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用孝心感天动地
2016-01-18王丽华
编者按:中央电视台2015年“众里寻你——寻找最美孝心少年”大型公益活动,从5月份启动以来,得到了全社会的热烈响应和广泛参与。经过将近半年的寻找和推荐,最终评选出12位孝心少年。囿于版面,我们本来想只选择几位有代表性的孝心少年的事迹刊登,但看过少年们的事迹后,我们内心受到极大震撼,无法自已,数度落泪。所以,我们决定本期的“写作导引”板块只上“素材宝库”一个栏目,把版面都给予这12位少年,将他们的孝心故事都给予适当呈现。即使这样,我们还是深深遗憾篇幅有限,不能细致呈现他们故事里更多生动感人的细节。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些少年,去感受他们感天动地的孝心。
(许 妍)
李依桐李易轩:一对孪生姐弟的愿望
李依桐和李易轩姐弟是一对龙凤胎,今年10岁,就读于庆阳市西峰区团结小学。10年前,爸爸离家出走,没有工作的妈妈体弱多病,靠摆地摊、打短工维持一家三口的生活,他们只能与别人合租房子,而且还得经常搬家。
从懂事起,姐弟俩就承担起了许多同龄孩子不曾插手的家务,并帮着妈妈在地摊卖货。他们轮换着摆摊,在空闲时间写作业。渐渐地,他们摸索出了一套拉拢顾客和写作业相互结合的本领,几乎每天都是晚上11点多才陪着妈妈回家。
姐弟俩从小就多才多艺。前不久,姐弟俩在全市举办的“明星宝贝大赛”中获得了特等奖。目前,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让辛劳的妈妈看一次他们的表演。
王荠悦:一双眼睛,却给了三个人光明
王荠悦有一个特殊的家庭,她的爸爸妈妈都双目失明,年仅10岁的她就要承担起照顾爸爸妈妈的责任。每天吃完早饭,王荠悦都会牵着爸爸妈妈的手,把他们送到工作的盲人按摩院,再一个人走进学校,开始她一天的生活。
王荠悦4岁的时候就学会了如何乘坐公交车,如何看站牌,并学会了缴纳水电费,去超市购买生活用品。6岁时就学会了做家务。对于任何一个孩子而言,这一切都是繁重的,但对于王荠悦来说,这更像是一场场亲情游戏,充满了快乐和满足。
王荠悦梦想着将来当个艺术家和慈善家。她希望以后能用自己的歌声为无数像爸爸妈妈一样失明的人带来快乐和幸福。在勤学苦练之下,王荠悦多次在全国、市、区科技、艺术等比赛中获奖。小手牵大手,一家人在坎坷的生活道路上收获了一路风景。一双眼睛,却给了三个人光明。
王帅康:病中犹记报亲恩
小帅康4岁那年,他的爸爸患了严重的心脏病,两次手术也未能挽救他爸爸的生命,最终撒手人寰。随后,奶奶患上了严重的心肺综合征。为了挣钱养家,年近七旬的爷爷跟随同村的年轻人一起到几十里外的工厂打工。而小帅康留在家里,承担起了照顾奶奶的重任。
不幸的是,小帅康患上了“马凡氏综合征”,右眼视力几乎为0,左眼视力为0.2。这是一种遗传性结缔组织疾病,患者身高会明显超出常人,伴有眼睛晶体状脱位或半脱位、高度近视等症状,严重者会危及生命。医生检查后认为小帅康年龄尚小,暂不具备手术治疗条件。尽管身体不好,小帅康依旧主动帮着爷爷做家务。每次和爷爷一块儿去赶集,小帅康从来不要零食,说要省钱给奶奶看病。
离家不远有个老年人活动中心,小帅康担心奶奶每天躺在家里太寂寞,星期天就推着奶奶来到活动中心,让奶奶和老人们一起聊天,打牌。
“能多帮爷爷分担一点儿家庭的担子,多陪陪奶奶,他们觉得很高兴,我自己也很开心。”小帅康说。
