择,从而阐释它们的伦理价值和现实意义。

何林的论文主要从情感方面分析了威廉·巴特勒·叶芝的戏剧《在巴尔雅海滩》(OnBaile’sStrand),为叶芝戏剧研究提供了范例。叶芝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英语诗人之一,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戏剧家。他创作的《在巴尔雅海滩》是一部发人深思的伦理悲剧,贯穿着一条从自然情感、自由情感到伦理情感、道德情感的发展线索,体现了伦理选择过程中作家的文化民族主义思想。在戏剧中,库胡林这一人物的自然情感和自由情感的泛滥,在伦理选择中忘记了自己作为丈夫和父亲的伦理身份和责任,引发了艾芙和科纳哈的嫉妒、报复和陷害。库胡林最终不能承受杀死儿子的巨大悲痛而发了疯,跳入大海与海浪作战。叶芝这部戏剧取材于古代的英雄传奇,库胡林面对理性和情感的伦理困境时所做出的伦理选择,提升了爱尔兰民众的审美情趣和道德素养,促进了他们的民族文化身份认同。

刘茂生的论文从道德教诲的视角分析了萧伯纳的戏剧《华伦夫人的职业》(Mrs.Warren’sProfession)。萧伯纳是继莎士比亚之后英国最伟大的戏剧家,被誉为“二十世纪的莫里哀”。萧伯纳的剧作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和虚伪,英国内阁的危机、失业群众的愤怒与无奈、国际联盟和海牙国际法庭所发生的种种事件都出现在他的戏剧中。他强调戏剧是教育与宣传的工具,其主要功能在于鞭挞社会的弊端,公开宣称他创作的戏剧是“一种公然宣传教义的戏剧”。萧伯纳的戏剧创新以及对现实问题尤其是对社会、政治和伦理问题的关注,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二十世纪英国戏剧的发展与繁荣。《华伦夫人的职业》是英国剧坛最有力量、最震撼人心的剧作之一。该剧最具道德冲击力的表现是它把戏剧冲突的焦点对准了卖淫制度与上流社会,生动地描绘了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社会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剥削,特别是对女性工作和家庭生活的残害。作者正确评价了这部作品,认为萧伯纳在对华伦夫人表达深切同情的同时,也借新女性薇薇之口抨击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虚伪残酷,把社会现实赤裸裸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期望更多的薇薇一样的新女性出现,从而改变当时的世界。

刘红卫的论文主要讨论品特剧作《情人》中的自由意志与“幽会游戏”。作为品特1963年创作的一部有关婚姻伦理的作品,“幽会游戏”是《情人》这部作品的主要情节。戏剧真实生动地表现了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特殊伦理语境下的两性/婚姻观念,并通过“幽会游戏”这种“戏中戏”的表现手法进行反思。透过“幽会游戏”的表面,可以看到游戏下面掩藏的本质就是如何进行伦理选择。剧中人物理查德与萨拉夫妇深感被淡而无味的婚姻所禁锢,当他们无法在现实婚姻中从自己的配偶那里获取真正的性快乐之时,选择在家中假扮情人幽会,希望在充满“性幻想”的游戏中寻找新的性伙伴,以期能够彻底释放他们的原始欲望。品特在创作中通过“幽会游戏”“戏中戏”的表现手段极力展示导致这一现象发生的本质原因,即人的人性因子和兽性因子共存的两面性本质。全剧中并没有出现实质上的越轨行为,两人试图逾越婚姻的欲望成为危及他们婚姻关系的主要元素。游戏中,两人完全被兽性因子所主导,意志冲突中自由意志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作者通过“幽会游戏”指出“婚外情”对于健康家庭和婚姻生活带来的严重危害,如果一旦听凭原始本能的驱使,在理性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各种道德规范就会被摧毁。同时,正是因为兽性因子的存在,所以才需要人性因子的理性,从而使得健康婚姻价值取向的伦理意识得以存续。

张连桥的论文围绕爱德华·阿尔比的《欲望花园》展开研究,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在伦理选择过程中因为物质欲望的过度膨胀导致价值评价体系失衡与道德缺席而引发的伦理危机。阿尔比是当代美国戏剧史上卓越的剧作家,他的创作为美国戏剧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在美国剧坛,阿尔比是一棵常青树,也是继尤金·奥尼尔、田纳西·威廉斯(Tennessee Williams)和阿瑟·米勒(Arthur Miller)之后对世界剧坛产生了重要影响的剧作家。作者指出,《欲望花园》所呈现的道德危机在于“享乐道德观”(fun morality)的泛滥而引起“行善道德观”(goodness morality)的缺失。在《欲望花园》里,我们既看到了理查德夫妇所经历的通过勤劳而获得人生成功的伦理选择过程,也看到了理查德夫妇成功之后任凭享乐主义欲望的膨胀而逐渐失去理性并最终在兽性因子支配下走向犯罪的伦理选择过程。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停留在对作品的分析层面上,而是通过分析说明自己的观点,那就是当善恶交锋的时候,人的理性意志会发挥作用,对自由意志进行有效控制和约束;但是如果人的理性意志不能有效控制人的自由意志,代表“恶”的自由意志就会发挥作用,进而压制和遮蔽人的理性意志,使“恶”战胜“善”。作者指出,《欲望花园》表现了阿尔比在这则“道德寓言”中,通过人物的道德观念及善恶交锋,寄寓了人们对至善至美的向往与追求。

相比以往二十世纪欧美戏剧研究,四位研究者的论文在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方面无疑具有示范价值。他们的论文重新解读了耳熟能详的作品,展现出新的视角和新的观点。二十世纪末至新世纪初,西方文学研究迎来了一个重要的转折点,那就是文学研究的“伦理转向”(ethical turn)。“伦理转向”的出现是学术研究跨学科、跨文类的必然结果。尽管西方文学的伦理转向所导致的伦理批评一直延续到现在,但是西方的伦理批评并没有真正地建立起自己的理论基础,也没有形成自己的学术话语,因此从大的方面说,仍然停留在研究领域之中,并没有真正形成批评理论,也没有实质上的方法论。相对于西方的伦理批评,中国学者所倡导的文学伦理学批评不仅建构有自己的以伦理选择为基础的理论,而且还建构了自己的批评话语体系,有着自己的批评术语。这一组论文是文学伦理学批评用于戏剧研究的实践,不仅对二十世纪欧美戏剧文本研究提供了新的启示,也对如何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戏剧文学起到了示范作用。

猜你喜欢

二十世纪伦理学伦理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二十世纪初期中国的密码破译
实践音乐教育哲学中的伦理学意蕴探析
灵长类生物医学前沿探索中的伦理思考
二十世纪美术钩沉·吴嘉行
浅谈二十世纪新具象艺术与洛佩斯
“纪念中国伦理学会成立40周年暨2020中国伦理学大会”在无锡召开
论马克思伦理学革命的三重意蕴
二十世纪之散曲创作与研究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