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尾理论”对于高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启示
2016-01-19吴炜炜
“长尾理论”对于高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启示
吴炜炜
(江苏开放大学 通识教育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6)
摘要:“长尾理论”指导下的高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是一个创新性的实践过程,旨在聚合制度、需求、组织平台、教学资源、新媒体技术等长尾驱动力,达致高职职业核心能力的有效培养和全纳职业能力的全面构建。
关键词:长尾理论;职业核心能力;高职教育;启示
收稿日期:2015-05-25
基金项目:江苏开放大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课题(14SEW-Q-039)
作者简介:吴炜炜(1980-),女,江苏南京人,江苏开放大学通识教育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390(2015)05-0113-05
一、“长尾理论”的诉求及对高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价值延伸
(一)“长尾理论”的诉求
2004年10月,美国学者克里斯·安德森首次提出“长尾理论”,他以“头”和“尾”两个统计学上的名词分别作为产品需求曲线的二维坐标,在纵轴即“头”(指向数量)和横轴即“尾”(指向种类)的二维坐标架构中,需求曲线呈幂次分布,越靠近图形纵轴的商品销量越高,越往右边延伸,商品的销量就越低,并逐渐形成向横轴尽头延伸的一条长长曲线,称为长尾(“长尾理论”模型如图1)。“长尾理论”认为:由于成本和效率的因素,过去人们只关注重要的人或事,关注曲线的“头部”——“主体”,而将处于曲线“尾部”、需要更多的精力和成本才能关注到的大多数人或事忽略[1]。只要存储和流通的渠道足够大,需求不旺或销量不佳的产品所共同占据的市场份额可以和那些少数热销产品所占据的市场份额相匹敌甚至更大,即众多小市场汇聚成可与主流大市场相匹敌的市场能量[2]。“长尾理论”诉求点可概括为5个方面:一是要重视长尾的潜在价值量;二是重视对过期热销产品和冷僻商品的处理由弱到强;三是要重视经营模式的多样化;四是要重视资源集聚、整合、推销的定制策略与成本获取路径;五是要重视尾部需求受众的隐性价值需求分析和显性价值需求引领。
图1 “长尾理论”模型
(二)“长尾理论”之于高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价值延伸
1.价值延伸一维,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过程的长尾化
可以将专业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以下简称“职核力”)分别设定为长尾理论图中的纵(头)、横坐标(尾),两者交会所形成的曲线就是职核力的需求曲线,职核力的当前培养状态是全纳职业能力中那条长长的尾巴。随着职业生存的需要和高职人才培养观的完善,高职教育实践中势必“首尾兼具、能力共举”,既扩大“头部”之专业能力的技能精深度,又重视“尾部”之职业核心能力的综合全面化。“长尾理论”要求将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视为基于“人才教育观”、“发展本位观”的高职教育的必然要求和内生选择。
2.价值延伸二维,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方式的长尾化
如果职核力的培养无甚效果、流于形式、与专业
能力的对接是“两张皮”、无法真正融入学生全纳职业能力的提升中,那花费在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上的课时和精力都将毫无意义。“长尾理论”要求创建全新职核力培养平台和方式,丰富职核力培养的教学资源和渠道,关注学生对职核力的个性化需求和个体能力创新性发展,在多样化、灵活性、生动性的职核力广泛培养中达致学生个体能力的自我生成,实现培养方式的长尾化效果。
3.价值延伸三维,职业核心能力培养需求的长尾化
经过前面二维价值延伸过程中“过滤性”能力培养产品的供给和强化,职核力培养的受众能很快找到并投入自己的能力兴趣领域和关联领域,准确认识、动态扩大自己的能力需求面,并能结合专业学习需要和岗位工作实际,完成职业核心能力的迁移转换,实现职业核心能力需求的长尾化演变。“长尾理论”要求在职核力培养的基础上完成它的衍生和迁移,实现职核力培养需求的最大化。
