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清质以昭明,光辉象乎日月
2016-01-20何林
何林
1975年甘肃广河县齐家坪墓葬,和1976年青海贵南县尕马台墓葬,各出土了一面铜镜。这两处墓葬均属齐家文化,这两面铜镜的出土,标志着中国古代铜镜至少在3000多年前就已出现,这是目前我国发现现存最早的两面铜镜。至于我国古代铜镜最早从什么时候开始铸造、使用,目前还不太清楚,有待今后的考古发掘和研究。
我国古代铜镜从齐家文化时期开始出现,经过漫长历史的发展、演变,一直延续到清代,其间虽然经历了各个社会时期的动乱、变革,但是铜镜的铸造及使用从未间断过。
甘肃广河县齐家坪墓葬出土的铜镜,素面无纹,形制古朴;青海贵南县尕马台墓葬出土的铜镜,背面有七角星状纹饰和弦纹。这两面铜镜的铸造水平不高,工艺很粗糙,纹饰也不规范,还处于铜镜铸造的初始阶段。
商周时期的铜镜,目前发现的有21面,分别出土于河南、陕西、北京、辽宁地区,均为圆形,多数背面有钮,其中14面铜镜上无纹饰,7面铜镜上只有一些几何纹和动物纹饰。这一时期的铜镜虽然数量有所增多,但还是处于我国古代铜镜的形成阶段,与商周时期的青铜礼器、生活工具、兵器相比,数量还是很少,反映出这一时期铜镜的铸造工艺和使用范围还相对落后和狭窄。
春秋战国时期铜镜的数量已远远超过了商周时期,确切的数字已很难统计。这一时期铜镜数量不仅增多,而且出土的地域也很广,以湖南、湖北、江苏、安徽等地出土的数量最多,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吉林、辽宁、内蒙古、四川、山东、广东、广西等地也有出土。这表明铜镜在社会生活中的普及率不断提高,铜镜铸造业在春秋战国时期得到快速发展。这一时期的铜镜绝大多数都是圆形,极少数是方形,镜背面中心多数为一钮,少数有多个钮,有的钮为透空,一般镜钮较小,多为弦钮,镜体较薄,镜面较平直,多数镜的边缘上卷。纹饰内容很丰富,有一些与这一时期青铜器上的纹饰相似,出现了弦纹、羽状纹、叶状纹、几何纹、山字形纹、蟠螭纹、连弧纹、动物纹等。个别铜镜上还以彩绘、镶金银等工艺作装饰,纹饰流畅整齐,搭配和谐,主题突出,形成了这一时期铜镜纹饰的特点,显示出春秋战国时期的铜镜铸造已趋向规范化。
秦代的铜镜无论是形制还是纹饰方面,都延续战国晚期铜镜的风格和特点,镜体较薄,镜面平直,纹饰以蟠螭纹、叶状纹等为主。由于秦代的历史较短,铜镜数量相对也少。
到了汉代,铜镜的数量不仅比战国时期增多,而且出土的地域也更加广阔,铸造的规模和技术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铜镜上的装饰内容也更加丰。
唐代铜镜种类繁多,形制多变,纹饰复杂,既继承了传统的艺术风格,也吸收了外来的文化艺术特色。造型、纹饰上有了很多创新,形制上突破了圆形、方形的传统格式,出现了大量葵花式镜、菱花式镜、六角、八角及亚字形镜等。装饰方法采用浮雕、彩绘、鎏金、金银平脱、嵌螺钿及镶金银壳等新工艺,铸造工艺之精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纹饰方面出现以瑞兽葡萄纹、花鸟纹、宝相花纹等为代表的新的装饰内容,纹饰新颖精美,生动活泼,镜体厚重,铜质细腻。镜钮形制多种多样,有兽形、蛙形、花瓣形、圆形、桥形等几种。常见的铜镜有瑞兽葡萄纹镜、花鸟纹镜、宝相花纹镜、人物故事纹镜、月宫镜、真子飞霜镜、盘龙镜等。这一时期的铭文多以诗歌形式出现,如:“花发无冬夏,临台晓月明,偏识秦楼意,能照美妆成。”汉代铜镜的铭文风格此时已经消失。
铜镜上的瑞兽葡萄纹在隋唐时期首次出现,随后广为流行,成为这一时期的重要题材,它的特点是以高浮雕瑞兽葡萄纹为主题纹饰,蜂蝶、雀鸟和花草作为陪衬,布满镜背。
唐代晚期,经济衰退,战争不断,铜镜艺术日趋衰落。
宋、辽、金、元时期社会局面较为复杂,但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了一个高峰,手工业发达,商品经济繁荣,铜镜在人们的生活中更加普及。这一时期不仅官府造镜,私家作坊造镜也非常流行,镜背上常有铸镜者的字号、工匠姓氏、作坊所在地等。
