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虚构臆想的艾米莉·狄金森
——析夏风颜著《孤独是迷人的》
2016-01-22周建新
周建新
夏风颜著《孤独是迷人的》由中信出版社于2012年12月出版,是一部由作者虚构、并在书中夹杂一些作者臆想和感想的文学创作。它所展示的狄金森远非真实,而是一个由作者虚构和臆想出来的艾米莉·狄金森,所以本书的读者不必过于认真,且把网上的宣传当作是促销的一种商业手段,把书的内容当作是本书作者凭另外一本虚构作品《孤独是迷人的——艾米莉·狄金森的秘密日记》而冥想或联想出来的一种虚构,把读该书当作是欣赏该书作者的创作才能即可,不要真的认为你在读美国19世纪女诗人、美国最伟大的两位现代主义诗人之一(另一位是惠特曼)、西方经典作家艾米莉·狄金森的“真实生活与精神世界”。
书的扉页上写着“Emily Elizabeth Dickinson,” 暗示读者,这是一部写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的书,天真的读者也许会想当然地认为该书就是写狄金森的,而该书确实是写狄金森,只是写的是臆想中的狄金森,不是真实的狄金森。当然,书中并没有哪一处说明该书是认真写狄金森的,所以本书可以是一部虚构的作品,事实也确实如此。
全书主要有7个部分,第1部分以“这是我写给世界的信”为题,但不知以什么为主题,其中有想象的内容,有不知从哪里引来的直接引语,有狄金森诗的译文,还有本书作者的一些感想,总之这总共9页的部分令人如坠五里云雾中;比如本书作者的想象:
她从梳妆柜里拿出一沓整齐的诗稿,一张张展开、抚平。她持久地对着这些厚厚的纸页,如同面对过往尘封的岁月。没有人知道她,没有人知道这些心血,它们是她的全部,是她今生最宝贵的财富。她静静闭上眼,眼前呈现一幅静谧的画面:……[1]
这里的“她”是指狄金森,这是本书作者在想象狄金森的动作和行为。此外还有本书作者随时冒出来的感想:
第一次看到这句话是在一部电影里,女孩失恋,她坐到心爱的钢琴旁,舒缓忧伤的钢琴乐响起,她一边弹一边轻声唱:“孤独是迷人的。”
一直以来,我不认为“孤独是迷人的”,亦如我不认为“孤独是可耻的”。直到那一刻,看到女孩一边流泪,一边微笑着唱“孤独是迷人的”,那幅画面深深地震慑着我,安宁中弥漫着一片浓郁的忧伤。……[1]
接下来还有大段的感想,读者只能跟着本书作者荡漾在这样那样的感想和想象中,但这些想象和感想,以及引用的所谓的“日记”和狄金森诗歌,不知道为何目的,读完这以“这是我写给世界的信”为题的第1部分,读者无法把所读到的内容与这部分的标题联系起来:它们之间有联系吗?
第2部分以“没有人知道这朵小小的玫瑰”为题,谈到狄金森的家庭背景,包括她的出生和教育、她的祖父、父亲、母亲、哥哥、姐姐,还有狄金森对自然和春夏秋冬四季的看法;其间也少不了本书作者自己的感想和议论:
每一个人都是世界的,每一个人又都游走在世界的边缘。没有谁永远地需要谁,也没有谁永远地与谁在一起。“孤独是迷人的”,再一次重复这句话,孤独不是一个人的孤独,是一群人的孤独,一个世界的孤独。[1]
在叙述的过程中,本书作者有时会插入她本人的议论或看法,所以,叙述并非总是以第三人称叙述的方式进行。
本书第3部分以“如果记住就是忘却”为题,主要谈狄金森对母亲、妹妹和嫂子苏珊的看法、对婚姻和宗教的态度;其中有些说法是值得商榷的,如本书作者认为“在家务活的支配方面,艾米莉负责饮食,更确切地说,她只负责烘烤面包,因为父亲爱德华先生只喜欢吃她烤的面包”[1],还有,“因为写诗的关系,她(艾米莉)不能全心全意地对待家务事”[1]。 对这样的说法,可能有些读者会有不同看法,还好这样的说法纵有不够严谨的地方,也不见得是什么严重的问题。
第4部分以“那是爱的另一个名字”为题,谈狄金森与魏兹华斯(一般译为沃兹华斯)、包沃斯(一般译为鲍尔斯)、洛德法官这三个男人的亲密关系;在这部分里,本书作者同样在叙述过程中插入自己的话:
