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媒体获奖的空间和通道初探

2016-01-20兰金龙李伟

今传媒 2016年1期
关键词:短消息

兰金龙+李伟

摘  要:在新闻获奖的竞争中,地方媒体的获奖空间越来越小,打破这个僵局的渠道就是地方媒体要发挥自己身处基层的优势,寻找突破点。本文从如何结合地方实际寻找重大选题、把报道的触角深入最基层的新闻现场、突出抓好短新闻、善意开展舆论监督等四个方面论述了地方媒体获奖的空间和通道。

关键词:地方媒体;重大题材;新闻现场;突发事件;短新闻

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1-0142-02

对任何一个(广电)媒体或者一个媒体的从业人员,获中国新闻奖、中国广播电视大奖是一个媒体或一个媒体从业者能力的体现,试想一个从业多年的新闻工作者没有获过新闻奖,或者一家媒体连续几年没有获得中国新闻奖、广播影视大奖,那简直是一个没有脸面的事!但是,这几年,获奖的门槛越来越高,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尤其是地方媒体获奖的难度似乎越来越大,本文笔者结合近年来中国广播影视大奖消息类获奖作品和自己在地方媒体记者站的工作经历,来探讨地方媒体获奖的通道或者生存空间。

一、重大题材注重宏观微观巧结合

一度时期,包括陕西广播电视台在内,似乎重大题材就是依靠国家领导人或者当地主要领导来当地的调研视察,但是这样的机会越来越难,我们必须摆脱“获奖靠领导”的思维怪圈,把国家的宏观大势和地方特色有机结合,让别具风味的“地方小吃”,通过“滴水见阳光”来反映重大主题和重大题材。获奖片《小蚯蚓解决环保大问题》一片初看似乎觉得意思不大,但是这个片子却反映了环保治污一个难题——污泥处理的解决之道,试想,全国现在有那么多污水处理厂的污泥等待处理,农村也有那么多臭水沟急需治理,在提倡生态文明的今天,浙江诸暨电视台作为一个地级市台敏锐地抓住了这个大问题,这不仅是地方“特色”,更是全国“通病”,这样的微观和宏观的结合就实现了“滴水见阳光”,从而能巧妙地表现宏大主题。结合近期陕西广播电视台策划的一期全国两会节目《一带一路距离我们百姓有多远》就是用“大题材小处理”,来实现了“硬题材的软着陆”。“陕西是我的家乡,西安是丝绸之路的起点”,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地介绍,在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规划中,陕西得天独厚的地位和作用呼之欲出,但是这样一个宏大的政策到底会给老百姓带来什么,和老百姓有什么具体的关系?这不仅是老百姓、也是每一个新闻人必须了解或回答的问题!循着这样的问题,我们有了“一杯牛奶的海上之旅”来回答“‘一带一路会打通开放的新通道”,让国外质优价廉的产品进入百姓生活;我们内地的游客怎样方便地去风光秀美的丝路沿线旅游;“一带一路”能否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一带一路”会让汉唐盛世重现西安吗?一个重大的题材,在这样微观的切口和百姓的结合中,显得具体而生动。所以,对于地方媒体,重大题材不要好高骛远,而要从当地实际出发,在微观和百姓的贴近性上下功夫。

