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子商务背景下物流信息化的新趋势——基于信息化物流的研究框架

2016-01-20

中国流通经济 2015年1期
关键词:流通业信息化



电子商务背景下物流信息化的新趋势——基于信息化物流的研究框架

王昕天1,汪向东2

(1.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市102488;2.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北京市102400)

摘要:物流信息化指相关主体在已有的物流资源框架下,通过应用信息化手段来提高并改善物流绩效。当信息化应用达到一定程度时,信息流对原有物流资源配置、物流组织方式及运营方式的革命性影响会逐步显现,进而提出突破原有物流资源架构、以信息流转变原有物流方式的要求,于是由物流信息化转型为信息化物流。信息化物流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化物流系统,该系统中的各主体能够自主获得与资源配置、运营作业等相关的物流信息,以支持其作出最优决策,该物流系统能够引导物流行业中的不同参与主体走向有序、协调、共生、高效的竞争格局。信息化物流具有开放性、社会性(公共性)、生态性特征,由运营主体、支撑体系、信息平台、政策变量等要素组成。信息化物流作为一个社会物流系统,其主要输入和输出分别是物流运作信息和物流基础设施服务。信息化物流在实践领域的发展表明,电子商务背景下,当信息化遇到传统物流业时,必将推动传统物流运作朝着信息化物流方向转型,信息化物流将成为物流业特别是快递服务业发展的趋势,并深刻影响我国商业流通模式的发展。信息化物流作为一种全新的物流运作业态,将通过物流信息共享来实现对社会物流资源的整合,从而深刻影响甚至再造我国物流业,其对整个流通业运作模式的冲击在所难免。

关键词:信息化;物流信息;菜鸟网络;流通业

一、引言

物流信息化是我国物流理论与实践长期关注的重要问题。早在20世纪末,就有学者指出,物流信息化是国际物流业发展的长期趋势之一。[1]进入21世纪以来,针对我国物流信息化现状和问题的研究越来越多。例如,戴定一[2]通过划分不同物流信息化层次,总结出了我国物流信息化的现状,即信息化程度低,物流信息系统少,系统互联性低,专业人才匮乏。之所以会造成这种状况,既有物流信息化发展客观规律的原因,又有我国体制方面的制度原因。[3-4]客观上讲,我国物流信息化起步晚,底子薄,目前仍然处在物流信息化的初级阶段,加之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严重阻碍了我国物流市场的发育,导致物流信息平台及统一物流(信息)标准的建立进展缓慢。

物流信息化的根本目标在于,提高企业绩效。国外研究者主要从物流整合与信息共享两个方面入手阐述了物流信息化与企业绩效的关系。20世纪末,费舍尔(Fisher)[5]认为,在供应链管理中,信息流的整合与物料流的整合同样重要。弗勒利希和维斯布鲁克(Frohlich & Westbrook)[6]认为,为提高物流绩效,需要整合信息流对其进行支持。斯托克等(Stock et al)[7]认为,物流整合是在从供给方到消费方的价值流动过程中,供应链中的各主体在物流操作与运行上的协同。这一整合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提高供应链的整体效率,进而实现单个企业绩效的提升。同样,普莱吉拉和欧诺(Prajogoa & Olhagerb)[8]更是认为,物流整合的意义在于供应链中各企业之间关键战略信息的共享,而这一共享实现的基础是现代信息技术。此外,还有不少国外学者认为,战略信息的共享比单纯的信息系统互联要重要得多。例如,陈等(Chae et al)、[9]菲亚拉(Fiala)、[10]福塞特等(Faw⁃cett et al)[11]认为,只有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而没有具有实际意义的信息共享,是不可能使物流系统得到有效整合的。可见,物流整合的本质是,供应链中的各企业基于生产与服务的安全性考虑,在物流方面的协同决策。

国内外学者在研究物流信息化的过程中都注意到,物流信息共享(整合)是提高企业绩效的关键,但从国内外实践来看,能够真正做到企业内部与供应链之间物流信息共享的案例少之又少。这说明,传统的物流信息化理论需要进一步的发展。本文基于近年来我国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背景,阐述信息化物流这一全新的理论框架,并结合菜鸟网络的案例进行分析。本文的主要结论是,作为我国新兴的物流运作业态,信息化物流将成为物流业特别是快递服务业发展的趋势,并将深刻影响我国商业流通模式的发展。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一是结合最新实践归纳出了信息化物流理论的基本逻辑框架;二是提出了实现信息共享问题的信息化物流解决方案;三是深化了对物流信息化理论的认识,填补了我国最新电子商务物流实践研究的空白。

