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元思维的魅力

2016-01-20熊芳芳

语文世界(初中版) 2015年10期
关键词:知性感性理性

熊芳芳

思维品质决定文章的高下,然而在写作中,很多同学服从于“思维定式”,或人云亦云,或拾人牙慧,作品重复单调,幼稚呆板。

作文要有属于自己的思想,不要让自己的大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生命的尊严在于思考,一个人最大的快乐也在于思考。

思维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其高度的个性化,更在于其完美的融合性。

思维的这种融合性,呈现出来即为笔者所说的三元思维:感性、理性与知性的完美兼容。

英国诗人西格夫里·萨松曾写过一行不朽的警句:“我心有猛虎,细嗅蔷薇。”余光中说它具体而又微妙地表现出许多哲学家所无法说清的话,它表现出人性里面两种相对的本质,且表现出那两种相对的本质的调和。两者粗看似相反,实则乃相成。所谓“金刚怒目,菩萨低眉”,所谓“静若处子,动若脱兔”,所谓“骏马秋风冀北,杏花春雨江南”,所谓“杨柳岸,晓风残月”和“大江东去”,即一切所谓雄伟和秀美、外向和内向、阳刚和阴柔,都无非是这两种气质的注脚。

实际上每个人多多少少都兼有这两种气质,只是比例不同而已。所以我们会说一个人阳刚,而另一个人阴柔。也就是说,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主流风格,但主流之外,还会有非主流。正如余光中所说:“有人的心原是虎穴,穴口的几朵蔷薇免不了猛虎的践踏;有人的心原是花园,园中的猛虎不免给那一片香潮醉倒。所以前者气质近于阳刚,而后者气质近于阴柔。然而踏碎了的蔷薇犹能盛开,醉倒了的猛虎有时醒来。所以霸王有时悲歌,弱女有时杀贼。”(《猛虎和蔷薇》)

这两种气质体现在写作中,就是两种思维: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

所谓感性思维,是指透过感官和直觉来认识世界的形、声、色、相。李安说:“所谓的感性,是挡不住的;挡得住,你这个人也没啥味道了。”足见感性之美。不过,纯感性的思维风花雪月,美则美矣,设若忽略了审美理性,常会难以为继,缺乏理性做脊椎的感性,只是一堆现象,很容易流于滥感。一味抒情, 沉溺于甜腻的或是凄美的诗情画意,媚而无骨,令人厌烦。

所谓理性思维,是指建立在证据和逻辑推理基础上的思维方式。柏拉图有句名言:“理性是灵魂中最高贵的因素。”与感性思维的润泽灵动相比,理性思维的光芒是另一种风景。它表现为一种人生哲理的启示或隐喻,能够让人醍醐灌顶,茅塞顿开。但若缺少了感性思维的润泽,纯理性的思维急于载道说教,或是矜博炫学,读来便也会令人感觉刻板露骨,生硬乏味。

所谓知性,原本是德国古典哲学常用的术语。康德认为知性是介于感性和理性之间的一种认知能力。最早提出“知性”概念的恐怕是柏拉图。他将知识分为想象、常识、科学和数学知识、哲学等四种;相应这四种知识,人也具有想象、信念、知性和理性四种心理状态或认识能力。亚里士多德把知性称为“被动理性”。他认为整个认识可以分为感性、被动理性、主动理性。被动理性是与感性知觉相关联的理性,它赋有处理感性材料的职能,不能离开感性而自存。而康德则把“知性”理解为主体对感性对象进行思维,把特殊的没有联系的感性对象加以综合处理,并且联结成为有规律的自然科学知识的一种先天认识能力。知性思维借助感性经验,将静态的知识和哲理化为动态的见识与情怀,赋予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更为丰富的内涵和更为绰约的情致。

我们来对比一下下面三段话。

几米:“掉落深井,我大声呼喊,等待救援……天黑了,黯然低头,才发现水面满是闪烁的星光。我总在最深的绝望里,遇见最美丽的惊喜。”