二、全纳职业能力的能力间性及当前高职职业核心能力“长尾”弱势现象分析
职业核心能力又称职业关键能力和职业通用能力,是指任何职业或行业工作都需要的、具有普适性和可迁移性的、且在职业活动中起支配和主导作用的能力。2007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界定了7项职业核心能力: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等。职业核心能力是高技能人才立足未来的隐性竞争力,是当就业者的职业岗位、行业背景、就职组织发生变化时仍固然于内的跨职业能力。在高职全纳职业能力建构中,存在着能力间性,即不同的能力建构中存在着统一性和相关联性,是“专业能力—职核能力”的彼此对等、融会贯通关系(如图2),而不是抓此放彼的功利化、狭隘化能力培养状态。能力间性要求我们重视和强化专业技能和职核能力的双重培养,形成彼此互促和循环共生,最终达到“能力融通”状态。
图2 全纳职业能力“能力间性”循环图
用“长尾理论”分析,职业核心能力暂时处于高职全纳职业能力体系的“尾部”(如图3),其长尾弱势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图3 高职职业核心能力“长尾”图
(一)制度保障力不足
制度是长尾延伸的保障力和能效力。在当前高职教育中,虽然学术界和政府都注重职业关键能力的培养和研究,也出台了官方文件,“但是我国没有形成类似于澳大利亚培训包那样可供教育培训机构参照的指导文件,因而职业关键能力培养缺乏强制性和统一性的国家标准。即便是从事职业教育的高职院校,其重视程度也是参差不齐,社会对职业关键能力的要求并没有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南,也没有成为高职课程开发参考的依据,系统开展职业关键能力培养的高职院校还不是很普遍。”[3]。当前对人才培养目标的模糊及专业技能定位的异化,导致了职业关键能力培养机制不完善、培养制度不健全,缺失职业核心能力发展的培养依据和能效保障,职业核心能力的长尾培养能效保障力呈现缺失状态。
(二)需求驱动力不足
“长尾理论”认为:关注需求、对接需求、挖掘需求,才能使“头”、“尾”动态转换,增加发现潜在需求的机会,充分发挥长尾的“连带效应”。虽然当前社会对职业能力的需求呈现多元化复合趋势,但有的高职院并没有充分认识到职业核心能力所具备的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价值,认为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无关紧要,压缩职业核心能力课时并让给专业技能训练,使职核力边缘化、空白化。还有的高职院仅仅满足于形式上的职核力课程开设和学分给予。职业核心能力为个体成长发展和职业活动所需的关键性需求并没有有效对接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系统开展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教育还不是很普遍,教学双边需求均边缘化,职业核心能力长尾发展的驱动力明显不足。
(三)组织平台承载力和实践校验力不足
“长尾理论”释放威力的方法之一,就是打造全方位销售平台,实现尾部资源的规模效应。组织平台的创新与变革,有利于驱动学生好奇心、创新力、思考力、引导职业综合能力形成。当前职教理念功利化导致了高职院校主体文化推进障碍和技能培训片面化,办学理念并未很好贯彻全纳职业能力培养的宗旨,背离了教育人本理念的回归,教育模式重在以专业技能课为主,实施单向技能培训,学校主体性文化呈现黑洞。高职院校以教学服务型实践基地居多,科研主导型、自主创业型实践基地和实践创新型科研团队较少,高职院校成立的专门针对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实训项目和实验实训室较少,学生个体能力成长的层次性和绩效度难以在各级能力培养组织的断层中得到升华和活力释放,使得职业核心能力的长尾实践校验动力不足。
(四)教学资源供给聚合不足
“长尾理论”视“应有尽有”为重要原则,而且消费者彰显出直接参与生产销售过程的必要性、可能性及个性化需求,隐藏着无限的顾客价值。必须通过方式迥异的“多样渠道”,对接能力需求的“特殊领域”,实行样态丰富的“差异教学”,达致具有实效的“个性培养”,才能实现职业核心能力长尾的个性定制力量集聚与爆发。一些高职院校沿袭传统“指令性”、“形式化”公共课教学作为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途径,没有在专业模块内广泛开设职业核心能力训练课程,缺乏丰富的课程资源;公共课以理论教学为主,教学囿于课堂和书本,缺乏对学生个体学习兴趣、学习意愿的激发和职核能力培养的专业指向和实践生成性,教学过程缺乏生命力和高职属性;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方案缺乏职业实践环境和实践活动项目的依托,教学平台扁平化。
