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贫困村的脱贫对策
2016-01-19张若超
张若超
练家坪村是甘肃泾川县泾明乡的一个典型贫困村,也是甘肃广播电视大学的双联村。经过两年多的帮扶工作,该村的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实际走访的形式,深入分析了该村的现状和导致贫困的原因,同时结合两年多来双联工作的实践经验,提出了解决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对未来改变甘肃贫困地区的面貌有一定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贫困现状
练家坪村地处泾明乡东部半山腰处,是典型的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平均海拔1000米,年均气温8?12℃,年降水量500mm,年日照时数2300小时,属于半干旱、半湿润型气候。离较为繁华的乡镇和县城较远,距泾明乡政府10公里,距泾川县36公里。该村共辖5个村民小组,分别是毛家山组、南头组、练家组、坪里组和吊庄组,共计148户597人,有耕地面积2936亩,人均耕地面积2.97亩。近年来因发展果树种植,大量耕地被征用,人均粮地面积降到1.43亩。
通过入户走访和填写问卷的形式,发现练家坪村农户的贫困现状呈现出如下特征:
一是村民居住生活环境较差。
该村饮水困难,交通不便,通讯、住房等基础设施依然落后。虽然自来水管已经通到每家每户,但受地势、灌溉、水压等因素影响,供水情况极不稳定,村里大半年都处于无水状态;村中仅有的一条村道是自然形成的土路,晴天是漫天灰,雨天又是一路泥,汽车很难通行,交通极不便利;住房问题基本解决,但是村中仍有40%以上的农户生活在窑洞中,住房条件依然落后。
二是村民收入结构单一,收入水平不高。
通过走访调查发现,练家坪村家庭收入结构较为单一,收入水平不高。有70%的家庭收入主要靠农业生产和外出打工,而且收入水平不高。以练家坪村的文书、生产队长为例,他们除了安排自家农业生产,每年协助乡政府完成各项工作,能拿到1400元的年收入外,其余大部分家庭的劳动力都是农忙种地,农闲时外出打零工来维持生计。练家坪村所有农户都享受到了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各项农业补贴,但对于贫困补助,由于政策名额的限制,虽然村里大部分人处于国家扶贫标准(2300元)以下,但享受贫困补助的仅仅是少部分人。
三是村民支出多,负担重。
首先,生产性支出较大。在练家坪村,平时的粮食蔬菜基本能够自给,生活支出相对较小,但是生产性支出较大,每年购买种子、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要花去大部分家庭一年的积蓄。其次,医疗支出负担重。虽然国家和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来解决农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但是农户的医疗支出依然占据他们收入的一大部分,甚至有少数家庭因病而使家里债台高筑,生活非常困难。第三,人情礼节支出。人情礼节支出也成为该村的一部分家庭支出,但占比不大。最后,为子女成家、买房子支出较大。在调查中发现,部分家庭的积蓄几乎都用于子女成家,买房子。
脱贫对策
自然条件较差。自然条件恶劣一直是导致我国贫困地区落后的重要原因。练家坪村位于半山腰上,交通不便,又常年缺水,加之恶劣的自然气候环境,使得农业生产效率低下,种植业、畜牧业很难发展壮大。每年的3月份正是春耕的黄金时间,而练家坪村却很少降雨。作为双联单位的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在2013年3月和当地乡政府的干部一起参与了该村的抗旱工作;而在2013年8月份,仅仅3天时间,练家坪的降雨量达到800mm,造成了严重的洪涝,给即将成熟的农作物带来惨重的损失。这种恶劣的自然气候条件导致该村农业发展缓慢,庄稼收成不好,农业收入极不稳定。
家庭规模小,劳动力匮乏且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该村家庭小型化、核心化的趋势较为明显。而该村人均耕地面积较大,劳动力相对匮乏。同时劳动力受教育时间短,文化素质普遍低下。问卷调查中,练家坪村大多数人仅是小学文化程度,有少部分完成初中学业,仅有几人是高中文化。劳动力匮乏加之文化素质不高,对于推动该村农村社会发展、农业进步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极为不利。
政策衔接不够。由于该村地处偏僻地区,政府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基本生活保障方面,都很难优先考虑到这些贫困地区的人口。当地政府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该村的实际情况和村民意见,导致农民的积极性不高,很多好的项目没有发展起来。如练家坪村在乡政府的带动下种植果树,试图通过果树产业来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但是实践的效果不好,从乡镇干部到村干部直至村民,积极性都不高,甚至有部分人持有消极、质疑的态度,这个产业并没有成为该村的致富项目。
通过详细分析练家坪村的现状和导致贫困的原因,甘肃省广播电视大学作为该村的双联单位,从实际出发,用两年多的时间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来改变练家坪村的贫困状况。
