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建筑的乡土化与地区性相关性分析
2016-01-19袁鹰
袁鹰
摘 要:在中国近代发展历程中,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国内主导建筑风格朝着西方化建筑的形式发展,出现了中国乡土化与地区性相关性设计方案。对中国式建筑乡土文化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就中国式建筑的地区性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认识。
关键词:中国式建筑;乡土化;经济技术;地域特色
中图分类号:TU8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5913/j.cnki.kjycx.2016.02.024
对于中国式建筑而言,应当充分考虑其乡土文化和地区性特点。中国不同的地区,无论是文化理念,还是建筑风格等,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传统文化类型都特别丰富。因此,加强对中国式建筑乡土化和地区性问题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中国式建筑的乡土化与地区性
中国式建筑的乡土化和地域化并非绝对对立、不可调和,它们只在不同发展时期的某个方面显得较为突出一些。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主义使地区化建筑风格逐渐席卷全国,此时,地区特性在建筑设计过程中有了较为明显的表现。但在某些现代主义设计方案中,仍存在着地域特色突出的成功建筑作品,如图1所示。
2 中国式乡土建筑
建筑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发展的地域差异,而地区性建筑多体现为乡土建筑。地区差异大不仅丰富了文化类型,而且有利于形成多样的乡土建筑。这是部分地区突显地域特色的重要依据,对建筑文化的多元化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1 乡土建筑
所谓“乡土建筑”,即为本土建筑,其所强调的是乡土建筑自身的特点,而且建造者是移民的可能性也非常大。比如福建客家土楼是出于对族群安全考虑而设计的一种自卫式居住模式,因客家人长期居住于偏僻山区或密林深山,建材非常匮乏,多盗贼和豺狼之患,于是建造了城堡式建筑——土楼,用于抵御侵害,这也是建筑乡土化的体现。乡土建筑具有民间性、匿名性的特点,比如贵州等地的民族村寨是少数民族根据居住环境条件、地形特点和民族信仰等建造而成的具有一定本民族特色的建筑空间,没有建筑师设计一说,多数情况下靠的是自发性,多数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
2.2 传统乡土建筑的基本形式
传统意义上的民居是典型的乡土建筑形式,清晰地将中国式建筑形式和生活形态关联性联系起来。传统民居将聚落、住房、地景和仪式建筑等系统元素相结合,建造出最适合的生活空间。中国式建筑,尤其是以传统民居为代表的地区建筑可谓形式多样,比如宫室、窑洞、蒙古包、干阑和舟居等。以民族和地区为标准进行划分时,又有典型的四合院以及江浙、西北、皖南和东北等民居,同时,还有新疆民居等少数民族乡土建筑样式。从这一层面来讲,传统民居既是乡土建筑的代表形式,又体现了人居环境的地区性。
3 中国式建筑地区性的影响因素
中国式建筑的地域性,即建筑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地区与该区域的人文、自然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从实践中可以看到,由于具体的环境条件不同,因此建筑结构的表现方式和复杂程度等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具体的地区性影响因素如下。
3.1 自然和人为环境
地区性影响因素中的自然环境因素主要包括该地区的人文环境、地形地貌、气候和生态等,这对中国式建筑的地区性影响是最为直接的。以重庆为例,山地城市与中原地区的平原城市相比,形态差异非常明显;对于水网较为丰富的苏州和几乎断流的北京而言,两个城市的建筑风格、形式各具特色。事实上,气候对一个城市或地区建筑的影响非常大,而且也是直接性的,例如沙漠边缘的典型城市——呼和浩特和典型的滨海城市——青岛,两个地区的建筑形态表现出非常大的差异,如图2所示。
在地区性影响因素中,人文环境也是一个主要影响因素,其对中国式建筑形态产生的影响具有内在性,是地区性认知的一个直接要素。比如,不同地区中国式建筑的整体轮廓、形态、高度和空间结构以及实体建筑中的街道、广场、街区和公共建筑等都不同。从人文环境角度看,我们就可以区分出不同地区的建筑风格和形态,从民居结构关系上也能够看出不同地区的区别。
3.2 历史、文化
历史、文化属于社会因素的范畴,同时也是影响地区建筑最根本的因素。我们所说的不同地区建筑的差异,实际上就是城市间的历史和文化差异。以安徽宏村和苏州周庄这两个古典中国式建筑为例,二者的形态、尺寸、建材和色彩区别较大,这是因为它们的形成历史大不相同,历史文化背景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历史性、人文性一方面是地区性中国式建筑的特征,另一方面又是地区性中国式建筑的本质所在。文化是中国式建筑的决定性因素,是乡土化建筑的主要影响因素,而建材、气候条件、技术手段、经济性和防御性等都是中国式建筑乡土化的次要因素。以北京四合院、山西民居为例,他们是北方地区典型的建筑形式。如果将其与江南地区的小天井建筑形式相比,则不同之处非常明显。除自然条件影响外,政治、经济和传统文化等因素也会影响建筑形态。在研究中国式建筑的地区性时,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全面考察地区共性特征,而地区共性的根本又是人之共性,其中包括不同地区人群的民族、信仰和生活习俗差异。
3.3 经济技术与建材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与建筑技术水平会对地区性建筑产生较大的影响。如果说对某地区经济发展的认知背后隐含着价值观念,那么建筑作为服务大众、对地区风貌起着重要作用的标志,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大多数人民群众的需求。一般而言,建筑技术与地区经济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而且与地方建材的应用密切相关。在传统的中国式建筑中,利用地方性建材和适宜技术手段的例子不胜枚举,比如我国南方地区的民族村寨、山地民居等,至今仍保留着最具特色的传统建筑。以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的石头寨为例,建筑结构的四周都是用石块砌成的高墙,而且房屋也以石块作为建造墙、廊、柱的原料;同时,室内间隔也是用石头砌成的,家中的生活用具也多用石材制成,如图3所示。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主要是因为虽然该地建材丰富,但技术工艺水平较低,因此本地的建筑多为石材简单砌筑而成。虽然简单,但并不能说是原始、落伍,事实上,它是一种较为典型的地区性中国式建筑结构形式。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这种地区性建筑构建技术水平有限,但是与该地区特有的建材结合在一起,可以创造出独具特色的艺术作品。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不同地区的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积淀了大量的中国式乡土建筑,不仅造就了多样化的地域特色,还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文化特色。在国内未来的建筑行业发展过程中,不同地区文化的发掘与发展将成为地区文化多元化发展的具体体现,同时还要吸收外来先进文化,用于地区文化的塑造。
参考文献
[1]夏明兰.中国式建筑的乡土化与地区性问题研究[J].艺术空间,2012(08).
[2]王烨.当代建筑中传统元素“形、境、意”的表达[D].济南:山东建筑大学,2010.
[3]单军.建筑与城市的地区性[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编辑: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