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闫咏梅教授应用半夏白术天麻汤经验

2016-01-23闫咏梅

关键词:咏梅天麻白术

海 英,闫咏梅*

(1.陕西中医药大学2014级硕士研究生,陕西 咸阳 712000;2.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脑病科,陕西 咸阳 712000)

·病例分析·

闫咏梅教授应用半夏白术天麻汤经验

海 英1,闫咏梅2*

(1.陕西中医药大学2014级硕士研究生,陕西 咸阳 712000;2.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脑病科,陕西 咸阳 712000)

探讨闫咏梅教授运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脑血管疾病的临床经验。回顾性分析闫咏梅教授运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头痛、眩晕、中风先兆等证。闫咏梅教授运用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脑血管疾病取得很好的疗效。

临床经验;半夏白术天麻汤;经验

闫咏梅老师是陕西中医药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临床及教学工作30余年,在脑血管疾病的中医诊断和治疗方面有着独特见解。笔者有幸跟随老师学习,导师灵活运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脑血管常见疾病如头痛、眩晕、中风等,疗效满意。现结合验案数则,浅述如下。

1 头痛(偏头痛)

李某,女,35岁。间断头痛半年,加重1周。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以前额及颞部明显,放射至肩项部,以搏动样疼痛为主,伴有恶心欲吐、耳鸣、头昏、汗出。每次发作持续时间数小时至数天不等,发作间隔时间不定,光、声刺激可加重,休息可缓解。未予重视。1周前,受凉后上症加重。心烦易怒,食纳差,夜寐不宁,梦多,二便正常,舌红苔白腻,脉弦滑。血压120/70 mmHg。血常规正常。颅脑CT未见异常。西医诊断:偏头痛;中医诊断:头痛;辨证:痰浊上扰清窍,郁久化热。治宜祛风化痰,清热燥湿,健脾和中。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半夏10 g,白术12 g,天麻12 g,陈皮12 g,茯苓12 g,石决明15 g(先煎),川芎12 g,蔓荆子10 g,菊花12 g,黄芩12 g,柴胡8 g,丹参15 g,僵蚕10 g,甘草6 g,7剂,1剂/d,水煎400 mL,分早晚两次空腹温服。二诊,头痛减轻明显,自觉脘腹胀满,大便不畅,夜休差,舌淡红苔白,脉弦滑。上方加大腹皮10 g,木香8 g以调畅气机,珍珠母20 g(先煎)以重镇安神,继服7剂后诸症基本消失。

按: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髓海之所在。若饮食不节,嗜食辛甘厚味,脾失健运,痰湿内生,阻遏清阳,上蒙清窍,而为头痛;痰浊内生,郁久化热,热极生风,内扰心神,可见心烦易怒,夜寐不宁,梦多。以半夏白术天麻汤祛风化痰,健脾和中。加黄芩、菊花、蔓荆子以泻热清利头目;石决明潜阳息风;并在辨证的基础上,运用引经药柴胡、黄芩;患者病程较长,久病入络成瘀,痰瘀阻滞,不通则痛,配伍丹参、川芎以活血止痛;选用虫类药物僵蚕以祛风止痛,此类药物多有小毒,不可过量。

2 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吴某,男,40岁。头晕1月。患者1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无视物旋转及一过性黑蒙,伴头昏,偶有胸闷、心慌、耳鸣症状,自觉心烦,胸膈满闷不适,恶心欲吐。转颈头晕明显,二便正常。纳差多寐,舌红,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黄厚腻,脉弦滑。血压130/90 mmHg,既往有高血压病史,高脂血症、颈椎病史。西医诊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中医诊断:眩晕;辨证:痰郁化火,上扰清窍。治宜清热化痰息风,理气和胃。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半夏10 g,白术12 g,天麻12 g,陈皮12 g,茯苓12 g,葛根20 g,黄连8 g,竹茹10 g,瓜蒌10 g,枳实8 g,蔓荆子10 g,甘草6 g,7剂,1剂/d,水煎400 mL,分早晚两次空腹温服。另口服脂必泰胶囊1粒,2次/d,以健脾和胃,消痰化瘀调节血脂。二诊,头晕诸症减轻,仍纳呆食少腹胀,舌红,苔白厚腻,脉弦滑。上方去黄连,加砂仁7 g以芳香和胃;神曲15 g,莱菔子12 g健脾化痰,降气消食;白芍12 g以泻肝,守方续服半月后纳食正常,精神佳,未再出现头晕,血压稳定。嘱清淡饮食,适当运动,调畅情志。患者颈椎病病史,嘱其注意锻炼肩颈部肌肉,避免长时间伏案工作。

《丹溪心法·头眩》中强调“无痰则不作眩”,提出了痰水致眩学说。脾失健运,水湿内停,聚湿生痰,痰阻中焦,清阳不升,头窍失养,发为眩晕;痰浊内阻,心阳不振,气机不畅,可见胸膈痞满;痰郁化热,痰火内扰,故心烦、心悸;胃失和降而恶心欲吐;痰浊内阻,清阳不振而多寐、头昏、耳鸣。予半夏白术天麻汤祛风化痰,健脾和胃,加黄连、竹茹以清化痰热;蔓荆子以清利头目;瓜蒌清肺化痰,理气宽胸;枳实以行气化痰消积。

