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主义还是现代主义?
——新论凯瑟琳·安·波特的现代主义意识
2016-01-22马英
马 英
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文学特征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之交,随着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革新,西方社会和科学等不同领域有了很多创新性的变化。时代的狂潮也传播到了文学领域。现代主义文学运动在20世纪20年代也达到高潮,一群年轻的文学作家如法国的普鲁斯特,德国的托马斯·曼和欧洲其他国家的卡夫卡和赫尔曼·黑塞,英美文学中的济慈、庞德和乔伊斯,他们在1913年到1915年间都发表了不同于传统小说题材和写作技巧而极具现代主义特征的伟大作品。这个时期的现代主义意识极大地影响了凯瑟琳·安·波特,正如批评家Bradbury 和 McFarlane所描述的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现代主义以更深刻更真实的方式反映着我们时代的人和艺术状态,它给了我们一种有价值的艺术,我们很多重要的作家都归属于这个思潮,其他艺术家同样不可避免会受到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这样看来,现代主义运动成为了表达我们现代意识的方式,并在作品中全面地刻画了现代的本质。”正是在这样一个时期,波特的文学意识也得到了很大激发与发展。
应现代主义运动的潮流,许多作家和思想家们开始在巴黎、柏林和伦敦进行频繁的国际会晤。法国巴黎当时是世界有名的沙龙,在这里许多伟大的现代主义作家如格特鲁德·斯泰因,欧内斯特·海明威迸发出了现代主义思想的火花。尼采的关于生命,上帝和存在的新思想给整个知识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成为现代主义运动的先驱和核心。在尼采思想的强烈影响下,在文学中出现一种拒绝传统现实主义支持各种新表达方式的新趋势。主要作家如易卜生和斯特宁伯格在作品主题和写作模式方面显示出巨大的变化。继易卜生和斯特宁伯格后,有着现代主义思想的年轻作家乔伊斯在作品《尤利西斯》中让男人式的女人Bella和女性化的男人经历了彼此形象的转型。艾略特的《荒原》中的盲人先知Tiresia在黄昏时就能看见事物,这本身就是个悖论。在Virginia Woolf的The Wave's Bernard得知Percival的死亡消息的当天生下了他的儿子,在悲伤中掺着喜悦,这是一种难以言说难以理解的交织,让Bernard不知所措。这些文学作品在很大程度上表达的都是一种混乱,对人类一直信守的原则的威胁,而这种混乱在现代文学中表达的就是一种悖论的主题。这种悖论的主题在波特作品中多角度呈现。比如说爱与恨的悖论,波特作品中的爱情不像传统作品中那样纯洁和纯粹,通常都会掺着不信任,妒忌甚至憎恨,情人们无法维持长久的甜蜜关系,整日想着分离,彼此也无法保持忠诚;再如生与死的悖论,波特在她作品中展示了生与死的共存和转化;另外善与恶的悖论,对波特来说,恶通常是一种道德虚伪,它经常以善之名掩饰自己。然而善会因为一些暴力或谋杀的行为而经常扮演负面的角色。
除了主题,现代主义文学在艺术创作技巧方面有了很多明显的特征。意识流的叙述手法是对现代主义趋势中内省,技巧展示和内心自我怀疑的积极反应。在文学圈中詹姆斯·乔伊斯和弗吉尼亚·伍尔夫都在作品中较好地运用了这种写作技巧,作家凯瑟琳·安·波特也模仿了这种技巧并运用到了自己的作品中。《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就是波特把“意识流”手法运用到人物内心世界探索的典型作品之一。整个故事的情节几乎都是在韦瑟罗尔奶奶的脑子里展开,老人时而昏迷,时而清醒,奄奄一息,整个叙述交织着现在与过去,回忆与现实,正是通过这种时空置换和跳跃从而揭示了韦瑟罗尔奶奶的心理活动。
如果说意识流手法让现代主义作家深入人物内心世界,那么象征手法也让现代主义作家转向一些客观物体作为象征意象来表达思想和感情。它不直接描写思想和感情,而是通过一些象征物来代表这些思想和感情。它所追求的艺术效果,并不是要使读者理解作家诗人究竟要说什么,而是要使读者似懂非懂,恍惚若有所悟;使读者体会到此中有深意。“这些象征物或意象本身,无论是浪漫的还是古典的,不管是半明半暗还是晦涩难懂……都成了现代主义风格的重要特征之一”。深受现代主义作家Henry James,W.B.Yeats和Jame Joyce的影响,波特将象征主义技巧广泛运用于短篇故事和小说。短篇故事“坟”“无花果树”“开化的犹大树”“开裂的眼镜”和长篇故事“斜塔”“灰色骑手,灰色马”都运用了象征主义技巧,它们的标题就象征着故事的主题。坟象征着死亡的主题,开花的犹大树象征着背叛,斜塔象征着令人不安的政府与社会,灰色骑手象征着死神带走了自己的爱人。
波特的现代主义思想
