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生主体: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立身之本

2016-01-21朱伟

中国教师 2014年8期
关键词:文本课文阅读教学

朱伟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新课改关注的重点之一。在各地中考语文卷中,阅读理解题占的分值达到40分左右,成为万千师生追逐的焦点,甚至有人曾断言“得阅读者得天下”。但事实上,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不能一蹴而就,也无捷径可走,它需要从学生个人实际出发,经过长期积淀,逐步提升。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对知识的学习是以自己的经验为背景,并利用自己已有知识鉴别新知识的合理性,最后重新建构个人化的知识的过程。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不能把知识作为预先决定的东西塞给学生,阅读教学应该是贯穿课堂内外、基于学生、不断生成、灵活运用、逐步提升的语文学习过程。

我们把阅读教学分成三种形式:“自选自主式”初读、“任务驱动式”导读、“互助思辨式”研读,让学生的阅读活动既有自主性又有集中性,能长期有效地进行。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师生自主选择与课文相关的文本自由阅读,并初步形成自己的认识;课堂上,让学生带着自己的观点、立场,在教师预设的教学任务驱动下深入思考;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利用学生知识与技能上的差异,组织合作探究性学习,在互助答疑、思辨质疑中提升学生精读语段、研读文句的能力。

一、在自选自读中培本固元

【案例一】同学们,下周我们将学习一些优美的写景散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和峻青的《海滨仲夏夜》请先自主阅读,另外,再找一篇你喜欢的优美的写景散文或景色描写的段落,按照阅读手册中“阅读指南”完成阅读任务,尤其需要结合自己的理解,把体会较深刻的感悟写下来。

——苏教版七年级(上)散文教学前的阅读要求

“自选自读”,顾名思义,就是在新课教授之前自主选择文本进行阅读的过程,这与我们经常说的预习有根本性的区别。课前预习往往从课文本身出发,带有针对性,以熟悉课文内容、初步整体感知课文为目的。这样学生虽然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却破坏了课文的神秘性和新鲜感,一些“先入为主”的印象渗透到课文理解中,更容易给学生带来误解,不利于课堂教学的有效展开。

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之前,先由教师选择一些与课文同一主题的资料,发动学生寻找一些自己喜欢的同主题的资料作为补充,构成一定量的基础性阅读文本,再按照“阅读指南”的要求广泛阅读。我们认为学生在进入课堂时,本身就不是“一张白纸”,他们都带着自己的经验来学习当前的知识与技能,而学生已有的经验是有差别的。“自选自读”进一步丰富了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基础,使每一个学生对这一主题有自己独特的体会和感受,既可以与课文学习内容形成呼应共鸣,又可以引出差异比较。

二、在任务驱动中疏导生成

【案例二】《春之怀古》是一篇充满诗意的写景抒情散文,前面6小节除了个别句子,都在利用多种手法展现一个仪态万千的春天。优美流畅的文字、生动形象的描写把人们带入一个春花烂漫、春意盎然的美妙境界中。下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散读,读完后请思考下列问题:1.作者是通过哪些景物来表现春天的美丽的?2.作者给我们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春天?3.作者在描写中通过什么方法,把无形的春天写得如此精妙?

——《春之怀古》阅读教学导读要求

正如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苏立康教授所说:“语文课堂要有语文教学的味道,不能没有读书声。”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发展个体,当他在朗读课文时,必然带着自己的经验,凭借自己的感受,在课文的情景中,感知内容,品味语言,吸收营养,体会内涵。“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一篇文章读熟了,读透了,教师只要帮助梳理思路和结构就行了。相反,一些教师对一篇文章下一番功夫讲了半天,学生还不一定领情,不一定懂。因此,语文教学的第一步一定要让学生动起来,读起来。

一般来说,学生对于文本的阅读理解是不受限制的,可以多角度全方位地认知,是一种松散的自由的学习状态。但课堂教学受到时空的约束和限制,因此,学生在课文的阅读中需要通过更明确的任务加以规范、驱动和疏导,让文本阅读上升为任务明确,在教师指导下有计划、有步骤、有成果、有评价,能长期持续发展的学生研究活动,避免“为阅读而阅读”的单一低效的阅读形式。

预设一些导读要求,不仅有利于教师在学生的回答中了解学情,也有利于学生比较全面地理解文意,对自己原有的认知和观点完成提升和再认识。教师的提问、追问可以及时修正学生的认识,激发学生思维的碰撞,还可以生成课堂新问题,引发课堂新热点。

三、在互助思辨中拓展提升

【案例三】“一切景语皆情语。”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通过大量的描写展现了小石潭清幽的自然风光,作者的心情也随之而变化。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请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

(组长负责分工,并主持讨论活动→组内交流→代表发言)

学生一:柳宗元被潭水清脆的声音所吸引,又费了一番功夫才见到小潭。潭水清澈,环境优美,鱼儿欢游,给他带来愉悦的感受……后来,静下来,喜悦的心情也就消散了。

学生二:清幽的环境容易让人触景生情,乐和忧都是环境激发出来的。

学生三:境由心生。这种心情,尤其这种忧应该与他当时的遭遇有关。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再好的山水也难让他开心快乐。

学生四:我赞成刚才的说法。柳宗元被贬之后,凄苦孤寂是他感情的主调,同一时期绝句《江雪》也有这种心情的流露。“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结合《唐诗三百首全集赏析》和作者遭遇,不难得出渔翁钓的不是鱼,而是寂寞。

教师:同学们的观点都很有见地,不仅立足课文本身,还联系他的写作背景和同时期的诗文。确实,作者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贬官的抑郁心情。这种美景令人陶醉,但鱼儿欢乐带来的愉悦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实质上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苏教版八年级(上)《小石潭记》课堂教学实录

在日常教学中,深入阅读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我们把课堂交给学生讨论思辨和交流展示,采用组长负责制,要求每一位组员都有分工,对于讨论中发现的问题和教师预设的问题,很大一部分都可以利用学生知识与技能上的差异,通过“自助式”和同伴互助式的方法寻求解决。另外,课前“自选自读”的认知、观点在这里就有了检验和运用的机会,例子中古诗《江雪》的引用就很好地印证了初读的有效积累。

总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需要让教学过程有一定复杂性,立足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文本出发,在任务驱动下,充分利用互助合作的形式,促使教学方式的更新、发展,让学生的个性在课堂上得到充分张扬,让我们的课堂保持鲜活的灵气、现代的意识、发展的潜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第二中学)

(责任编辑:张迿)

猜你喜欢

文本课文阅读教学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