(五)媒体流动介质力不足
新媒体技术是“长尾理论”的技术保障。当前课堂、多媒体教室、书本教材、PPT、实地考察参观等传统教学媒体形式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无法调动、激发、拓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意识和创新性思维。一些高职院校在素质拓展领域开设的网络课程也流于形式,教学内容、教学设计、考核命题等都可借助网络课程教务管理系统的现有模式设定一键完成,题目趋易,考核简单,学分好得,不需要教师的教学智慧,学生的学、思、做、研能力也没有在网络信息平台上得到有效提升,教学双方遭遇能力冷场。基于现今新媒体技术而兴起的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网络教育新形式,在职业核心能力的教改实践中也是推行甚少。以网络为主要载体的新媒体技术呈现出职业核心能力长尾转变中的流动介质力弱势。
三、“长尾理论”启示下的高职职业核心能力建构策略
用“长尾理论”指导高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实践,对高职职业核心能力进行长尾重构,加大职业核心能力这一尾部力量的培育力度,与专业技能培训“首尾”并进,集聚制度、需求、组织平台、教学资源、新媒体技术等长尾驱动力,开发全纳职业能力培养的“利基市场”,达致职业核心能力的有效培养和全纳职业能力的集聚长尾(建构策略如图4)。
图4 高职职业核心能力建构策略
(一)健全完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制度,统筹协调能力开发工作和标准动态更新
“长尾理论”认为,制度是长尾延伸的保障力和能效力,启示我们必须建立健全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制度,通过对职核力培养的政策制定、政府协调统筹开发、标准更新完善等方面重新整合,予以深层机制保障。
1.政府完善职业教育的政策法规建设,出台并推动职核力培养的纲领性文件
确保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通过文件明确职业核心能力的外延和内涵,将职业核心能力作为高职人才培养和专业培训的基本要求。
2.政府统筹协调职业核心能力开发工作
政府相关部门统一认识、加强协调、职能互补,“加快建立国家统一的职业关键能力标准和培训鉴定标准,教育部门要在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领域大力推进职业关键能力培养,将职业关键能力培养作为专业教育的基本要求,扫清职业关键能力培养的政策障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制定或修订国家职业标准时,建议将职业关键能力要求融入到新的标准中,逐步使所有的职业、工种、岗位要求中都包含职业关键能力模块”[4],加强教育培训、考核鉴定和职业准入机制的互通,实现职业核心能力全面开发。
3.协同多方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动态调整、更新完善现行职业核心能力标准体系
依据行业企业实际需要、区域经济特点和高职院校本身的定位特色更新确定职核力指向标准,丰富职业核心能力内涵。以政府为主导,集聚立法机关、高职院校、行业企业、职业核心能力考核鉴定机构、就业指导部门等多方力量,成立职业核心能力开发与指导委员会,共同研制开发、动态更新职业核心能力标准。
(二)关注挖掘职业核心能力培养需求,引领个性化学习需求
“长尾理论”认为,个性化需求能够促使传统的供给方经济向需求方经济模式转换,要主动“创新引领需求,扩大提供种类”。因此我们必须关注需求,注重不同主体需求的价值一致性和行动契合力,实现职核力需求的“多层面融合”、“导向性价值同构”和“个性化引领”。
1.坚持多层次需求价值的统一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技能应用型复合型人才,高职院校担负的是使人才具有能力全面性、素质高优化、创新精神,能从操作型向智慧型、单一型向综合型、择业型向创业型转变的教育使命,行业企业需要的是能够与经济发展同步的可持续发展人才,学生个体发展应从对人生命发展的本源性价值需求的尊重及满足出发,不同层次主体的价值需求归属到高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中,要求通过职核力培养而承担起人本价值的同构和延续,进行职业理想教育。
2.坚持全纳职业能力的职教价值取向