3 中风先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王某,女,58岁。左侧肢体一过性麻木无力伴头晕1周。1周内反复出现3次TIA,发作时左侧肢体麻木无力,持物不能,站立不稳,言语略含糊,伴头晕,持续约30 min症状好转,二便正常,纳差,舌暗,苔白腻,脉弦滑。血压120/90 mmHg。既往有高血压病史,高脂血症病史,颈动脉硬化并斑块形成病史。颅脑CT未见异常。血脂偏高。西医诊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医诊断:中风先兆;辨证:风痰内阻,上蒙清窍。治宜祛风通络,健脾化痰。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半夏10 g,白术12 g,天麻12 g,陈皮12 g,茯苓12 g,远志7 g,石菖蒲12 g,桑枝12 g,鸡血藤15 g,丹参20 g,水蛭4 g,枸杞15 g,牛膝12 g,7剂,1剂/d,水煎400 mL,分早晚两次空腹温服;另口服阿托伐他汀钙20 mg,1次/d,以稳定斑块调节血脂;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口服,1次/d,以抗血小板聚集。二诊,未再出现TIA,头晕较前减轻,偶有恶心欲呕,胸闷症状。上方加瓜蒌12 g,砂仁6 g,化痰和胃,宽中理气。坚持服药1月,上症未再出现,肢体活动灵活,言语流利。随访2年未复发。嘱其清淡饮食,适当锻炼,坚持服用阿托伐他汀钙及阿司匹林肠溶片。

按:肝风挟痰,横窜经络,血脉瘀阻,气血不能濡养机体,发为本病。结合舌脉,乃风痰内阻之证,予半夏白术天麻汤以祛风化痰,健脾化湿。加远志、菖蒲以化痰开窍;桑枝、丹参、鸡血藤以活血通络;枸杞、牛膝以滋补肝肾;水蛭以祛风通络。中风病位在脑,涉及心、肝、肾。病理基础为肝肾阴虚,其病机为阴阳失调,气机逆乱,上冲于脑。因此在临床辨证的过程中可配伍滋补肝肾之品以扶正。本证乃风痰内阻,上蒙清窍所致之中风先兆,为西医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神志清,表现为反复一过性肢体活动障碍,在治疗过程中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以防止病情进一步进展。

4 小 结

本方出自《医学心悟》,为治疗风痰头痛、眩晕的常用方,临床疗效显著,备受医家推崇。风痰为病,多素有痰浊,引动肝风,风痰上扰所致。本方主证多因脾虚生湿,湿聚生痰,引动肝风,肝风挟痰上扰清空。肝风内动,风痰上扰而见眩晕、头痛;痰阻血瘀,经脉不畅,则见肢体麻木,口眼歪斜;痰浊内阻,胃气上逆,则见恶心呕吐;痰阻气滞,故胸膈痞满;舌苔白腻,脉弦滑皆为风痰上扰之证。方药组成乃二陈汤去乌梅,加天麻、白术、大枣而成。方中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天麻平肝息风而止眩晕,二者配伍,长于化痰息风,共为君药; 白术健脾燥湿;茯苓健脾渗湿,以治生痰之本,与半夏、天麻配伍,加强化痰息风之力,共为臣药;橘红理气化痰,使气顺痰消,为佐药。使以甘草调和诸药,煎加姜、枣以调和脾胃。诸药合用,共奏化痰息风、健脾祛湿之效。主治风痰上扰证之眩晕,头痛,胸膈痞闷,恶心呕吐,舌苔白腻,脉弦滑之证。临床常用于治疗高血压、美尼尔氏综合症、血管性头痛、中枢性眩晕、前庭神经元炎等属风痰上扰者。另有《脾胃论》之半夏白术天麻汤,方中运用人参、黄芪健脾益气,黄柏引热下行,苍术健脾燥湿,重点以益气健脾燥湿为主,兼有化痰息风之功,为治疗气虚痰厥头痛之要方。在临床中,应注意辨证以合理运用。痰由湿生,湿与脾肾相关。《景岳全书》云:“五脏之病,虽俱能生痰,然无不由于脾肾”。并痰随气升降,气滞则痰聚,气顺则痰消。本证临床治疗中在辨证的基础上注意风痰并治,标本兼顾的原则,以化痰息风为标,健脾祛湿为本,适当运用调补脾肾、行气之品以奏良效。

本文编辑:刘欣悦

学术类期刊论文的质量要求

1.创新性 报道医药卫生科技领域中的原始性创新成果,包括提出新发现、新思路、新认识、新理论;或者修正、补充、否定已有理论;或者提出具有重要学术探讨价值的新问题;或在研究方法上有较大突破,或有较高学术价值,代表学科发展前沿、趋势和方向;或提出具有超前思维和重要科学依据的预测、预见和展望等。

2.科学性 反映本学科学术水平和发展动向,理论依据充分,方法先进,设计科学,数据准确,结果正确,结论可靠。实验研究设计符合随机、对照、重复三原则和统计学要求及其他各种有关规范、标准。临床科研设计符合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的原则。在逐步实行临床试验注册制度后,相关临床试验应经过注册。

3.导向性 充分利用自身作为信息源的优势,为促进医学科研工作自主创新、加速医学成果诞生、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等发挥导向作者。

4.实用性 注重理论与实践、当前与长远、与储备、学科发展与新学科增长点相结合;注重高新技术和基础性研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R249

B

ISSN.2095-6681.2016.19.197.02

闫咏梅(1961.9-),女,汉,陕西,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负责人,二级教授,主任医师,硕士,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中西医结合脑病

基于乡、镇卫生信息网络的泾阳县脑卒中中西医防治管理示范(2015HM-10)

猜你喜欢

咏梅天麻白术
浅述“水洗(刻绘咏梅)”的创作
张咏梅锦鸡坪就义
张咏梅锦鸡坪就义
单纯针刺与针刺配合半夏白术天麻汤的治疗对比
天麻无根无叶也能活
点绛唇·咏梅月
天麻蜂蜜膏,头痛失眠都能用
天麻蜂蜜膏,头痛失眠都能用
10批不同来源白术中白术内酯的含量测定
RP-HPLC法同时测定7个产地天麻中5种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