二、信息化物流的基本理论框架

1.信息化物流的定义

信息化物流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化物流系统,在其理想状态下,这个系统中的各个主体(包括企业内部的不同主体以及行业中的不同主体)能够自主获得与资源配置、运营作业等相关的物流信息,以支持其作出最优决策。同时,在社会宏观层面上,该物流系统能够引导物流行业中不同的参与主体走向有序、协调、共生、高效的竞争格局。

信息化物流与物流信息化的区别在于,物流信息化是相关主体在已有物流资源框架下,旨在通过应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并改善物流绩效,但当信息化应用达到一定程度之后,信息流对原有物流资源配置、物流组织方式及运营方式的革命性影响便会逐步显现出来,并进而提出突破原有物流资源架构,以信息流转变原有物流方式的要求,即由物流信息化转型为信息化物流。

2.信息化物流的特征

信息化物流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

首先是开放性。开放性是指,任何参与物流分工协作的主体都可以自动加入或退出这一系统。在信息化物流系统中,各主体根据自身资源禀赋与技术专长自主选择所从事的物流活动类型。不同于传统的行政审批制,信息化物流系统的监管模式更多体现为事后的法律追责。

其次是社会性,也可称为公共性。信息化物流系统是物流信息及其相关服务共享的基础设施,任何物流参与者均可自由选择加入或退出。信息化物流系统不仅能够为系统内的参与者提供物流信息以帮助其决策,而且能够向参与者提供更多的技术、工具及配套服务,这使得多数物流参与者尤其是中小型物流企业,可以获得以较低成本参与更深层次社会物流运行分工协作的机会,即在信息化物流系统中,以往整合社会物流资源的技术门槛显著降低,信息化物流系统可为广大参与者尤其是中小参与者“赋能”。

最后是生态性。在信息化物流系统中,各物流运作主体通过利用、处理、分享物流运作信息,彼此形成互助互利、协作共生的物流运作共同体。

信息化物流以上三个特征使得其中的各物流运作主体形成了互助互利、协作共生的竞争关系。互助互利指的是,在整个系统中,各参与主体是物流信息的生产者、分享者和使用者。每个物流运作主体在参与信息化物流的过程中都会产生自身的运营数据,这些信息中具有市场价值的那部分可以通过统一的物流信息系统共享给需要这些信息的参与者,每个参与信息化物流运作的主体在日常运作过程中都会使用整个系统提供的,同时也是其他主体共享的物流信息,以方便各主体作出最优决策。协作共生指的是,各物流参与主体根据信息化物流系统中提供的物流运作信息,形成互相配合协作、互相依存的物流运行状态。此外,由于信息化物流系统具有开放性特征,如果系统内各运作主体之间存在效率差异,由开放性导致的资源快速流动将使这一差异得到快速消除,因此这一系统的参与者之间还存在竞争的关系。

信息化物流对物流运作主体的另外一个明显作用是“赋能”。信息化物流系统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基础设施,它由于广大的覆盖范围以及低廉的信息和技术成本,使得参与其中的物流运作主体所面对的技术门槛下降,从而获得了比以往更加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获得了深入参与社会物流运作分工的机会。

3.信息化物流的要素

信息化物流的组成要素包括运营主体、支撑体系、信息平台和政策变量。具体参见图1。

图1 信息化物流的基本理论框架

首先,运营主体包括物流供给方和物流需求方,这两类群体是信息化物流的主体和骨干。其中,物流供给方主要指与物流活动相关的仓储、分拣、配送等服务的提供方。物流供给方是物流运营的主体,同时也是信息化物流系统主要的参与者。而物流需求方是物流需求的来源方,它们的物流需求信息是物流供给方制定产品规划与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