元代铜镜主要还是延续宋代铜镜的风格和特点,有的铜镜上出现了八思巴文,或与杂剧有关的故事内容。元代重视佛教,纹饰常采用有佛教特色的莲花纹、八宝纹等。这一时期铜镜整体制作水平不高,铸造工艺低下,纹饰粗犷。
明清时期的科学技术水平超过之前任何时期,官营和私人手工业都很发达,如乾隆时期,仅北京就有铜铺几百家,苏州铜作数千家,这些都为铸镜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收藏有大量明清时期的铜镜,其中多数为宫廷内府所造,种类丰富,在民间流传很少。
明代铜镜大体分为两大类:一是仿古镜,主要是仿汉、仿唐镜;二是具有明代特色的铜镜,包括宫廷内府制镜和民间铸造的铜镜。明代除了圆形镜、方形镜、葵花镜、菱花镜、带柄镜外,炉形、钟形、瓶形、双菱形等特殊造型的铜镜增多,这类镜无钮,镜体较为平直,纹饰比较简单,铭文也不多,除了年款和铸镜者姓氏外,内容一般都是福寿、科举、多子等吉祥题材。纹饰主要有龙纹、凤纹、鱼纹、蝙蝠纹、人物及八宝纹等。
明代嘉靖、隆庆、万历时期仿古镜最为常见,主要以仿汉镜最多,其造型、纹饰仿造得都比较逼真,一些在镜上铸有年款。如隆庆元年镜是仿汉代昭明镜,钮的右侧纹饰上铸有“隆庆元年”4个字,年款周围没有纹饰。这类铜镜形制比较单一,主要是模仿,以圆形最多。
另外还有一些具有明代特色的铜镜。如洪武年款镜、万历甲寅铭镜等。其中洪武年款镜较多,形制一般为圆形,有钮,周围饰浮雕单体四爪龙,龙尾与爪缠绕,周围有云,龙左侧有一长方章形款识:“洪武二十二年正月日造”。此类镜多为圆形,有的带二腿形支架。双蝠菱形镜是宫廷内府造,铜质非常精细,镜缘凸起,两侧饰双蝠,纹饰周围填黑漆。因为“蝠”与“福”谐音,所以,明清时期的器物上常饰有这种纹饰。
明代民间铸造的铜镜传世数量很多,总体看,铸镜的技术和质量远不及宫廷内府造镜。民间铸镜注重实用,形制简朴,胎质较厚、较粗,铜镜上常有匠人的姓氏名称等。如任小轩造镜,就是民间私人铸造的。其为圆形,镜背略凹,钮右侧饰标记纹饰及“任小轩造”4个字,铸造简单,无其他纹饰。另外,江西南城明墓也出土了一面“万年乙丑年任小轩铸造”镜,钮上有一“任”字,无纹饰,铸造工艺比较粗糙。
清代随着玻璃镜的普及,铜镜逐步被取代。铜镜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逐渐消失,但是并不代表铜镜消失,宫廷内府造镜和私人铸镜都在继续。清代铜镜分两大部分:一是清宫造办处铸造的铜镜,二是民间地方造镜。
宫廷造镜以乾隆时期造办处铸造的铜镜最多、最好。这些铜镜中,既有仿古镜,也有宫廷特色浓郁的铜镜。如乾隆款博局纹镜、乾隆款瑞兽葡萄纹镜,是仿汉、唐镜,镜钮上有“乾隆年制”字样,纹饰已失去汉唐时期的神韵,有的纹饰已变形,融入了很多清代的风格和特点。具有宫廷特色的铜镜,如嵌珐琅缠枝纹镜、彩漆双喜龙凤纹镜、鎏金双兽钮镜、人物纹木柄镜等,则代表了宫廷铸镜的水平。
这一时期铜镜的实用性减弱,观赏性增强了,尤其到了乾隆时期,清宫廷造办处铸造的铜镜,赏玩价值已远远大于使用价值。乾隆皇帝十分重视文物典籍的收藏与整理,命大臣们仿效《西清古鉴》和《宁寿鉴古》,编成了专门收藏铜镜的《西清古鉴》和《宁寿鉴古》。这两套书外表似书,里面则是用楠木制作,用来收藏铜镜,书中不仅有汉唐时期的铜镜,还有造办处铸造的铜镜。根据这些铜镜的大小,在书中做槽,把铜镜嵌入其中,封面右侧纵书“西清古鉴”4个字,字下有该册的序号,书中记有铜镜的名称、尺寸,后页有大臣所绘山水画。另外,清宫造办处铸造的一些带乾隆款的铜镜也选入本书中,编成《朗鉴函辉》和《葆光规古》。
清代民间铸镜无论在铜质材料、铸造水平还是形制种类和装饰方面,都不如宫廷铸镜,一般质地粗糙,纹饰、文字简陋。这一时期以湖州薛晋侯(惠公)铸镜最著名。
明清时期的铜镜在继承传统风格的同时,更多地体现了明清时期的时代风格和特点。由于中西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玻璃镜的逐步普及对明清时期的铜镜产生了很大影响,使铜镜在形制、纹饰、铸造工艺等方面都有了很多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