建立复杂职业能力的职教核心价值观,形成全面发展人才培养观,坚持全纳职业能力的职教价值取向。切实融通专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核心能力培育,有效对接专业课和职业核心能力课,融通不同类型不同标准的能力培养需求。
3.主动引领个性化学习需求
我们要加强职核力课程设计,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想学内容,如构建专业特征鲜明的个性化职业核心能力学习需求包,鼓励跨专业选择需求包学习,打造模块化学科教学模式等。加强职核力教学督导和调研,分析了解教与学双方情况,及时反馈和聚合职核力学习需求信息。
(三)创新拓宽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组织平台,构建多样性情境体验域
“长尾理论”认为适应个性化需求的销售平台和生存空间才能催生规模经济和卖品市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也应该搭建出能够有效承载和延伸学生职业能力优质生成的教育平台,集聚职业核心能力长尾的发展理念、职业生涯规划、社团活动、实践基地等动力资源形成优质培养平台,建立多样性职业核心能力情境体验域和能力发展空间,探索多元化组织推进机制。
1.确立校本办学理念,加强校本精神平台建设
结合院校自身的定位方向和办学特色,创建校风、校训、教风、学风,打造校园文化精神平台,形成科学职教精神的理念自觉,促成职业素养氛围和大学精神熏陶。
2.指导学生构建职业生涯规划,打造学生社团活动平台
入学就引导学生构建自我职业生涯规划,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任务分解表,将就业选择的指挥棒和能力培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定位和职业能力构建要求,引导学生主动挖掘自我潜能,自觉提升主体发展。推进社团导师制,承担学生素质教育活动的广度拓展和职业核心能力的深度培育。实行学长传引制,通过高年级学生对低年级学生的传帮带以及不同专业和能力之间的融合及交叉,为学生增强专业认知、了解专业走向、加强跨专业能力生成,打造社团平台。
3.建立自主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平台,加强创业创新创造能力培养
让学生亲历完整的社会性活动生产过程,自主创业、自行体验、自主管理、自主营销,由感性经验上升到理性经验,促进深层职业核心能力。可以借鉴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经验:帮助学生建成创业认知中心,培养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建成创业体验中心,体验创业过程和创业市场;建成创业模拟中心,专业教育创业运筹和创业营销;建成创业实战中心,综合训练创业技能和创业素质[5]。鼓励支持学生进行发明创造、技术开发,帮助他们申请专利,吸纳学生参与课题研究,提高学生的科研开发能力。
4.聚合校外实训基地资源,借助企业平台提升职业核心能力
一方面大力推进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使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更具“行业背景意识”和“实践经验校核”性,另一方面要注意学生参与实习实训时,企业不能仅将学生当成一线生产工,进行纯技能操作,要吸纳高职学生进入企业发展愿景,与企业文化无缝对接,形成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软环境。
(四)集聚完善教学资源体系,动态重构教学实施现状
“长尾理论”认为,我们正由信息时代迈入推荐时代,经推荐获得的吸引是消费者突破信息重围的最佳捷径。反思到教学实际,应充分发挥积极教学影响,对教学实施现状进行动态重构,改进现有课程开设形式、教学过程、教学组织形式、师资队伍等教学实施要素,合力形成职业核心能力教学阵地的长尾优势。
1.以能力构建活力的课程教学样态为保障
推进第一课堂教学改革,要以能力构建为导向,以工作过程为情境,以学生自主为中心,以项目化教学为推动,以任务分配为驱动来落实教学实施过程。可以构建“提问、引导、示范、兴趣、探究”学习模式,探索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相关课程的项目化教学模式改革,在项目化教学改革中可尝试推进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让学习更加灵活主动,让学生更专注于项目的学习。教材要注意对学生学习兴趣的诱导和学习能力的评估,以及教学内容的职业针对性和能力建构性。在考核评价上,要精心设计能力(素质)测试题,充分体现应用性(面向生活或职业专业)和实用性,突出思维能力、理解、判断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注重学习效果和实践过程,避免空洞和抽象。
