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外双引擎拉动经济增长

2016-01-19张玮

银行家 2016年1期
关键词:外需出口产品

张玮

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我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同时,“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须保持中高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要在6.5%以上。这样一个增长目标在多年前基本不会被人质疑,但现在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中出口和投资都表现不佳,只有消费还算给力,这就使人们不约感到压力重重。

经济增长之困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发达国家进口需求严重下滑。美国商品类进口金额月度同比从2011年1月的22.15%下降到2015年9月的-5.46%;欧元区18国商品类进口金额月度同比从2011年1月的30.4%下降到-1%;日本商品加服务类进口金额月度同比从2011年1月的12.55%下降到-11.05%。美欧日作为我国主要对外贸易伙伴,需求减弱表明我国的出口随着危机的广化和深化而大幅度下降。

由于依靠外需促进经济增长的难度越来越大,近年来我国加快了扩大内需政策的出台,试图通过发展内需经济,实现中国经济稳定增长和改善经济外部环境的目标。几年下来,“重内需,轻外需”几乎成了惯性思维。央行通过超强度的降准降息来稳定和刺激内需,收到了积极的成效:2013年以来最终消费支出对GDP累计同比的贡献率有逐年上涨的态势,几乎占到六成;代表投资需求的资本形成总额对GDP累计同比的贡献率接近四成,而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GDP累计同比的贡献率始终很低,个别季度几乎为负。扩大内需为经济提供支撑的同时,却忽视了我国曾经以出口为导向型的制造业,在出口疲软的情况下积重难返,更加成为经济增长的一条软肋。

然而我国依靠内需拉动经济越发表现吃力。市场方面,进一步扩大投资空间有限,而且边际效用递减,造成了包括产能过剩在内的负面效用。消费虽然依旧坚挺,但考虑到收入分配等问题,若想进一步提升消费动力也并非易事。如果依旧“重内需、轻外需”,恐怕GDP增速难以支撑。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表明,2015年三季度GDP同比增长6.9%,增速创2009年以来新低。

出口虽然疲软,但终究是经济增长不可忽视的力量。出口方面不仅仅是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更包含对外投资、国际产品分工和服务业出口。外需在调节国内要素失衡、增加就业和提高劳动者收入方面的积极作用不可替代。内需和外需作为经济两大主要成分,不是可以被分割和孤立的,两者之间存在复杂和微妙的关系。内需的快速增长为扩大外需奠定了坚实基础:国内生产技术的提升,可以提高产品竞争力,为扩大出口创造条件;外需又可以反过来带动国内消费、投资,出口部门就业增加,提高人均收入并进一步拉动消费,还可以带动国内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只保内需会导致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同时也会丧失国际竞争比较优势。

目前我国出口主要问题集中于技术落后导致的中国制造国际竞争力弱和贸易壁垒升高。多年来我国比较优势属于劳动密集型,准入门槛低,同质产品多,部分国家提高了贸易壁垒,以减少中国“廉价”出口品的市场份额。例如美国贸易法院曾在2013年裁决商务部对优惠税率企业进行严格审查,截至2014年,我国共有73家国有企业收到上述不公平对待,2015年这一趋势变得更加严峻。同时,2015年10月5日,泛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取得实质性突破,美国、日本和其他10个泛太平洋国家就TPP达成一致。其包括环保、版权在内的一整套贸易服务标准也对我国相关产业提出了挑战,在知识产权、劳工、环保、国有企业等方面都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标准。美国希望借此主导亚太区域贸易秩序,打开亚太市场,同时提高中国出口门槛。2015年5月中旬至10月中旬,二十国集团各经济体還实施了共计86项新贸易限制措施,平均每月实施约17项。尽管二十国集团一再承诺会减少贸易保护措施,但自2008年以来实施的贸易限制措施中,到目前为止只有不到四分之一被取消。

升级外需引擎

充分认识国内、国际贸易及内需与外需的关系,探索内外需的协调发展,对稳增长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在“十三五”期间使对外贸易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之一呢?可以从下面五个方面考虑。

出口“稳增量、重存量”