那么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来挖掘Katherine Anne Porte的现代主义思想呢?波特出生于19世纪末期并在20世纪文化思想的影响下长大,她的生活和教育都烙上了这个时代的印记,因此波特个人和作品必定会折射出现代主义思想。波特的文学生涯与推动现代主义运动的重大事件紧密相连。波特的文学意识可以追溯到她的童年,波特自己曾在1970年出版的第29页“Reflections on William Cather”中提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离开家前,我就阅读了很多书,这习惯直到20年后我经历了最长的旅程到巴黎后才结束”。很明显,波特的文学生涯恰好开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这时正当战前出现的现代主义意识已迅速扩张到了艺术的各个领域。
后来波特的大部分生活都在外漫游,因此波特有了国际性意识,同时她的阅历也丰富了她对现代世界的敏感度。波特一生的漫游不仅给她提供了写作的素材并培养了她的时代感。在20世纪20年代,波特被邀到墨西哥做记者由此波特卷入了当时的墨西哥革命长达好几年。后来波特出版的短篇小说《庄园》和她著名的短篇故事《开花的犹大树》就是来源于她那些年在墨西哥的经历。
1931年波特开始旅游到欧洲。在欧洲,许多现代主义大师易卜生、乔伊斯一直寻找着新颖的艺术思想并完成了完美的现代主义作品。波特也毫不例外。她在欧洲的时间也完成了很多重要的作品如《坟墓》《马戏》等,只有在欧洲波特才能集中精力写作。波特很喜欢巴黎的艺术文化氛围,在这里她结识了小说家格连威·威斯考特和艺术批评家蒙罗·韦勒。她与威斯考特的书信来往“对深入了解精通20世纪艺术和文学两位作家的思想有了很大帮助。”另外,波特遇到了其他著名的作家Sylvia Beach,福特·马多克斯·福特,Caresse Crosby,还有海明威。在给波特弟弟Paul的信中,波特提到她爱巴黎并解释说在巴黎她没有感到与社会格格不入因为她是个艺术家,波特爱上巴黎的最主要原因是因为巴黎的文化氛围和美学深度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巴黎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现代主义运动的中心,各种文学流派和文学潮流相互冲突和相互反应,巴黎给波特提供了丰富的艺术资源和长达一生的文学影响。
作为一名作家及批评家,她不仅著有文学作品同时也对许多现代主义作家进行了评论。事实上波特的作品及评论都闪烁着现代主义思想的光芒,表现了她丰富的想象力和现代主义思想的痕迹。一方面她尖锐抨击了那些她认为使用了“低级语言”并“持低等卑劣的观点来看待人性”的作家;另一方面,她大方地称赞她认为是她时代的文学巨人。她说罗伯特·佩·华伦,一个新批评家及诗人是“本世纪最杰出的诗人”;称威廉·卡洛斯·威廉姆斯是美国文学史上最突出的现代主义诗人,“优秀的诗人和优秀的人”;称福斯特为“英国当时最优秀的人”;称契诃夫和Sygne这两大现代主义作家前辈是两个最优秀的戏剧家,是“一百年以来及以后,世界最优秀的作家”。波特有着这些伟大人物相似的生活观。对于那些她认为现代小说中值得评论的东西,她说自己的判断无疑是建立在以下现代作家和他们各自的作品上,此外她对这些作家及作品表达了自己的高度赞赏。
波特最欣赏、称赞最多的作家就是伍尔夫。波特对伍尔夫的评论标题都是标注在作者名字后面,这充分渗透着一个崇拜者的激情和对作者的高度赞美。她说:“Virginia Woolf是一名伟大的艺术家,是我们时代的光荣,她出版的作品都值得阅读……至少她的评论比上半个世纪的评论都要好。她给予伍尔夫如此高的评价是源自她对Woolf生活观与写作观的认同,她曾这样提到过“她是一个能触及我真实思想和内心深处的作家”。波特给出这样的评论是在阅读了Woolf的The Voyage Out后,书中讲述了一个年轻女性对自己的发现,这故事让波特“理解了一些神秘的真理”。其他作家如Laurence Sterne和Henry James也极大地影响了波特。Sterne现在被视为现代主义文学先锋,因为他在小说形式上做出了革新,“它打开了波特的文学思想并极大地影响了她”。Sterne的Tristram Shandy是一部搞恶小说,是波特喜欢的作品之一,也让波特如读Woolf小说一样获得了神秘的真理揭示。对于一些其他现代主义作家,她称赞E.M.Foster的作品A Passage to India是除Woolf的《去灯塔》等其他作品外她最喜欢的现代主义作品。波特甚至宣称Stern就是自己的最高文学标准。波特与Gertrude Stein和T.S.艾略特等作家有接触和通信。她称Gertrude Stein和James Joyce都是“他们时代的光荣。”她注意到了Stein作品中实验性的写作技巧并夸奖说“清晰的写作风格是连续不断的盘旋,……是生命的萌芽”。至于波特自己,她在文学评论中也使用了螺旋意象。
在这些突出的现代主义文学人物的影响下,波特发展了一种独特的对自己时代文学的关注。她的文学评论和作品都表明了她的现代主义文学意识。就波特创作的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来看,在这些作品中波特刻画了怪诞的、白痴的、残疾的和无法发出自己声音的等各种人物形象。然而现代主义文学注重人物的个性化,所以波特作品中的这些独特的人物形象刚好表明了波特的现代主义思想。波特赞赏伍尔夫热爱生命热爱日常生活的态度,欣赏她快乐而严肃,精确与模糊并存的精神,波特的这种态度表明她意识到了现代生活的复杂性,并试图通过自己的作品揭示生活的悖论。谈到文学形式和写作技巧,波特一直特别关注和欣赏詹姆斯和伍尔夫对小说形式和写作技巧的革新。受詹姆斯·乔伊斯,亨利·詹姆斯和维吉尼亚·伍尔夫运用自如的意识流这一写作技巧的影响,波特也已经将这一现代写作技巧恰当地运用在自己的作品中。波特通过自己的文学创新传达了自己的现代主义思想观。