韩寒:“中国看不起说大话的人。而在我看来大话并无甚,好比古代妇女缠惯了小脚,碰上正常的脚就称‘大脚;中国人说惯了‘小话,碰上正常的话,理所当然就叫‘大话了。敢说大话的人得不到好下场,吓得后人从不说大话变成不说话。”

吴淡如:“爱是沙子,有些人是蚌壳,将它吞纳,磨成珍珠;有些人拿它拌成混凝土,筑成坚固的城垛;有些人戏筑沙堡,任它随潮汐起落;有些人,专把沙子放进眼睛里,哭瞎了眼睛。端看你如何对待这沙子。”

几米的思维,感性充沛,情感盈润;韩寒的思维,理性犀利,鞭辟入里;吴淡如的思维,以理性为骨骼,以感性为血肉,深刻而灵动,呈现出知性的风格。

感性、理性、知性,这三种思维的魅力是可以融合在同一篇文章中的,运用得炉火纯青时,文章便可臻于化境。

请看李汉荣的《牛的写意》。

牛的写意

李汉荣

牛的眼睛总是湿润的。牛终生都在流泪。

天空中飘不完的云彩,没有一片能擦去牛的忧伤。

牛的眼睛是诚实的眼睛,在生命界,牛的眼睛是最没有恶意的。

牛的眼睛也是美丽的眼睛。我见过的牛,无论雌雄老少,都有着好看的双眼皮,长而善眨动的睫毛,以及天真黑亮的眸子。我常常想,世上有丑男丑女,但没有丑牛,牛的灵气都集中在它大而黑的眼睛里。牛,其实是很妩媚的。

牛有角,但那已不大像厮杀的武器,更像是一件对称的艺术品。有时候,公牛为了争夺情人,也会进行一场爱的争斗,如果正值黄昏,草场上牛角铿锵,发出金属的声响,母牛羞涩地站在远处,目睹这因它而发的战争,神情有些惶恐和歉疚。当夕阳“咣当”一声从牛角上坠落,爱终于有了着落,遍野的夕光摇曳起婚礼的烛光。那失意的公牛舔着爱情的创伤,消失在夜的深处。这时候,我们恍若置身于远古的一个美丽残酷的传说中。

牛在任何地方都会留下蹄印。这是它用全身的重量烙下的印章。牛的蹄印大气、浑厚而深刻,相比之下,帝王的印章就显得小气、炫耀而造作,充满了人的狂妄和奸诈。牛不在意自己身后留下了什么,绝不回头看自己蹄印的深浅,走过去就走过去了,它相信它的每一步都是实实在在走过去的。雨过天晴,牛的蹄窝里的积水,像一片小小的湖,会摄下天空和白云的倒影,有时还会摄下人的倒影。那些留在密林里和旷野上的蹄印,将会被落叶和野花掩护起来,成为蛐蛐们的乐池和蚂蚁们的住宅。而有些蹄印,比如牛因为迷路踩在幽谷苔藓上的蹄印,就永远留在那里了,成为大自然永不披露的秘密。

牛的食谱很简单:除了草,牛没有别的口粮。牛一直吃着草,从远古吃到今天早晨,从海边攀援到群山之巅。天下何处无草,天下何处无牛?一想到这里我就禁不住激动:地上的所有草都被牛咀嚼过,我随意摘取一片草叶,都能嗅到千万年前牛的气息,听见那认真咀嚼的声音,从远方传来。

牛是少数不制造秽物的动物之一。牛粪是干净的,不仅不臭,似乎还有着淡淡的草的清香,难怪一位外国诗人曾写道:“在被遗忘的山路上,去年的牛粪已变成黄金。”记得小时候,在寒冷的冬天的早晨,我曾将双脚踩进牛粪里取暖。我想,如果圣人的手接近牛粪,圣人的手会变得更圣洁;如果国王的手捧起牛粪,国王的手会变得更干净。

在城市,除了人的浑浊气息和用以遮掩浑浊而制造的各种化学气息之外,我们已很少嗅到真正的大自然的气息,包括牛粪的气息。有时候我想,城市的诗人如果经常嗅一嗅牛粪的气息,他会写出更接近自然、生命和土地的诗;如果一首诗里散发出脂粉气,这首诗已接近非诗,如果一篇散文里散发出牛粪的气息,这篇散文已包含了诗。