多年来我国主要是制造业出口,重视争取新兴市场份额。不可否认,这种竞争的确获得了一定的国际影响力,为制造业出口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但国际市场份额毕竟有限,不可能无休止扩大。单纯依靠抢夺新兴市场恐难保持平稳增长。以产品维护、配件生产和技术援助在内的服务业出口应该被重视起来。

中国未来的出口将会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实际上,包含了很大一部分针对制造业存量市场的“后期服务”。以重型工业机械为例,我国生产的重型工业机械远销到欧美等国家,其价格低廉、性能稳定是一大优势。而重型机械离不开保养维护,这就意味着后期的零部件替换和技术支援是一笔不小的交易。如果能够做好存量市场的配件和维护等业务,将会为制造业和服务业出口双双注入强劲动力,这便是“重存量”的实现方式。

当前世界各国对中国市场的依存度都在持续增加,我国目前是全球45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是超过120个国家的主要贸易伙伴,在这方面甚至超过了美国。庞大的海外市场为开发“存量市场”提供了可能,市场潜力巨大,涉及行业广泛,可以带动相当规模的国内企业进驻海外市场,特别是零部件生产和相关服务业,更是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升级产业链改变出口受歧视现状

以低技术含量的加工业和资源型产品为主的出口模式在改革开放之初是根据我国资源禀赋决定的。当时我国劳动力充裕,科技水平落后,属于劳动密集型。而现在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低端制造业和加工业国际竞争加剧,市场份额收紧。2015年前10个月,我国鞋类、家具等七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合计出口2.41万亿元,下降2.5%。如果在这种情况下依旧坚持固有的出口模式,恐怕会陷入“比较优势陷阱”。所谓的“比较优势陷阱”指的是一国完全按照比较优势生产并出口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则在与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经济发达国家的国际贸易中,虽然能获得利益,但贸易结构不稳定,总是处于不利地位。

长期以来,尽管我国多数出口导向型企业处于国际生产分工的低端,但凭借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也曾经带动了经济发展。但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劳动力已经变得不再“廉价”,以往的低端加工行业面临成本上升和外部竞争的双重压力。国内工资水平普遍要求上涨,国外任何一个劳动密集型国家都可能低门槛进入而对我国出口造成冲击。多年来资源加工出口对我国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我国用于环境污染治理的财政经费逐年增加。2010年我国公共财政支出中用于防治污染的经费为720亿元,2014年为1084亿,其中,用于防治大气污染的经费更是从2010年的27亿增加到2014年的168亿,增长6倍。

为了避免比较优势陷阱,就要从产业升级入手,鼓励自主研发生产技术作为产业链升级的原动力。根据台湾宏基集团董事长施振荣先生在1992年提出的“微笑曲线”概念,各国依据自身的要素禀赋,完成最终产品形成过程中某个环节,产业链主体则由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主导。以制造加工环节为分界点,全球产业链可以分为产品研发、制造加工、流通三个环节。从过程产品到最终产品再到最终产品销售,产业链上各环节创造的价值随各种要素密集度的变化而变化。在价值链上上游大量使用智慧的研发环节与下游和客户直接接触的营销环节的附加价值高,而中间制造环节的附加价值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产品内分工的地位是不同的,以一部苹果手机为例,发达国家出口了产品内部的高价格类型产品,而发展中国家则出口了产品内部低价格类型的产品。从经验上看,一些经济体之所以能够实现高等技术产业比较优势对低等技术的赶超,正是持续的技术创新和积累发挥着重要作用。

当前我国要推动制造业向中高端产业升级,提高中高端产业比重,提升中高端产业的竞争优势,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中从低附加值过渡到高附加值环节。近年来我国企业已经通过科技创新和人才引进创造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产品,并已走向国际市场。根据工信部数据,我国2015年前三季度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0.4%,快于整体工业增速4.2个百分点,对工业增长贡献率提升至18.7%,同比提高4.2个百分点。

随着自主研发产品在国际市场的不断出现,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通过提高创新能力实现从全球价值链的被动参与者向以智力报偿为主的积极参与者转变,甚至成为部分行业全球价值链的主导者。未来的制造业将会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四个功能于一身,用一整套“中国标准”影响世界。中国企业进驻海外市场须“抱团”

