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母爱不是万能的

2016-01-18叶倾城

家人 2016年1期
关键词:包法利手艺人木匠

叶倾城

作家,著有《优雅地低于爱情》《原配》等长篇小说。

他们都在骂她。虽然她不过是一个像你像我一样平凡的母亲,明明没做错什么,却被命运残酷对待。

一位15岁的中学生在早自习上猝死,急救车赶到时已无生命体征。他是单亲家庭的孩子,母亲在事后痛哭流涕把孩子的死怪罪于自己,说儿子经常做作业做到后半夜,她却没有阻止。“我只知道学生要好好学习,我不知道熬夜会要了他的性命……”像不像祥林嫂?而社会给她的讥刺批评,也不比百年前的鲁镇人强:“现在后悔?晚了。”“要孩子成绩好,不就是为了父母的面子吗?面子胜过儿女幸福的妈妈,活该!”

谁能在这些恶毒言语下不瑟瑟发抖?可没有阻止孩子熬夜就要被千夫所指,承担所有罪?

大家都向往北欧,政通人和,景色如画,高福利保障了每个人都可以按照想要的方式生活,做什么都行,只要不伤害他人。你甚至尽可以跌得头破血流,没关系,有公费医疗。

但我们生活在中国,中国是传统的竞争型社会,资源有限而人口众多。几乎每一项福利都是“二桃杀三士”,狼多肉少,多吃一口都要经过一番厮杀。

每个中国人都知道“赶早不赶晚”:搭个高铁都要第一时间上车,否则就可能因为高铁超售而被拦在车外。这种社会下,成功是生存的不二法门。

你想退隐田园?没有田园供你退隐;你不想与人斗得你死我活?其他人就要踩着你的身体上位;你想当个画家、作家、音乐家?除非你颜值极其过硬,父辈极其给力,否则你最好先考上个大学找到份工作,养活自己,再谈梦想。

所以,熬夜做作业有什么可说,基本上每一位在社会上立稳脚跟的人都熬过无数次夜。

现在中国经济起飞,似乎选择更多了,很多人看到高考之外的路,“不一定要成名成家,当个手艺人,比如厨师、木匠……也很好呀。”我只能冷笑一声。这里面包含了对技术工作的极大轻蔑,觉得厨师木匠比考大学容易。事实上,从1999年扩招以来,混个大学文凭容易,好的手艺人却始终万金难求。

比如我直到大二才建立起立体概念,这不妨碍我读了个工科,拿了毕业证,并愉快地转行。但我做不了木匠也当不了厨师——我是女生,我没有力量,颠不动马勺也用不动刨子。你说现在有木工机床?没错,但这必须经过专业训练而不能自学成才,更不像很多人想象的那么简单。

还是只能回到高考,推着孩子走万千人共同走过的康庄大道。在高考面前,妈妈们也只是凡胎肉身,不是超人。即便她们会在有生之年倾尽所有力气与积蓄支持孩子的梦想,但总会先走一步,到那时,无一技之长、不能自食其力的孩子何以为生?

任孩子特立独行?人是群居动物,他/她总会需要爱与被爱。活得自我,身边却没有同行者,我何忍让我最爱的孩子,承受孤单。也许他享受孤单,但我不能确定。传说有曲径通幽,但冒险的代价太昂贵,我付不起。

《包法利夫人》最后一段,包法利先生知道妻子去世的真相后,百感交集,对勾引妻子的坏男人却只说:“都是命运的错。”

初读时我还年轻,到现在,我明白了这份无人可怪的哀伤。

总有人在竞争中败下阵来,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这世界向来不怜老惜贫,也不矜哀弱者,“怪你太笨、太不努力、运气太差。”或者“谁叫你的家长不积德,不看清形势、决定失策?”妈妈们承担这双倍的罪孽双倍的责难,默默无语。

猜你喜欢

包法利手艺人木匠
A new beginning
维吾尔族手艺人
木匠身影
木匠手中的诗情画意
累并快乐的手艺人
理解一个窝囊废
——谈《包法利夫人》的包法利
浅析《包法利夫人》的医生身份设定
福楼拜叙事艺术探究——以《包法利夫人》为例
《包法利夫人》赏析——人物多样的爱情观
谭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