艾米莉,你是不是同我一样,在少年时代甚至几天前还认为任何事必须通过结局才能解决,然而每当你决定以什么样的姿态面对,现实却往往背道而驰。你一旦“决定”,无数的可能就被杀害,放任自流,又会被无力恐惧感笼罩……找不到出口,找不到出口,我们以为走向圆满的结局,结局却在悲伤中暂时消解,世界依然故我。[1]
或者抒发自己的感受,貌似在和狄金森进行互动:
跟随不会有错,你可以相信他至如此地步。你说,神啊,为何要离我而去?我说,看似神弃我们而去,其实我们只是错把远方的人妄想成了神。[1]
第5部分以“灵魂选择她的伴侣”为题,写狄金森与文学导师希金森、贺兰夫妇的交往,以及指出狄金森的诗歌写作受到年轻的纽顿和希金森的影响。这部分是以本书作者对自己成长过程的回顾开始的,其中写到自己的梦想、自己和自己母亲的对话,以及对自己人生目标的认识,即“我终于明白了这一生,我为何而活,我明白了生存的意义……成为一个孤独与快乐的写作者”,最后,作者表达了自己与狄金森的心灵共通:“我了解艾米莉·狄金森的感受……因为我和她一样,选择忠于自己的灵魂,在写作这条孤寂的道路上,我与我的灵魂为伴,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1]。写完自己的感受以后,本书作者开始引用所谓的狄金森“日记”,进入正题,期间又时有插入本书作者的感叹:
曾经,我厌倦这重复单调的人生,厌倦看不到尽头的命运。也许你和我一样,都曾有过这样焦躁难耐的时刻,惶惶不可终日。而如今,我懂得了生命的美好,一个人的美好。想到百年前,在遥远的国度也有一个女子与我一般,尝尽孤寂的滋味,默默度过漫长的一生,就算我不眷恋生命,也感到了难以言喻的哀伤。[1]
第6部分以“我为美而死”为题,写狄金森受到爱默生超验主义思想的影响,从而对自然有亲近之感;写狄金森喜欢孩子,还提到狄金森的亲密女友凯瑟琳,提到哥哥奥斯汀和父亲爱德华对狄金森写诗的态度,本部分最后加入了本书作者对自己父亲的一些感想和自己的一些思想看法。这一部分也是以本书作者对自己过去生活的回顾开始的,目的是想要说明“每个人都有追逐梦想的权利,并且会有美梦成真的一天”[1]。这一部分有更多的本书作者的插入语,其中有写自己和父母的关系尤其是和父亲的关系、自己对狄金森生活的感悟、自己对人生的感想和认识。
第7部分以“她又回到了这个世界”为题,在18页的篇幅中谈的是本书作者自己、他人、以及狄金森对孤独的看法,最后几页是本书作者想象的一些景物,所以本部分的大部分内容里都能看到本书作者的身影。本书的最后还有一个占18页篇幅的附录部分,摘录了中英对照的20首狄金森诗歌。
以上便是本书的主要内容,可见它号称是写狄金森的,确实也主要是围绕着狄金森来写的,不过它写狄金森并非基于大家公认的历史事实,也没有严谨、认真的写作态度,而仅仅是一部虚构的作品,其原因在于,本书的叙述和推进是基于大段大段摘录狄金森的“日记”来展开的,没有了这些“日记”段落作为叙述的根据,则本书无法推进、扩展成书。在全书208页的篇幅里,从第33页开始直至本书结尾都有大段狄金森的“日记”摘录,不少摘录达到半页,有少数则超过一页。书中有明确标示的 “日记” 摘录共有51处,所占篇幅不小,可见本书叙述对“日记”的依赖程度。换言之,本书对“日记”的摘抄太多了一点,假设删除掉这些“日记”,还有内文中引用的51首狄金森诗,以及附录中占18页篇幅的20首狄金森诗,这本总共13.2万字的书不知是否还能具有一般书的厚度。然而,这些所谓狄金森的“日记”却是假的,世间实际并没有狄金森留存下来的日记存在,这也就决定了本书所述基本基于虚构,也就属于虚构。