首先,抓住问题的关键,改善该村的基础设施条件,解决吃水难,行路难的问题。水是生命之源,也是彻底改变该村贫困的关键因素之一,甘肃省广播电视大学积极制定扶贫计划,发挥与省市相关单位联系较广的优势,起草项目文件,申报项目资金,并全力落实项目。为练家坪完成道路硬化6.9公里,修建小高抽人饮工程,彻底改变了该村的饮水难题,解决了多年的交通不便现状,为未来产业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其次,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该村的优势,发展适合的产业。考虑到该村劳动力不足,但人均耕地面积相对较多的情况,省广播电视大学在该村建成了双联养鸡示范园,亲自带领农民实现科学化、生态化的养殖,并鼓励村民发展集体经济,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同时考虑到该村已有部分果树产业,决定引进适合的果树品种,新增果树种植800亩,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通过前期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后续的产业发展提供便利条件。
第三,提高劳动力素质。充分利用省广播电视大学的教育资源优势,在该村开展了多次农业产业培训课程,并聘请专家教授深入田间地头为村民解决种、养殖方面的问题,结合农民自己的经验,真正实现科学、高效的种养殖。
第四,对少数条件极其恶劣的农户进行易地搬迁。该村有近40户家庭居住环境恶劣,通过和村民沟通协商,决定将他们搬迁至基础设施较好、交通便利的地方。
第五,与各级政府积极协商,进一步完善农村以养老、低保、医保为主的各种政策性保障体系,对于家庭非常困难且没有劳动能力的家庭实行建档立卡制度,并按时发放补贴,实现这些家庭的生活保障。
脱贫启示
现代社会中,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贫困现象普遍存在。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曾有过苦难深重的过去,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80年代中期开始,贫困问题普遍得到有效解决,但区域性、条块性贫困问题依然严峻,农村贫困呈现小集中、大分散的态势,扶贫任务十分繁重。甘肃素以“陇中苦瘠甲天下”而闻名,贫困问题是困扰甘肃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而贫困地区最大的特点就是“边缘性”,它们远离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自然环境恶劣、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饮水困难、医疗卫生保障差、劳动力素质低下。本文通过深入调查研究练家坪村每一户的家庭情况,总结了该村贫困的表现形式和存在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练家坪贫困问题的基本对策和措施办法。练家坪的贫困现状,是甘肃乃至全国千千万万个贫困村和贫困人口的缩影,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对我们解决贫困问题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启示。
首先,要改变贫困现状,必须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全面分析,科学制定规划,是解决贫困问题的前提条件。情况明才能做到决心大,措施可行。解决贫困问题,要定位清晰,借助双联行动逐村分析贫困形成的原因,制定解决贫困的办法,以及实施的重点项目和具体步骤。要一村一村地制定科学可行的规划,一户一户地研究科学可行的项目,确定帮扶干部并建档立卡,真正做到致贫原因、扶贫对象明明白白,扶贫措施、项目确实可行,富有成效。
其次,突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变生产生活条件是解决贫困问题的关键。农民行路难、饮水难、看病难、上学难等问题,无疑是制约脱贫的最大“瓶颈”。加快农村道路硬化,并使之网络化;加快饮水设施建设;加快乡村医疗卫生设施建设和医务人员配置培训,使农民小病不出乡村,大病不出县城;确实巩固九年义务教育成果,积极推进9+3高中教育的普及;加快农村危房改造等等,真正做到“水、电、路、房、医、教、田、林、气(沼气)”八到农家,使贫困村的基础条件得到根本改变,是解决贫困问题的关键。
第三,着力培育产业,下决心增加农民收入是解决贫困问题的核心。贫困问题说一千道一万,核心的核心集中体现在农民收入上。农民除了政策性补助和工资性收入外,最现实、最关键的是发展现代农业产业,提高其土地利用率、收益率和贡献率。做到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重点,加强产业基地建设,实现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提高加工能力,努力增加附加值;按照你无我有,你有我多,你多我优的方略,研发开拓新产品,增加市场份额,真正使农民在发展产业中增加收入。
第四,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劳动技能,是解决贫困问题的治本之策。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新型、现代化农民的培养,挖穷根的关键也是农民劳动素质的提高和劳动技术的提升。具体来说应突出转移性就业技能的培训。充分利用现有的培训机构,瞄准相对紧缺的用工岗位,对农村初中毕业未上高中,高中毕业未上大学的“两后生”等新增劳动力,进行从事二、三产业为主的技能培训,改变他们如同父辈那样“面朝黄土背朝天,一年四季汗不干”的命运。同时,努力培养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培养职业农民,提高其从事农业生产的能力,建设一支强大的新型农业生产队伍。
第五,进一步完善农村以养老、低保、医保为主的各种政策性保障体系,是杜绝返贫问题的防火墙。针对贫困村老无所养、病无所医实际,小灾小返贫,大灾大返贫,无灾也有15%左右的人返贫的严峻形势,国家一定要健全和完善城乡统筹、全国一体化的养老、低保、医疗等各种生活保障体系,积极提高标准,改变现在的低保实为“低补”的现象,实现城乡同标,全国一体化,真正做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困有所济,解除特困群众的后顾之忧,返贫之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