结 语
通过上面内容的叙述,我们可以自然地得出这样的结论:虽然波特作为现实主义作家,但是她的个人及作品都体现了明显的现代主义思想。首先,波特的个人生活与现代主义有着紧密的联系,她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多年生活在墨西哥、巴黎和柏林等国家,这些异域文化和现代思想对波特的艺术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波特高度赞扬并认同许多现代主义作家的创作手法及作品。她自己也在作品中涉及了现代作家关注的主题。如幻想与现实、生与死、善与恶、爱与恨的对立统一,人的隔阂等现代主题。同时波特也娴熟地运用了象征主义和意识流等现代写作技巧来揭示现代主题。所以我们应该认识到:正确地看待波特的现代主义思想对全面评论波特的文学贡献是有着积极意义的。
[1]波特著.波特中短篇小说集[M].鹿金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17.
[2]张晓云.《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的创作手法[J].文学教育,2008(11):95.
[3]杨金才.凯瑟琳·安·波特的创作简论[J].当代外国文学,2001(3):110-120.
[4]Bradbury and McFarlane. "The Name and Nature of Modernism" [A]. In Malcolm Bradbury and James McFarlane eds. Modernism [C]. New York: Penguin Books Ltd. , 1976:15-30.
[5]Davis, Barbara T'hompson. "Interview" [Z]. The Art of Fiction No. 29, The Paris Review, Winter-Spring , 1963:30-34.
[6]Gertrude, Buckman. "The Leaning Tower and 0ther Stories" [J]. Partisan Review 12,1945, Winter :133-137 .
[7]Givner, Joan. Katherine Anne Porter: A Life [M]. New York: Simon and Schuster, 1982.
[8]Li, man. Modernist Implications in Katherine Anne Porter's Works [D]. Fujian:Xiamen University, 2009.
[9]Porter, Katherine Anne. “Letters to Glenway Wescott” [A]. In Bayley, Isabel. (ed.)Letters of Katherine Anne Porter [M] . New York: Atlantic Monthly Press, 1990: 169-171.
[10]Porter, Katherine Anne. “Letters to Paul Porter Sr” [A]. In Bayley, Isabel. (ed.)Letters of Katherine Anne Porter [M]. New York: Atlantic Monthly Press, 1990: 76-79.
[11]Porter, Katherine Anne. The Collected Essays and 0ccasional Writings of Katherine Anne Porter [M]. New York: Delacorte Press, 1970.
[12]Porter, Katherine Anne. The Collected Stories of Katherine Anne Porte [M].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Publishers, 1979.
[13]Read, Herbert. "The Name and Nature of Modernism" [A]. In Malcolm Bradbury,James Walter McFarlane eds. Modernism [C] New York: Penguin Books Ltd., 1976: 17-22.
[14]Stout, Janis P. Katherine Anne Porter: A Sense of the Times [M]. Charlottesville:University Press of Virginia,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