中国企业进驻海外市场势必会对双方经济有推动作用,目前大多数国家都欢迎中国投资,从而带动其就业和经济增长。2015年前三季度我国对外投资近900亿美元,增长超过16%。然而任何一个海外市场的进驻都是收益与风险并存的,在感叹市场前景广阔的同时,还应看到由于文化宗教、人民意识和经营理念所带来的潜在风险。如果不了解当地的具体情况,势必会加大海外投资成本,造成国有资产损失。“摸着石头过河”遇到磕碰在所难免,但为了将损失降到最小化,中国企业间的信息共享就显的尤为重要。以往我国企业进驻海外市场基本都属于各自经营,竞争的心态是国内同行业企业间变得信息孤立,不同企业有可能先后在同一问题上受阻。因此,“抱团”的首要意义就是中国企业间的信息共享。

同行业间的中国企业“抱团”不一定要有资金和项目上的合作,而是基于认同感和民族整体的协作。企业间相互予以风险建议,注重信息沟通,将利益上升到国家层面。同时,信息共享还有助于相关产业“走出去”,例如某项原油开采行业进驻外国市场,有可能带动与其相关的重型工业制造、物流运输、精炼行业迈出国门。

“抱团”的第二个意义在于提供一套完整的中国标准和服务体系。目前很多行业都存在多重标准,主要集中于欧洲体系和北美体系。随着我国生产技术层面的提高,国内的体系标准越来越与世界接轨,在某些行业甚至超过了国际平均水平。同行业间的中国企业在进驻海外市场时可以通过“抱团”将中国标准推向国际市场。行业标准不仅仅是产品达标与否,更是大国责任的完美体现。通过向世界展示中国的产品、服务标准,打造中国品牌,有助于提高国内企业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地位,更有助于海外市场订单的攻取。

大力发展债券市场弥补长期资金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企业在金融扶持方面存在两个弊端,一是银行对企业贷款存在偏倚:只关注收益明显的项目,对市场不追捧的项目不闻不问,不利于种子项目的培养;二是资金多为短期,缺乏长期供给。我国的金融体系依旧是商业银行主导,企业获得资金主要是依靠银行贷款,这就有一个错配问题。商业银行的贷款多为短期,企业投资的项目少则五年,多则一二十年,仅仅依靠短期资金远远不够。再加之经济周期的冲击,企业会不时感到经营困难。如果能有一种长期的资金供给,便可大大缓解企业压力。债券恰恰适应这种中长期资金需要,相比较银行贷款而言对企业进驻海外市场更有帮助。

中国的金融业的发展还可以为企业“走出去”提供更大便利。随着“一带一路”和中国海外市场的不断拓展,本土的金融业务将可能进一步发展成为全球业务,从传统的商品和劳务“走出去”过渡到资产“走出去”,中国的金融业空间将进一步加大。金融业走出去还可以发挥信息中介作用,为企业迈出国门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撑,形成一整套资金扶持、信息指导和风险担保体系,为企业进驻海外市场保驾护航。

扶持鼓励民营企业“走出去”

李克强总理提出:国家要支持民营企业“走出去”,因为民企“走出去”有更强的灵活性。无论国企、民企都是我们的民族企业,只要能带动中国装备“走出去”,就必须同等对待。针对国企和民企制定公平统一的经济政策可以进一步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下一步要把推动国有企业“走出去”的优惠政策向民营企业延伸,让民企和国企享受同样的政策扶持。

从本质上讲,内需与外需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因此需要“保内需”的同时,进一步“增外需”,通过外需的扩大和产业链提升来優化资源配置,提升技术含量,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提升。内外需协调发展可以为我国十三五期间经济平稳增长创造坚实动力,在新经济环境背景下建议考虑重新用“内外双引擎”拉动经济增长。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

猜你喜欢

外需出口产品
2018年前8个月越南天然橡胶出口增长9.2%
2015产品LOOKBOOK直击
米弯弯的梦里有什么
Intertek2014年高成长性中小外贸企业出口100强排行榜
沈丹阳:外贸增速争取与GDP增速同步
新产品
产品
没有外需的增长能走多快?
混合动力
扩大内需也莫忽视外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