其次,支撑体系指由信息化物流重要利益相关者组成,支撑信息化物流发展的各类物流标准、配套服务等所有内外部资源的总和。支撑体系与物流运营主体、信息平台构成了信息化物流的价值网络。物流业是一个复合性行业,其价值来源于不同运作环节的有效组合,这些环节需要大量的配套服务进行支持。例如,物流设备的维修、信息系统的升级、库房的物业管理、人力资源的配备等。

其三,信息平台是信息化物流系统的神经中枢,它是信息化物流系统中各主体进行信息交流与共享的载体。信息平台主要包括物流信息平台、电子商务平台两部分,信息平台的主要功能是收集、处理以及向系统内的参与主体发布物流运作信息。物流信息平台主要提供物流服务供给方面的信息,而电子商务平台则主要提供物流服务需求方面的信息。

其四,政策变量主要指影响信息化物流系统运行的各种外部行政法规的总和。

4.信息化物流的输入与输出

信息化物流是一个社会物流系统。作为一个系统,笔者认为,其主要输入和输出分别是物流运作信息和物流基础设施服务。

信息化物流理论要求将物流运作信息分为物流需求信息、物流供给信息、物流中间信息三类。其中,物流需求信息主要指物流需求的空间、时间等一系列物流服务需求方提出的有关物流服务要求的信息,这类信息包括物流过程中的各个地域节点、物流服务的时效性要求、货物的包装和运输要求、愿意支付的价格等;物流供给信息主要指物流服务提供者提出的涉及物流服务能力的相关信息,这类信息包括运输能力、仓储容量、服务水平、运费报价等;物流中间信息主要包括天气信息、路况信息、物流政策信息以及相关市场信息等。以上三类信息的具体情况参见表1。这些信息经过信息化物流系统处理,可以转换为供物流需求方和供给方利用的具有商业价值的信息。

本文中作为信息化物流输入的物流运作信息与其他学者提出的概念存在明显差异。其他学者对物流信息的概括重点关注物流运作的技术层面,即以物流环节或管理环节作为分类和区别的标准,而本文则将物流信息区分为供给信息和需求信息,侧重于突出这类信息的来源差异。之所以对物流信息进行如此划分,其主要原因在于,在电子商务时代,有效的信息生产者不再仅仅局限于物流服务供给方,①物流服务需求方所产生的数据也可借助电子商务平台得到记录、处理和利用,因此以往基于物流运作技术层面和物流企业管理层面对物流信息进行的划分不能完全反映信息化物流系统中物流运作信息的全貌。而在信息化物流系统中,作为物流需求方产生的信息,特别是电子商务交易产生的物流需求信息,对物流服务供给方乃至整个物流行业运作绩效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表1 信息化物流系统中的主要物流运作信息

信息化物流系统的输出不仅包括物流决策信息以及相应的信息处理能力,还包括线下物流渠道的选择推荐。具体来说,对物流服务供给方而言,信息化物流系统可提供综合性的物流商业情报以及数据处理服务,推荐物流渠道合作伙伴,甚至提供物流中介服务。首先,物流服务供给方可根据物流商业情报对自身公司战略进行调整,对现有业务范围进行规划,对物流网络进行优化等;其次,物流服务提供方可借助信息化物流系统提供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处理工具,有针对性地对社会物流信息进行挖掘,提炼出适合自身经营决策的决策信息;其三,物流服务供给方可通过信息化物流系统合理选择合作伙伴,专注于自身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物流领域;其四,信息化物流系统还能实现物流服务供给方与需求方的直接对接,这使物流服务供给方具备了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特殊物流服务的能力。对物流服务需求方而言,信息化物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推荐物流渠道,即需求方提出物流需求信息之后,信息化物流系统按照其要求,借助一系列算法来为之推荐系统内最合适的物流服务供给方与物流解决方案。因此,可以概括地讲,信息化物流系统的主要输出是物流基础设施服务。

三、信息共享问题的解决

物流信息在传统物流运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目前信息流对物流绩效提升作用有限,其主要原因是:物流运作信息作为企业的核心资源之一,深刻影响着企业物流运作的决策与实施,企业不能也没有动力分享自身所掌握的物流信息,因此分散的社会物流信息难以实现有效整合,自然也就不可能得到充分利用。信息流的不完全性与分散性导致企业物流绩效与社会物流绩效难以得到大幅度提升。可见,由于物流信息共享缺乏,导致信息流对物流的引导与优化作用并不明显,物流绩效提高水平有限。