二、新闻报道深入基层一线才是硬道理

1936年的摄影作品《倒下的战士》之所以让人震撼,是因为作者以非常近的视角距离真实地记录了西班牙内战时期,一位共和军战士被敌军子弹击中即将倒地的瞬间。??作者罗伯特·卡帕的那句“如果你拍得不够好,那是你离得不够近。”(?If your pictures are not good enough. you are?not close enough.)从此名扬世界,这句名言也从此成为每个新闻工作者激励自己在一线获取最生动新闻的座右铭,这几年正在新闻战线火热开展的“走转改”活动就是鼓励广大新闻工作者深入“走基层”的一个具体举措,从近几年获奖的新闻作品中,也大致体现了这一点。从基层捕捉到的新闻线索,无论是民生题材《塔县皮里村蹲点日子》,还是突发事件《暴雨中的风雨营救》,都说明了这一点,谁真正扑下身子深入到了基层,谁就会距离最生动的新闻现场更近些,谁就能抓住最震撼的画面、最真诚的声音、最感人的场景。陕西广播电视台2012年6月在各地设立了记者站,就是一个为了扩大新闻半径、让下基层常态化的具体举措,如今要解决的问题是,怎么样在处理好日常报道中,让记者站的工作机构真正下到最基层,比如农户种植一线、工人厂矿车间、百姓居家生活,在一线倾听百姓生活的所苦所乐,对改革的期盼等,在这些细微的小事中寻找最生动的新闻素材,寻找小人物的大故事,以小见大;同时,在深入靠近的过程中,也会解决线索源枯竭、新闻时效差的问题,尤其是在这个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因为记者常在基层,就会交到很多朋友,他们就是你新闻报道的“线人”和通讯员。“地方台的关系在基层,人脉在基层,在突发事件面前,在一片混乱的状态里,谁先找到认识的人,谁能先进入现场,这是报道成败的关键”[1]。贴近性是地方媒体的优势,不能把优势丢掉,而要利用各种办法,把优势充分发挥,从贴近民生和深入调查为工作重点,这样才能得到第一手最真实最生动的素材。

三、突出新闻现场,抓好短新闻

俗话说,长文章好写,短文章难写,新闻消息类的作品现在也是如此!曾几何时,消息越写越长,动辄好几千字,其实在这样一个生活节奏非常快的今天,谁有时间和闲情逸致读完一个长篇巨制的报道。相反,冲击力强的短消息、言简意赅的短消息却很受欢迎,不到一分钟,200字左右的短消息,要把新闻的五要素涵盖,说清新闻,还要吸引人,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短消息是衡量一个新闻工作者报道水平高低的“真本事”和“看家本领”。而且这几年地方台普遍出现了短消息缺乏的颓势,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从这点来说,所有的媒体记者,都应提倡写短消息。短消息的基本要求是“短、实、新”,虽然简单三个字,但要做到这些,必须综合运用广播电视的特别报道手段。获奖消息《跑出来的安全通道》就是紧紧抓住了电视消息“短”的特点,解说很少,大量运用现场画面:滑坡、流沙、人惊恐的呼叫,用声画把现场紧张的气氛渲染的淋漓尽致,把救人的危险性和紧迫性都体现出来了,然后救生员迅速跑过滑坡现场,短短的这么一个瞬间,就是记者客观但又用心的记录,播出后扣人心弦。同样,《方舟6号12名船员成功获救》就是用了大量的同期声来渲染现场。在2008年的抗震救灾报道中,陕西广播电视台选送的连续报道《决战109》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之所以能获奖,除了题材的原因,关键是每一集都是一个出色的电视短消息,其中炸除109隧道涵洞堵塞那一集,就几乎未用解说词,而是记者直接在即将爆破的现场出像,随后就是一声巨响,爆破后,洞口豁然开朗,露出了压在碎石底下的损毁列车机头,整个救援工作大大推进,这样一个冲击力很强的现场短消息引人入胜。在这方面,笔者曾经有过遗憾:2010年8月19日15时15分,由西安开往昆明的K165次列车在行驶到宝成线石亭江大桥时,5、6号桥墩因洪水突来而瞬间倒塌,列车5~17位车辆脱线,1318名旅客的生命财产安全遭受严重威胁,危急时刻,K165次列车司机果断采取紧急制动措施,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列车停稳;列车乘务组临危不乱,在15分钟内把所有旅客安全转移,随后列车15、16号车厢坠入江中。这样一个逃生救生史上的奇迹是一个标准的突发事件,但是由于无法靠近第一新闻现场,无法拿到新闻素材(当时手机拍摄视频还不是很流行),在救人英雄群体返回西安时的新闻第二落点报道方案又不得力,所以这样一个有望冲击中国新闻奖的突发事件与陕西电视台失之交臂;而相反,当时陕西人民广播电视台利用电话连线快速反应,向外界尤其是陕西人传递了这样一个重大消息,最终获奖,所以现在回想起来仍令人唏嘘短叹。所以,要做好广播电视短消息,就必须在新闻现场下功夫,如果没有冲击感强的新闻现场很难吸引人。那么什么是现场感强的画面?有完整的视频记录,声音画面的要素都很充分,一图胜千言,这比事后再优美的叙述强一千倍,比如“最美司机”吴斌的行车记录仪记录下吴斌生命的最后时刻,试想,如果没有这个现场,乘客事后的回忆是多么的苍白;同样,如果有新闻现场的视频,K165次列车乘务组救人就会成为当年陕西电视台夺得中国新闻奖的最具竞争力作品!要想拿到新闻现场,除了记者自身的拍摄,还要利用好各种摄像探头监控、手机拍摄视频、行车记录仪等所有能想到的记录设备,只有拿到了现场的画面,这就是广播电视,尤其是电视具有冲击力的短消息成功的原因。