在作者的笔下,牛不仅是力的象征,也是诚实、慈悲、美丽、温柔、灵性、内敛、大气、浑厚、深刻、俭朴、谦逊、纯净的代称。显然,文中的牛已成了一种象征、一种隐喻。它意味着一种纯净美好的生命境界,能够带给人以灵魂的洗礼,让读者从中获得安宁平和、自然淳朴、豁达坦然的内心感受,表现了回归自然、崇尚质朴纯净生活的主题,充满了诗情画意。

作者以感性为衣,以理性为骨,用精妙的语言呈现深妙的悟性(即知性),使文章饶有趣味却又发人深省。写意的笔法,突现牛的气质神韵。语言非常富于韵致,灵动,隽永,清新,鲜活,很有张力,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意义,诗意的描写营造出了童话般的氛围和意境。

我曾经给学生设计了一道作文题。

歌德《叙事谣曲》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耶稣带着他的门徒彼得远行,途中发现一块破烂的马蹄铁,耶稣就让彼得捡起来,不料彼得懒得弯腰,假装没听见。耶稣没说什么,自己弯腰捡起马蹄铁,用它在铁匠那儿换来3文钱,并用这些钱买了十几颗樱桃。出了城,两人继续前进,经过的是茫茫荒野,耶稣猜到彼得渴得厉害,就让藏在袖子里的樱桃悄悄地掉出一颗,彼得一见,赶紧捡起来吃了。耶稣边走边丢,彼得也就狼狈地弯了十几次腰。于是耶稣笑着对他说:“要是你刚才弯一次腰,就不会在后来没完没了地弯腰了。小事不干,将在更小的事情上操劳。”

要求:请你根据以上材料,任选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以上、除诗歌以外文体不限的文章。

这个作文题属于材料作文。如果把话题比作生成文章之树的种子,那么材料就是一堆土,其中可能有无数颗种子,材料作文可以从材料中挖掘出多个话题。关于耶稣和彼得的这则材料,虽然看起来明显在教导人要乐于做小事(所以多数人不敢反弹琵琶、另辟蹊径),但从中至少可以挖掘出这样几个话题:小事与大事、理性与随性、预设的人生与未知的人生、言传与身教、正面教导与反面教训……

节选缪佳园写的《她·她》,对比林徽因和张爱玲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的片段。

同样的时代,同样的中国,她们选择了不同的世界。理性的她,穿枝拂叶,走上了一条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阳关道;随性的她,从泥沙俱下的大世界抽身,缩回自己丝丝密密编织的爱情的老茧之中。理性的她,在巨大的图纸上描画梦想;随性的她,在狭小的旧上海的弄堂里抒写心情。

其实,她们在各自的生命当中,并没有错过什么,也没有改变什么。所有的抉择都只是大脑与心灵的对话。她们都是柔弱的女子,有着同样的美丽与哀愁。朵朵娇艳的凝露,一样的吐气如兰。如果人生可以重来,如果真有如果,她们还会再次选择曾经走过的路吗?

她们是各自绚烂绽放的花朵,她们有各自的芬芳和孤独。

我很喜欢这样别致的思考、精致的语言、细致的情感。她的文字,就完美地兼容了感性、理性与知性。这就是三元思维的魅力。

我还曾经让学生以“快与慢”为话题写作,看看这些句子。

慢走者,是为了欣赏别人创造的风景;快走者,则是为了让自己变成别人眼中的风景。

——梁 霄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速度能够适用于所有的人。……如果精力充沛,就竭力赶路吧;如果累了,也不妨仔细聆听花与草的情话,感受树叶与果实的友谊。即使有荆棘,即使有陡坡,这却仍是一趟快乐的旅行。

——王 莹

生命是需要有重点地品味的。像是读书或是写作一样,生命如果失去了重点,或是全部都加上了感叹,那么生命也就会变得水一般的平淡。慢慢地欣赏和品味看似是一种尊重,实则是一种贬低,快步向前的忽略更是一种价值的浪费。