导致物流信息利用不充分的原因可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技术基础问题。物流信息化水平不足导致物流企业、物流行业对信息的收集、处理与利用能力不足。相较于物流供给信息,物流需求信息具有零散性、多变性、实时性等特征,对收集、处理、利用的技术要求更高。另一方面是利益机制问题。物流信息是企业最重要的核心资源,单个企业缺乏与其他企业分享并向社会公开这一核心资源的动力,即缺乏一种有效的机制来协调各物流企业之间因开放物流信息而导致的利益得失。

1.技术基础

信息化物流系统在技术基础方面改变了现状。首先,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为物流信息收集、处理与利用扫除了技术障碍;其次,如前面所述,信息化物流系统提供基础设施化的信息服务,使得广大中小型物流企业对这些技术的利用变得经济可行;其三,最为重要的是,信息化物流系统所具有的开放性和社会性为单个企业对接广阔市场提供了机会,其中的参与主体可有效突破实体市场的时空限制,获得近乎无限的成长可能性。这种机会以往几乎是不可能的,或者至少对中小型物流企业而言成本是非常巨大的。

2.利益机制

信息化物流理论同样为物流信息共享提供了一种现实的机制。信息化物流系统除了能够为企业提供各种物流基础设施服务外,更为重要的是,信息化物流系统中的电子商务平台掌握并积聚了海量的物流需求信息,这打破了以往物流需求信息为各企业分割垄断的局面,使得物流需求信息不再仅仅是单个企业所独有的核心资源。因此,以往能够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物流需求信息,在信息化物流系统存在的背景下将会“贬值”。如果企业加入信息化物流系统,那么企业在开放自身物流运作信息的同时,可以获取社会物流需求信息及其他企业运作信息,并且能够借助信息化物流系统提供的基础设施对其进行挖掘和利用,从而获得新的竞争优势。相反,如果企业没有加入信息化物流系统,那么它将被排除在社会物流信息共享的“大饼”之外,无缘分享物流大数据所带来的绩效提升。这种由信息化物流所带来的信息资源价值的变化,将促使物流企业加入信息化物流系统,在共享物流需求信息的同时,开放自身的物流运作信息。

此外,企业物流信息资源观念的变化更为重要。在信息化物流建立之前,多数物流企业受自身条件所限,收集、处理、利用信息资源的成本巨大,加之在宏观层面缺乏一个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导致大部分物流企业更多地把信息资源视为独占性的核心竞争资源,并对同行及社会实施严格保密。在这种情况下,对物流企业而言,信息的收集更多是一种被动接受,而不是主动吸收,这时的物流企业是等待物流需求上门、采取被动服务方式的“坐商”;对物流系统而言,信息资源更多处于静止状态,无法在整个系统内充分流动;对整个社会的物流运作而言,物流信息被人为分割在各个企业中,这种物流信息是僵化的、缺乏生命力的。在这样的物流运作环境下,物流企业必然奉行独占式的信息资源观。信息化物流系统出现后,单个物流企业将获得与更广阔市场对接的能力,因此它们将不再拘泥于自身所拥有的物流信息,而是在市场中主动而自由地搜寻并获取与自身能力相匹配的物流需求,于是原先的“坐商”转变成了高度灵活、主动寻求服务机会的“动商”。在整个物流系统中,信息资源将获得充分流动,因此信息资源不再是静止的,而是实时的、快速变化的。而在社会层面上,物流信息高度共享,并对系统内所有成员开放,同时能获得系统内所有成员的即时补充,这种物流信息是具有高度“活性”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独占性的信息资源观念就无法适应信息化物流企业的发展了。信息化物流中的信息资源观必然是开放的、共享的、互利的。

四、菜鸟网络

2013年5月,阿里巴巴集团、银泰集团联合复星集团、富春控股、中国邮政、邮政特快专递(EMS)、顺丰速运、天天快递、“三通一达”(即申通、圆通、中通、韵达)、宅急送、汇通以及相关金融机构共同宣布,中国智能物流骨干网(CSN)项目正式启动,合作各方共同组建的菜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在深圳正式成立。