2.以丰富的教学组织形式拓展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渠道
大力开展第二课堂,积极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开设职业能力发展论坛,赴企业参观学习,举办企业家讲堂,开展能力展演活动等,以小型化、动态化、常态化的形式进行教学活动,开拓职业核心能力的培育市场,践行长尾理论“小利润大市场”的发展理念。加强系系联手、课程联姻、师师组对的跨专业教学团队组建,既是为了职业核心能力的培育更具专业性特征,也因为职业核心能力的应用可能会有特殊的职业要求,比如学生将来就职的落户于国内的外企、跨国集团或是将来作为高技能人才输出的国外企业集团,尤其需要在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上具备国际化视野和语言应用能力要求,需要跨系部、跨专业、跨课程的教学团队和课程组,进行双语教学和不同专业学科知识的融通。
3.以深具职业综合能力的师资队伍为引领
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和双师素质建设,使老师掌握实践技能,深具职业综合能力,构建自我职业能力体系,要克服个人学科化教育经历的影响,增强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自觉意识,提高高职教育教改能力和基于全纳职业能力价值取向的新职教意识,设计能使学生以学促学、以学促能的教学实施策略。
(五)借力新媒体技术,推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模式的网络化革新
“长尾理论”兴起于网络时代,因特网的崛起使得企业的产品或者服务的存储和传播的成本大大下降,增加了产品的销售机会,有效地提高了长尾市场的流动性。新媒体正以数字信息技术的极大先进性,依托网络与现代通讯技术,以传播流动的强介质力出现在教育实践中。未来势必是借新媒体技术情境和科技发展优势发力教书育人,实现基于网络技术的教育路径再造,在互联网流程再造的价值追求中,使多种网络学习形式和学习空间、学习社群可行可用,有效补充当前教学形式。
1.积极推进网络在线开放课程建设
建设适合高职特色的MOOCS(慕课)、网络公开课、微课等网络在线开放课程,与兄弟院校特色专业、企业行业、科研机构等合力一起开发网络课程资源并探索实践跨校课程知识共享,以此更新教学形式,打破学习围墙,实行优质课程共享,在有限的大学学制中使学习过程更加灵活机动,学习空间更加开放自由,促进学习者自主学习、有效学习和协作学习。课程在保证优质教学资源的前提下,还应加强对教学过程的关注,要注意对网络学习监控过程的重视,比如要有开课结课时间设置、讲授、练习题、网络提问讨论、作业、考核、课程论坛、学习社群构建、课程评价、反馈、学分认证等课程标准和教学测评要求,以全新的教育思想、教育手段、教育方法切实帮助学生有效进行学习。
2.研发使用E-learning在线学习平台,推动网络教学范式变革
高职院校可研发使用校本化E-learning在线学习平台,开发集网络图形教学法、网络课程资源库、网络考试测评、网络教学评价、网络视频交互、网络社区广场、网络文献数据库、网络情境实验区、网络技术支持服务等模块在内的学习平台,通过网络学习资源库和虚拟社会现实问题的网络工作情境设置,让学生处理案例、完成工作,增强信息技术素养,在网络化教学范式中,充分发挥职业核心能力长尾发展的新媒体技术优势,促进学生高级能力、科学思维、网络智慧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克里斯·安德森.长尾理论[M].乔江涛,石晓燕,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47-50.
[2]查星星,林敏喜.“长尾理论”对于高校人才培养的启示[J].北方经济,2010(4):12.
[3][4]崔景茂.澳大利亚与中国职业关键能力培养比较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3(7):91-92.
[5]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加大创业型实训基地建设[EB/OL].(2013-09-22).http://www.jse.gov.cn/art/2013/9/22/art_1362_131237.html.
[责任编辑石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