书中所摘录的“日记”源自一本《孤独是迷人的——艾米莉·狄金森的秘密日记》,由百花文艺出版社于2000年10月出版,封面写着“艾米莉·狄金森著,吴玲译”,并由赵卫民教授作序。该书出版后一路畅销,并很快再版,一时推介和评论纷起,但很快就有狄金森迷发现这本所谓狄金森的秘密日记只不过是美国作家吉米·富勒1993年创作出版的一部虚构作品,名为《艾米莉·狄金森日记》,该书封面上清楚写着作者是吉米·富勒而非艾米莉·狄金森。吉米·富勒写的《艾米莉·狄金森日记》最早由台湾蓝平出版社1999年11月出版汉译本,译者吴玲,赵卫民作序。12月26日,《台北时报》即刊登台湾文化大学英文系的狄金森研究专家乔治·W·赖杰威的《狄金森译本的误译》一文,文章指出该本所谓狄金森的日记是作者吉米·富勒精心构思的一件虚构作品而非狄金森本人所写,但在译本中却没有任何一处指明这一点。赖杰威还指出封面的照片不像狄金森,而像狄金森的嫂子苏珊的姐姐玛莎·吉尔伯特。
这本书在大陆的出版也误导了许多读者,正如一些论者所言,“全中国有多少读者在认为美国诗人艾米莉·狄金森有一部新发现的日记已不可计量。这在狄金森对中国的影响史中,谱写了一章由出版社的‘误读'、学者的‘误读'、普通读者的‘误读'串成的中国对狄金森的‘误读史'”[2],而且“该书不仅误导了诸多读者,甚至也令一些学者信以为真。2007年出版的一本名为《十九世纪美国“另类”作家研究》的书在论及狄金森时就几次使用这本所谓的狄金森日记中的内容做佐证材料。”[3]。那么本书的作者是否也是受这本“日记”误导的读者之一呢,这只有作者自知了。
除了作者引用的“日记”不是真实的狄金森日记之外,书中也时不时有一些小误读,比如,作者说“1878年,艾米莉的诗作在《成功》杂志上刊登”[1],事实是,狄金森的诗歌“Success is counted sweetest”被收录在波士顿Roberts Brothers出版社1878年出版的A Masque of Poets一书中的第174页。书中还提到狄金森少女时代在“圣约克山女子学院接受教育,然而只待了两个星期她就回家了,再未去任何一个地方修习”[1],事实是狄金森1847年9月进入Mount Holyoke Female Sem inary就读,直至1848年8月才离开,算是在那个学院读了一年。书中还有些表述,令人不知道该当真来读,还是该把它们当作是本书作者的一种文学式抒情,如“艾米莉·狄金森,她如修女般在开满玫瑰的秘密花园里默默度过了一生,孤独迷人的一生。” 这是很有文学色彩的表述,展现了一幅美丽、凄然的画面。但是,当真来看,这个描写却不是事实。首先,狄金森并非 “如修女般”与常人殊异,事实上她是“一名身心正常的女性”[4];其次,她的花园并非开满玫瑰,而是有不少花花草草;再次,她的花园也并非是秘密的花园,只是面积不太大而已;此外,她并非是在自己的花园里度过了一生,纵使把这个说法当作一种非写实的文学描述,似乎也不是很恰切;最后,她的一生是否孤独?这个问题也值得商榷,或许更多的是外人一厢情愿的主观臆断而已。
本书主要是在大量引用所谓狄金森“日记”的基础上展开相关叙述,内文叙述中还引证了狄金森诗歌51首,同时,书中也时有本书作者感想的抒发,因此本书不能算是认真写狄金森生平的书,也不是分析狄金森诗歌的,也没法是探讨狄金森思想的,它恐怕主要是本书作者读了所谓的狄金森的“日记”后有了一些感想,就把感想写出来了,其中还有一些想象等等,就构成了这本书。因此,这本书毋宁说主要是本书作者创作的才气横溢的体现,是否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读者各有评判。
[1]夏风颜.孤独是迷人的[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12.
[2]李泗维.疑云丛生的秘密日记[N].中华读书报,2003-04-30.
[3]周建新.21世纪中国艾米莉·狄金森热的背后[J].当代文坛,2013,(4):115-118.
[4]蒲隆.导读[A].[美]艾米莉·狄金森著.蒲隆译.狄金森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