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断,史上最短命的股市机制
2016-01-20
陆澍敏
中国股市心理上不成熟、制度上有瑕疵,管理层这次是看对了病却抓错了方,熔断机制怎么能不闯大祸!股市这个中国病人怎么能不被毒得死去活来!
2016 年1 月7 日,股市暴跌,股指再次触发熔断,上证综指重挫逾7%,报收于3125 点。
元旦节后出台的熔断机制,让证券从业者拉了一堆仇恨——牛市赚钱,熊市下班早。不过,他们建立在广大散户亏损痛楚上的幸福感没有维持多久,熔断机制四天就被叫停。这场闹剧收场了,但有了熔断机制的前车之鉴,股民们盼望着,管理层往后能出点靠谱的招儿么?
4天夭折的熔断闹剧
1月 4日,2016年的第一个交易日,也是中国证券交易史上里程碑式的日子,从这一天开始,A股交易实施股指熔断机制——根据规定,当沪深300指数触发5%熔断阈值时,三家交易所将暂停交易15分钟,而如果尾盘阶段触发5%或全天任何时候触发7%则暂停交易,直至收市。
当天的低开似乎不是个好兆头,很快,在2015年损失惨重、期待2016年开门红的投资者们就遭遇了当头一棒:股指在巨大的抛盘打压下不断走低,接连击破3500点和3400点整数关,终于在午后开盘的13点13分跌破5%,触发了熔断,15分钟后,重新开盘的股市继续下跌,只用了6分钟便在13点34分将跌幅扩大至7%,触发了7%的熔断阈值,三大交易所暂停交易至收盘。
元旦节后开盘第一天,股市便遭遇了血洗。然而好戏还不算完,在弱势反弹了两天之后的1月7日,沪深300指数早早地便在9点42分便触及5%跌幅造成熔断,9点57分重新开盘后,仅用了上一次一半的时间便将跌幅扩大至7%。
广大证券公司的从业人员多年来终于可以第一次下班回家吃午饭,但他们的老板一定高兴不起来:由于下跌过于迅速,成交量根本来不及放出,深圳某家中小型券商当日全天的佣金收入只有区区900元——是的你没有看错,所有营业部加起来的佣金收入只有900元!比券商更惨的是股民,根据统计,2016年仅仅4个交易日,股民的市值就损失了5.6万亿左右。
损失惨重的投资者和伤心欲绝的券商都把矛头指向了熔断机制。愤怒的股民刷爆了证监会的官方微博留言,除了骂娘几乎没有别的表达方式,而券商则纷纷上书,请求立即修正熔断机制。
1月7日晚间,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等三大交易所紧急发布通知:为维护市场稳定运行,经证监会同意,自1月8日起暂停实施指数熔断机制。从1月4日始,至1月7日被叫停,熔断机制成为了中国证券史上最短命的股市政策。
2016 年1 月7 日,上海四平路一证券营业厅内,沪指大盘大屏幕已经关闭,但股民久久不愿离开。
保镖跟着打劫
除了证监会官方微博这条消息下两万多条愤怒的回复,熔断机制短短四天的实施给我们留下什么教训,又引发了怎样的思考?
客观地说,股市在节后的暴跌并不能归咎于熔断机制,而是源于几方面的共振。
首先是人民币的贬值,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从去年8月初的6.20附近一路涨到6.60附近,短短5个月涨幅达到6.45%,超过了绝大部分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而2016年的第一个星期更似乎有加速迹象。人民币贬值,以人民币计价的资产自然就贬值,A股的下跌也就具有了逻辑上的合理性。
其次是经济形势的严峻,12月的经济数据大概率仍在荣枯线下,既要去库存、去产能、去杠杆,又要保增长、保就业、保民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临重大挑战,这一艰难局面即便是人民日报也并不讳言,就在1月4日当天用了一整版来谈经济,其中“经济走势会呈L形而不会走V形反转”的论断令投资者们印象深刻,心生寒意。
第三,管理层明确在2016年3月1日强推注册制也增加了市场的不确定性。中国大陆目前大约有7000多万家公司,即便万里挑一,选质量最好的公司上市,也将新增7000家上市公司,规模是现在的2.5倍!虽然管理层也曾表态会把握好节奏,但以什么样的节奏发行才在市场承受范围以内,那帮技术官僚就真的那么有谱吗?一部分长线资金不愿意陪着你摸石子,搞实验,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最后,大股东减持的不确定性也令市场心生去意。2015年股灾期间,证监会明令上市公司大股东和高管半年内不得减持公司股份,恰好在1月8日到期,有人计算过这部分市值大约在1万亿左右,即便不是蜂拥而出,而是细水长流,本已羸弱的股市是不是还经得起这样的长期抽血?