四、善意对待舆论监督,最终促成问题解决

舆论监督是记者的天职,很多记者都以此为荣。但是,仔细分析历年获奖新闻作品,批评报道的占比并不是很多,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有些批评报道不够典型,还有些批评报道不够客观,感觉记者图一时之快,有出气“之嫌”。笔者认为,放在跨越历史时空的层面去看一个批评报道,这个批评报道最终应该推动社会问题的解决,而不是为了批评而批评,为了监督而监督!比如当年很多媒体都涉及的报道“毒奶粉事件”,就引起了很大的社会震动,参与的媒体都用了详实周密的调查,把毒奶粉的生产销售源头调查得水落石出,最终国家总理严批果断查处,这个危害千万个家庭的毒瘤被铲除,这样的一个报道就是记者从社会正能量的角度出发,最终促成了问题的解决,而把记者调查采访中遇到的采访受阻等枝节问题大大淡化,这样的报道到今天已经快10年了,但是它对中国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仍然具有警示作用。反观地方媒体曝光的监督报道,线索不可谓不多,但是真正有影响的报道却不多,就是因为很多报道停留在了表层,没有深挖,没有促成问题的解决,只有雷声没雨点,这样的效果当然不佳,更谈不上获奖了。所以,地方媒体的舆论监督要克服本位主义,克服地域观念,站在全社会的角度,在依法监督、科学监督的同时,要与人为善,建设性的监督,“要确保舆论监督工作有效地开展,新闻媒体要有断章态度,注意方法,突出重点,使舆论监督的效果达到最佳”[2],最终促成问题的解决,这应该是地方媒体开展批评报道坚守的立场原则。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新闻获奖应该不是中央媒体的“独家盛宴”,而是包括地方媒体在内的所有媒体的“全家总动员”,尤其是在互联网条件下,地方媒体偏安一隅不能立刻形成舆论焦点的局面正在改变,只要谁第一时间抓住了新闻,谁就具有权威,谁抓到鲜活重大的新闻,有效引领舆论,谁就有可能形成轰动效应,那么获奖的基础条件就会具备。总之,地方媒体要发挥独特优势,要多发现独具优势的“地方小吃”,站在高处看问题,在四合院和田埂上找感觉,不断深入第一新闻现场,如此这样,才能有好的新闻,才能为获奖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杨华.咱们电视有力量[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

[2] 任贤良.舆论引导艺术——领导干部如何面对媒体[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传馨]

猜你喜欢

短消息
试论电视新闻短消息的采写策略
浅谈广播短消息的采写
Android手机系统中的短消息加密研究与实现
短消息业务评估体系的研究与实现
CDMA网络移动交换机系统间短消息寻呼技术研究及应用*
小灵通里的父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