菜鸟网络正在使信息化物流理论成为现实。菜鸟网络的特征可以概括为:平台开放+服务集成。所谓平台开放是指,阿里巴巴希望在5-8年的时间内建成一个遍布全国的开放式、社会化物流基础设施系统,这些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在全国几百个城市,通过“自建+合作”的方式建设物理层面的仓储设施;另一部分是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建立基于这些仓储设施的数据应用平台,并共享给商家、物流公司、仓储企业、第三方物流服务商以及供应链服务商,用以支撑24小时送达、日均300亿元(年度约10万亿元)的网络零售额。如图2所示。[12]

菜鸟网络建立的思路已经完全脱离了传统的工业和商业运作模式,是一种全新的、基于电子商务海量交易数据而建立的社会化物流基础设施。②其设计构想是,在这一社会物流巨平台上,利用信息流对参与各方(商家、快递配送企业和客户)之间的物流进行优化、引导和再造。这些特征与信息化物流理论十分契合。

早在2013年“双十一”期间,新成立的菜鸟网络就通过信息流的传递来实现对物流运作的影响,其中信息流的载体主要是菜鸟物流雷达。菜鸟物流雷达由原天猫雷达、无名良品、物流宝等阿里系供应链管理产品合并而成,其实质就是一种集物流需求信息、物流供给信息、物流中间信息为一体的物流大数据产品。这三类物流信息的结合实现了社会物流资源的高度协同与联动。首先,在物流需求信息方面,菜鸟网络对“双十一”期间的商家、备货量乃至客户购物车及收藏夹里的商品数量等数据进行处理,并结合历史数据加以预测。其次,在物流供给信息方面,菜鸟物流雷达对商家的仓储容量、各快递公司的运力(如“双十一”期间各快递公司通过各种方式获得的高铁、航空、配送车辆等方面的运输资源)、分拣配送站点等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并将之作为指导物流运作主体进行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其三,在物流中间信息方面,菜鸟物流雷达与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合作,收集高速公路路况信息,为合作企业提供全国高速公路的天气预报与道路实况服务,帮助其规避路途风险。以上三类信息的打包处理和共享使2013年“双十一”期间没有出现往年大范围的“爆仓”等现象。

图2 菜鸟网络:“天网”+“地网”式

2013年11月,面对预计的2-3亿件包裹,菜鸟网络在电商平台、商家、快递物流企业之间架起了一座信息共享的“桥梁”,我国物流业在这一过程中也获得了发展。经过各方共同努力,“双十一”购物节之后的64小时,已有1024万件快递包裹被签收,而“双十一”当天产生的1.52亿件包裹在不到一周的时间内,就有超过1.3亿个顺利完成了签收。根据国家邮政局公布的信息,2013年“双十一”期间,国内物流快递企业成长迅速,申通、圆通、韵达、中通等四家国内快递公司的日处理量已经超过千万件,超过或接近国际快递巨头联合包裹(UPS)、联邦快递的日处理量。与2013年相比,2014年“双十一”期间的交易金额与包裹数量又有了显著增加,但诸如“爆仓”、收货延迟等现象已经不再常见。菜鸟网络通过信息流打通各个物流环节,基本实现了信息共享,提升了物流服务的信息化水平,使国内物流快递行业获得了较强的竞争力,这是信息化物流系统的根本要求和体现。近几年天猫“双十一”产生的交易金额和包裹数量如图3所示。

五、结论

信息化物流作为我国新兴的物流运作业态,通过物流信息共享实现对社会物流资源的整合,同时也开始逐渐发挥引导甚至再造我国物流业的作用。从最新实践可以看出,信息化物流将成为物流业尤其是快递服务业发展的趋势,并将深刻影响我国商业流通模式的发展。同时,在电子商务背景下,当信息化遇到传统物流业,会引导传统物流运作朝着信息化物流方向转型,这一过程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需要更多的研究与尝试。随着研究与实践的不断深入,必将出现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挑战,但信息化物流作为一种全新的物流运作业态,对我国传统流通模式的冲击必然在所难免。

注释:

①所谓有效的信息生产者是指那些在现实中可有效存储、处理、利用信息的生产主体。事实上,由于我国多数企业物流信息化程度较低,所以即便是物流服务供给方,在我国很大程度上也不能称之为有效的物流信息生产者。

图3 历年天猫“双十一”产生的交易金额和包裹数量

②菜鸟网络是以电子商务平台为代表建立信息化物流系统的典型。当然,物流企业本身从理论上讲也可通过组建集团的方式汇聚物流信息,建立信息化物流系统。在这方面的尝试中,2013年12月由“三通一达”(即申通、圆通、中通、韵达)共同出资成立的蜂网投资有限公司最为典型,该公司的目标是对物流资源进行“集合、整合、融合、竞合”,进而促进社会物流运作整体绩效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晓可.国际物流发展趋势[J].科技智囊,1998(4):40-41.

