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组 世界最古老企业的长寿密码
2016-01-18张延陶
张延陶
“等到两三百年以后把这些建筑物拆开的时候,人家负责拆房子的木匠会想起我们这些匠人来。他们会感叹说,瞧这活儿,干得真棒。”
公元6世纪——中国隋唐盛世正在南北朝的纷乱中酝酿、罗马帝国在欧洲大陆消亡、拜占庭帝国蒸蒸日上、玛雅文明已经发展至顶峰、伊斯兰教还未正式立教。除此之外,人类文明中还有一项惊人的历史开始书写——世界上最古老的企业“金刚组”在此期间成立。
企业究竟应该多元化发展还是应当坚守主业?对于世界上最长寿的家族企业金刚组而言,答案显然是后者,因为他们用1400年的企业生命诠释着这一“真谛”。
书写辉煌
对于金刚组,相信多数人并不熟知。这家企业规模不大,业务范围只在日本境内,核心业务只有一项——建设寺庙。
尽管没有当代组织公司的大多数特征,但是金刚组的历史已经书写了1437年。这一数字足以令他屹立在人类商业文明历史中令人敬仰。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唐朝诗人杜牧用诗句记载着南朝佛教的兴旺,同在6世纪,佛教的种子也播撒到了中国的邻邦日本。
金刚组成立于公元578年,正值佛教在日本刚刚兴起的年代。
日本敏达天皇6年,太子为举办法事,祈求法神四天王,庇佑佛法及信众,特意从朝鲜国招请3名匠人兴建四天王寺。三名“宫大工”中的其中一位就是金刚组的创始人——柳重光。
四天王寺是金刚组成名的作品,该寺被视为飞鸟时代的代表建筑,期间经历七次破坏,屡被修补,一直保存至今。随后不久,公元607年,金刚组又授命建造法隆寺,这一建筑被公认为日本木造建筑的高峰。随着历史的变迁,法隆寺与四天王寺也成为了日本建筑的两大历史遗产。
自此往后,金刚组锁定了企业的主营业务——建造佛寺。
金刚组悠久的企业历史与高超的修建技艺,令日本后来重要时代的君王将相们无不为他们的作品倾心。
战国时代群雄逐鹿,金刚组也再次创造出了不朽的名作。
1583年,丰臣秀吉举十万劳工之力,耗3年之时将大阪修建成地势险要的军事要塞。金刚家族正是这个浩大工程的实际组织者,他们运用祖传工艺与创新,完成了这座宏伟壮观的城堡。
在德川幕府时代,金刚家族除了继续从事寺庙的建造与维修外,还先后为德川家族建成了日本三大名园——偕乐园、兼乐园、后乐园。如今,这三大名园已被指定为“日本重要文化遗产”。
“死”于扩张
金刚组极致的传世技艺,不仅令他们免受战乱的侵扰,更是因为满足了特定阶层的利益,而始终拥有“免死金牌”。
直到江户时代末期,金刚组一直足食丰衣。但是随着明治维新的开始,日本结束了岛国的小格局,一个强大的帝国开始走向国际舞台。体制上翻天覆地的变化,令金刚家族光彩不复往昔。
19世纪末,“废佛毁释”的风潮开始席卷日本,四天王寺所持有的领地被强行收回,金刚家族也随之失去了俸禄。这也是这个家族企业迎来的第一次“家族危机”。
但随之的转型令家族企业渡过了经营危机,金刚家开始从事商业建筑的修造与维修,“皇家技艺”的招牌瞬间征服了市场。第二次出现在1934年,金刚组传至第37代时,世袭传人无意经营,家族只好任命第37代嫡孙之妻担任“堂主”,才让金刚组避免了解体。第三次是二战时期,因为战争,金刚组差点关门,这家坚韧的公司最终通过制造军用木箱才熬过战争时期。
从金刚组的历史不难看出,工业革命后,全世界都进入了疯狂发展的通道中,时代的守旧始终抵不过创新的步伐。战争过后,人类文明浴火重生,又一轮的高速增长令不少曾经坚持自我的企业迷失了方向,金刚组也未能幸免。
二战过后,战败的日本国百废待兴,1955年金刚组转型有限公司,除建造寺庙、庭园外,开始承办一般建筑,但房地产泡沫的不断膨胀令金刚组发展过快,以至于产生了庞大的负债。
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房地产泡沫崩盘最终令这个千年公司无力回天,终于在2006年宣布清盘,资产由高松建设2005年11月创建的同名子公司“金刚组”接管,金刚组重回老本行,专做寺庙建筑。
尽管公司重组,家族式管理不复存在。但是金刚组的经营制度却已经完好的留存下来。
长寿密码
是怎样的秘诀,让金刚组能穿越历史,始终活跃在日本建筑行业的舞台上?
首先,内部竞争机制令金刚组始终保持活力。项目承接后,总部会经过评估各造寺工匠小组能力后分派工作。金刚组内的各小组会保持各自的独立性,相互竞争,同时又会集中改良固有技术,共同支撑金刚组,各个工匠小组通过相互切磋磨砺来谋求技术的提高。其次,金刚组对世界范围内的优秀技术均学习改良。
曾参与法隆寺修复的一位工匠如此表述:“等到两三百年以后把这些建筑物拆开的时候,人家负责拆房子的木匠会想起我们这些匠人来。他们会感叹说,瞧这活儿,干得真棒。”
最后,也是金刚组独树一帜的组织结构——紧张关系。金刚组在漫长的历史中,培养了与建筑工匠之间既信任又紧张的特殊关系。
公司每个月都会举行“名义人”会议——即所有有资格使用“金刚组”名义的各建筑工匠小组的代表,来自共计11个小组的名义人将聚集在公司总部,围绕现阶段的工程进度、业界情况、成本消耗,以及各小组的内部状况、市场行情、报价等相互间进行严格的商议。
在相互间的磋商议论中,各建筑工匠小组之间的竞争关系因此培养,紧张感也就由此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