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交流氛围现状分析及改进策略

2016-01-20孙井武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15年2期
关键词:改进策略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孙井武

【摘  要】新课程要求改变教师角色,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教学的引导者、组织者,这是形成和谐交流氛围的一个前提。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在头脑中树立平等、民主的教学理念,要善于营造和谐的课堂交流氛围,把课堂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共同探究学习。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交流氛围  改进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5)02-0049-01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由教师一人所把持,课堂和谐的交流氛围当然无法形成。新课程要求改变教师角色,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教学的引导者、组织者,这是形成和谐交流氛围的一个前提。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在头脑中树立平等、民主的教学理念,要善于营造和谐的课堂交流氛围,把课堂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共同探究学习。

一、影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交流氛围的因素分析

(一)对文本的解读缺失个性化色彩

阅读教学应当要求学生以自己的视觉与知识积累来感知课文,形成自己的见解。然而现实情况是,学生过多地依赖参考书,在很大程度上迷信权威,而不敢发表自己的思想。如执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笔者要求学生结合鲁迅先生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情景,体会一下他对于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情感,学生皆认为鲁迅先生特别喜欢百草园的生活,百草园给他留下了快乐的记忆;而对于三味书屋则大不喜欢,因为三味书屋的生活很乏味,旧式私塾教育扼杀了童心,使他们远离了快乐。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形成了对比,揭露了私塾教育的封建腐朽。其实,学生的回答并不是自己的真正体悟,而是照搬教辅书上的观点。事实上,三味书屋也有它独特的乐趣,也是鲁迅先生童年生活中的美好回忆。学生只要认真地阅读课文,也会对三味书屋产生自己的看法,但是由于学生迷信权威,导致他们不敢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的见解,于是文本解读缺失了个性化色彩。

(二)对文本的解读缺少交流的积极性

如果文本理解难度较大或较小,也会让学生缺失积极性,让学生望而生畏或不屑一顾。比如教学《皇帝的新装》,教师要求学生速读课文,讨论:两个骗子为什么能够使皇帝和大臣受骗?尽管教师反复要求学生交流,但好多学生讲了寥寥几句后就不再张口,保持缄默。个中原因是《皇帝的新装》大多数学生在小学阶段就读过,教师提出题固然是关键问题,但是熟悉该童话的学生很快就能从文中找到答案,根本就不需要讨论解决。对于如此浅显的问题,学生自然缺少交流的积极性。笔者发现,这种现象在学习说明文、议论文等比较枯燥的文体或浅显的文章时最易出现。

二、优化教学策略,创设和谐交流氛围

(一)进行创造性地设计,调动学生交流的积极性

语文课堂尤其要创设和谐的交流氛围,为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最合适的学习材料,引领他们进入与文本积极交流的状态。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必须在认真研读教材,对教材进行“再度开发”,或化简为难,或化难为简,或补充,或删减,或调整……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与文本交流。比如一位教师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教学《望江南》和《武陵春》两首词。具体教学环节如下:

1.解大意:结合注释,了解词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进行正确描述。

2.自主思考与概括: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词中的主人公是谁,在什么情况下抒发了什么感情。

3.小组交流:选择喜欢的一首诗歌,读读自己喜欢的诗句,感悟抒发的感情。

4.比较阅读:两首词抒发的情感哪个更深沉?你最喜欢哪一首?为什么?

5.交流分享。主要引导学生从词的内容、描写对象及主人公的举止三个方面进行细致分析:《望江南》以男性身份揣摩女性的心理,《武陵春》是作者描绘自身的心理,细腻而真切;《望江南》所盼对象有望归来,《武陵春》丈夫已逝,归来无望,更痛苦;《望江南》“梳洗罢”、“望”;《武陵春》“倦梳头”、“泪先流”,无人悦己,更苦闷。

6.再读课文,通过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主人公的神态、表情、动作、心理。重点揣摩心理,落实“闻说”“也拟”“只恐”三个词表现的情感递进,体会叠词以及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最后教师结合学生发言进行总结:通过比较,发现由于作者的身份、处境和表现手法的不同,《武陵春》比《望江南》的感情更深沉,更能打动人的心扉。

教学过程中,执教者没有循规蹈矩地按照教材安排的顺序教学,而是通过研读教材,发现了两首词在内容和风格上存在异同,于是改变教材顺序,将这两首词安排在一起,引导学生运用比较阅读法,层层深入地与文本交流,感受主人公的心情。学生交流的情绪高涨,学得主动积极,与文本的深入交流,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身体力行做好示范表率,给予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为了使课堂交流氛围走向和谐,教师要身体力行做出表率,让学生从中学会在交流中倾听并尊重他人的意见,借鉴、分享他人思想。在课堂交流中,教师要专注地倾听每位学生的发言,注意每位学生的神态变化并适时地进行点拨、引导;要善于挖掘学生发言中的积极因素,加以肯定和鼓励;同时还要及时发现学生发言中所暴露出的问题,并以适合学生接受的方式提出来。身教胜于言教,学生在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中,自然能学会对他人的尊重和接纳,从而为创设和谐的课堂交流氛围作出自己的贡献。譬如,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笔者组织学生讨论人物形象时,有学生提出鲁提辖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失败的。面对学生的“另类”观点,笔者没有断然否定,一棍子打死,而是颇感兴趣地问:“哦,你的看法与众不同,请说说你的理由。”该生认为鲁提辖无视法律,随意杀人。对其观点一些学生也表示赞同。笔者没有否定学生的意见,而是引导学生思考: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鲁提辖还有更好的解决方式吗?通过师生讨论交流,学生认为鲁提辖的行为是正义的表现。笔者表扬了提问的学生,感谢他提出一个有讨论价值的问题,让大家对鲁提辖这个人物形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上述教学环节,笔者对于学生提出的富有个性化的观点没有简单否定,而是抓住了这个动态生成的宝贵资源,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不仅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了人物形象,同时呵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在此过程中,学生学到的不仅是知识,也学会了如何尊重他人。

猜你喜欢

改进策略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初中语文作业一体化实践模式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的现状与改进策略
高中体育教学中不同教学内容传授方式改进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