[2]戴定一.物流信息化:需求分三层[J].信息系统工程,2003(3):12-13.

[3]戴定一.我国物流信息化建设情况分析与建议[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7(5):44-47.

[4]姜大立,冯杰峰.物流信息化发展研究[J].商品储运与养护,2003(2):3-6.

[5]L.,Fisher. M..What is the Right Supply Chain for Your Product?[J].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7(5):105-117.

[6]T.,Frohlich. M. and R,W.. Arcs of Integration:an In⁃ternational Study of Supply Chain Strategies[J].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2001(19):185-200.

[7]Stock,G.N.,Greis,N.P.,Kasarda,J.D.. Enterprise lo⁃gistics and supply chain structure:the role of fit[J].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2000,18(5):531-547.

[8]Prajogoa,D.,Olhagerb,J.. Supply Chain Integration and Performance:The Effects of Long-Term Relationships,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Sharing,and Logistics Integration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12,135 (1):514-522.

[9]Chae,B.,Yen,H.R.,Sheu,C..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supply chain collaboration:moderating effects of existing relationships between partners[J].IEEE Transaction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2005,52(4):440-448.

[10]Fiala,P.. Information Sharing in Supply Chains[J]. Omega,2005,33(5):419-423.

[11]Fawcett,S.E.,Osterhaus,P.,Magnan,G.M.,Brau,J. C.,McCarter,M.W..Information sharing and supply chain per⁃formance:the role of connectivity and willingness[J].Supply Chain Management:An International Journal,2007,12(5):358-368.

[12]王昕天,汪向东.海尔、京东和阿里巴巴的物流实践[EB/ OL].(2014-09-01)[2014-11-24]. http:// www. alire⁃search.com/?m-cms-q-view-id-76929.html.

责任编辑:陈诗静

The New Trend of Logistics Informatiz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commerce——Based on the Research Framework of E-Logistics

WANG Xintian1and WANG Xiangdong2

(1.Graduate School of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Beijing 102488,China;2.Center for Informatization Study,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Beijing102400,China)

Abstract:Logistic informatization means that the related main players increase and improve logistic performance by applying the way of informatization to the existing framework of logistic resources. E-logistics is an open socialized logistic system;every main player in this system can make the best decision by obtaining related information by themselves. This system can lead different participants in logistics industry to form the orderly,coordinated,symbiotic and effective competitive pattern. E-logistics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penness,sociability and ecology;and it is composed of the main players of operation,supporting system,information platform and policy variables. The main input and output of e-logistics,a social logistic system,is logistic operational information and logistic infrastructure service,respectively. The practice of e-logistics shows that,in the light of e- commerce,the meeting of informatization and traditional logistics will definitely lead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logistic operation to e-logistics;e-logistics will be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logistics industry,especially the express industry;and it will have profound effects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circulation pattern. As a brand new business type,elogistics help us to realize the integration of social logistic resources by logistic information sharing,which will have profound effects on or rebuild China's logistics industry;and the impact on the operation pattern of circulation industry cannot be avoided.

Key words:informatization;logistics information;CAINIAO network;circulation industry

[作者简介]王昕天(1986-),男,安徽省蚌埠市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信息化物流;汪向东(1954-),男,江苏省徐州市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F25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66(2015)01-0057-07

猜你喜欢

流通业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互联网+”背景下肇庆市商贸流通业创新发展路径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我国省域流通业集聚的空间分异演化分析
现代流通业水平的评价维度及三大经济区发展比较
我国流通业增长的技术溢出效应研究
物流技术革新对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影响研究
“云会计”在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中的应用分析
论述金融管理信息化的创新与应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