——宋 涵

慢是什么呢?它是一种流连,或是对风景或是对岁月。因为钟情,所以慢了,贪婪地想要记住每一个细节,品味每一个片刻。它是一种对生活的欣赏,更是一种浪漫的情怀。

——武思媛

只有脱去了缰绳的马才能跑出最快的速度。

——孙中泠

这些句子,有的偏于感性,有的偏于理性,有的二者又调和得相当匀称,有如“猛虎细嗅蔷薇”。

当然,这里所谓的“调和”,并非指感性和理性用量对等,简单相加;其艺术在于“调”,其结果以至“和”。

有些作品调和之后偏于感性,有些作品调和之后偏于理性,有些作品调和之后不偏不倚,呈现出冲淡平和的知性。这全然取决于作者的思维品质和个性风格。

语言呈现出思维的品质,思维的品质形成个人的写作风格。

【自我简介】

吴柏霆,就读于浙江省温州中学,曾获第十五届“中国少年作家杯”全国征文大赛一等奖,第十九届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一等奖,第八届“语文报杯”全国中小学生作文大赛国家级二等奖,第十三届“中国少年作家杯”全国征文大赛二等奖,浙江省首届“小作家”杯作文大赛二等奖,第四届两岸琦君文学奖征文三等奖,第四届浙江省十大校园新锐写手大赛三等奖,温州市级三好学生荣誉称号,温州市第二届小文学家,温州市第三届小数学家,温州市第二届小科学家提名奖,《学生时代》封面人物,个人博客“沉默暂时”曾获全国教育博客大赛人气奖,勤写文章三百余篇,有小说、散文、诗歌、杂文等。作品发表于《视野》《中国少年儿童》《妙笔作文》《学生时代》等,著有作品集《星霜》。

【写作心得】

我感觉写文章并不困难,因为写文章就是需要材料和依据。材料是经历和心得,依据是语言。文章并没有绝对的标准,或许那些所谓的好文章,不过是选材更精当些,文笔更流畅更动人罢了。

有的人怀着作家梦而写作,但这个想法未必是最好的。写作应该是发自内心的需要,与功利无关。一种新鲜的感受,一种新奇的发现,一件记忆犹新的事情,每每读起都会令人身临其境。所以,喜欢写作应该是写作的真正目的。

写作锻炼毅力。我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写博客,到现在已经有三百多篇文章。有了过去的塔基,才有现在的塔尖。写作的意义就是记录不寻常的事和不寻常的发现。无须每天提笔,写自己喜欢写的东西是坚持下去的动力,这样慢慢就养成了习惯。

其实,重要的不是你写什么题材,而是你如何写这个题材。我喜欢边写边想。想好题目,简单选材之后就开始写作,不必去精雕细琢怎样描写得生动,怎样把好词好句用进去。整个写作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思考的过程。当一个人在不断思考的过程中,就会有新的灵感和创造。这样,文章就会越来越流畅,就会感觉有很多很多的好东西想写,自然写作的时候是万不可分心的。

【多彩人物】

高,瘦,聪明不绝顶,独特不独行。他是一个让人欢喜的异数。他自有一种沉静的气质,常常让人感到难以接近,然而熟悉之后就会发现这是他收放自如的表现。

——林华琳

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愿他在前进的道路上不畏艰险,披荆斩棘,做一名无畏的勇士,采撷到最美丽的青春之花!

——娄均琰

柏霆是一个有主见有思想的人,他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并执着于自己的看法,但他又会虚心接纳别人的意见和想法。作为朋友,他是值得信赖的。

——江心如

猜你喜欢

知性感性理性
感性工学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荀子知性思想初探
分析网络新闻的感性面对及思考
崇尚感性意味着什么
露也露的知性优雅
“本转职”是高等教育的理性回归
感性的解放与审美活动的发生——对马克思一个早期思想的引申
理性的回归
从“以意逆志”到“知性知天”——孟子认知方法检讨
对一夫一妻制度的理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