综合这四点,2016年股市开门黑实在意料之中,所以并不能把板子完全打在熔断机制的屁股上。问题是,既然这样,熔断机制被千夫所指就是完全错误的吗?非也!要知道管理层推出熔断机制本意是为了稳定市场,控制风险,现在却成了助跌大杀器,加剧市场的恐慌心理。就好比原本请来看家护院的保镖却打开大门,还跟着匪徒趁火打劫,这样的倒灶机制,不吐槽实在没有天理。
为何淮北的橘子不好吃?
虽然据说证监会主席肖钢有穿越能力,早在三年前就开始酝酿筹划熔断机制,但这个熔断机制实在是个舶来品。在1987年美国股灾后,由美国前财长尼古拉斯·布雷迪领导的一个委员会提出了熔断机制的建议。1988年10月19日,即1987年股灾一周年,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与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批准了纽约股票交易所(NYSE)和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的熔断机制,此后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的股市相继引进了熔断机制。
这一制度的设计初衷,是当遇到股市短期内的巨幅下跌时,人为中断交易,让市场参与者从恐慌情绪中冷静下来,有时间充分获取各方面资讯,从而重新做出理性的交易判断。应该说,熔断机制在稳定市场、控制风险方面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曾成功帮助美国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引发的大跌中摆脱出来,也曾帮助日本安然度过2011年大地震及震后福岛核电站泄漏事故对股市的冲击。
于是2015年的股灾中,管理层有样学样,同时也是顺应当时许多专家、学者和投资者的呼吁,在2015年9月推出了熔断机制的征求意见稿,并于2015年12月4日正式发布相关规定,于2016年1月4日起正式实施。
正所谓“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为何在美国稳定市场的保镖,在中国就成了助纣为虐的凶手?大致分析一下中美股市各自的特点,也许就能得出答案。
第一个是市场参与者的不同。美国股市曾经一度是散户的天下,也曾出现散户交易量占总成交90%的情况,还诞生过利弗莫尔这样伟大的独立交易者,但随着市场的成熟,目前机构投资者的占比已上升到70%,并且还在继续上升中,而中国目前还是散户占比很高的市场,超过80%。
相对来说,机构投资者更成熟、更理性,对冲风险的手段也更多样,由机构投资者主导的市场就很少出现暴涨暴跌的现象,美国1988年正式推出熔断机制后,18年里仅仅触发过一次,涨跌幅超过7%的情况更是罕见,而散户投资者则更多表现为冲动和非理性,由散户主导的市场就表现为频繁暴涨暴跌,仅仅去年一年,中国股市就经历了7次7%左右的大跌,换言之,在人家那里十几年难求一次的情况在我们这里就是家常便饭。
第二个是交易制度的不同。美国股市没有涨跌停制度,标普500指数跌幅达到7%和13%时触发交易暂停;跌幅达到20%,当天提前收市,从交易心理分析,这些节点是在理论上可以跌到零的下跌深渊中的一块踏板,是汪洋中的一根浮木,市场空头在攻击到这些位置的时候,很容易因为没有下一步目标而鸣金收兵,而多头则利用这段时间搜集各种资讯,明确问题出在哪里,股市因而能够逐渐稳定下来。
中国股市本来就设置了10%的涨跌停板制度,如今再加上5%、7%的熔断阈值,不但属于结扎后再戴套,多此一举,而且因为这两个熔断阈值和涨跌停板距离太近,等于给了空头明显的进攻目标,从跌幅5%到跌幅7%只有两个百分点,1月4日花了6分钟就达到,1月7日更是只用了3分钟就达到了。
为什么?因为一旦达到7%的跌幅市场就丧失了流动性,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投资者最理性的选择就是抛出股票,锁定亏损,赢得确定性。因为这个市场最可怕的不是亏损,而是在不确定的未来中你还无法交易!股市熔断机制的发明者、美国前财长尼古拉斯·布雷迪1月7日在接受彭博新闻社采访时说:“他们完全错了,正确的做法应是扩大波幅!”可谓说到了点子上!
前者是交易心理问题,后者是交易制度问题,中国股市心理上不成熟、制度上有瑕疵,管理层这次是看对了病却抓错了方,熔断机制怎么能不闯大祸!股市这个中国病人怎么能不被毒得死去活来!
熔断制度从实施到暂停只有短短4天,能果断叫停固然勇气可嘉,但证监会朝令夕改的做法恐怕会落人口实,公信力受损已是无法避免。更重要的是,中国证券市场汇聚了太多了利益,承担了太多的责任,更凝聚了太多的期望,不是一个或几个“不喜欢数学”、不参与市场交易的技术官僚闭门造车、一拍脑袋就能把两亿股民拿来公测的。
2016年,等待我们的还有注册制、科创板、国际板……无一不是我们没有爬过的山,没有蹚过的河,有了熔断机制的前车之鉴,管理层在推出所谓创新政策的时候,一定要集思广益,慎之又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