刘倩:爸爸,我是你的骄傲
刘倩是一个12岁的土家族女孩,家在宣恩县高罗乡马家寨村,是高罗中学八年级的学生。几年前,母亲因为患脑癌去世,父亲依靠收废品养活刘倩和她的奶奶,因为常年和废品打交道,父亲患上严重的慢性鼻窦炎,时常头痛难忍。
从小,刘倩就和爸爸一起收废品,砍价,称重,记账,推车,如今,她已经是爸爸的好帮手了。尽管家里十分贫穷,但刘倩仍然阳光向上,是爸爸和奶奶的开心果。在学校里,她是班长、三好学生,成绩连年名列前三名。对刘倩来说,最重要的就是用自己的努力,去实现父亲的愿望——将来考上一个好大学,能够照顾好年迈的奶奶,一肩撑起这个家。刘倩坚信,自己一定会成为爸爸的骄傲。
刘倩珍藏了一根小竹鞭,她说那是妈妈生前督促她学习用的,可一次都没有真打过她。这根小竹鞭饱含了妈妈对自己的希望。刘倩把竹鞭带在身上,就如同妈妈在身旁一样。
杨沛锦:小小舞者的心愿
杨沛锦今年9岁。父母在他3岁时就离异了,他生活在一个残缺的家庭中。2011年,他的父亲杨柳患了罕见的肝内胆管扩张症并伴随肝硬化,但换肝的费用至少得百十万。或许就是父亲的突然病倒,让当时才5岁的小沛锦迅速成长起来。
放学回来的小沛锦总是陪在爸爸的身边,用他稚嫩的小手给爸爸做按摩,给爸爸换毛巾,倒水。晚上到家,小沛锦把爸爸一天换下来的毛巾和汗湿的衣服都洗得干干净净。清早起来,买了早点送到医院,看着爸爸吃完,才赶到学校上课。在小沛锦的影响下,妈妈又回到了爸爸的身边,和他一起照顾爸爸,多难的家庭增添了许多欢声笑语。
杨沛锦在爸爸的带领下坚持做志愿者已有4年,两年前正式成为湘潭市莲城志愿者协会的一员。周末,若爸爸病情稍微稳定一点,他俩便跟随其他志愿者一起到敬老院,看望那里的老人们,小沛锦用学到的才艺和父亲一起向老人们传递着正能量。
在前年湘潭市的一次大型才艺比赛中,小沛锦和搭档以一段拉丁舞夺得大赛冠军,获得4500元奖金。当主持人问小沛锦准备如何支配这笔钱时,他在台上大声说:“我和搭档要把这笔奖金捐给湘乡的贫困孩子,让他们能无忧无虑地读书。”
次旦拉姆:妈妈,我们一起走下去
次旦拉姆3岁时,父母离婚,爸爸离家后就再也没有回来。妈妈因为患小儿麻痹落下残疾,再加上严重的关节炎,行动不便。在“沐浴节”这一天,她和妈妈来到村外的小河边清洗自家的藏毯,冰冷的河水、又沉又硬的湿毯,小拉姆用尽力气,不停地翻、踩。看着有些吃力的拉姆,妈妈虽然心中不忍,却也无能为力。
母女二人除了低保和残联补助,没有更多的固定收入。当地政府帮助她们修建了两间瓦房,她们也在公路旁开了个小小的食杂店维持生计。
周末,拉姆和妈妈启程前往批发市场为家里的小食杂店进货。辗转换乘,走了近一个小时。到了市场,拉姆安顿好疲惫的妈妈,便按照计划开始采购,跑遍了市场,拉姆没舍得给自己买一样东西,却送给妈妈一个热水袋。
这个再平凡不过的小家里,没有太多的话语,但温暖却洋溢在每一个角落。
徐煜岑:我教妈妈学说话
下课了,当其他孩子聚在一块儿嬉笑玩耍时,浙江德清县实验学校305班的10岁少年徐煜岑却仍在自己的座位上做作业。“放学回家要照顾妈妈,我要抓紧时间完成作业。”他说。
徐煜岑,今年11岁,身材略显单薄,外人很难想象到,他居然让已被医生判定为失语的妈妈重新开口说话了。
2012年7月3日早上,姚建虹和丈夫吃过早饭出门上班。没想到下楼梯时,意外发生了,姚建虹一脚踩空从二楼滚下,当场不省人事。
在医院昏迷了一个多月后,姚建虹睁开了眼。但医生的一句话又把徐煜岑一家人打入冰窖:由于大脑受伤影响到语言功能,徐煜岑的妈妈可能无法说话了。从那时起,徐煜岑决定,每天教妈妈说话,决不能让妈妈变成哑巴。“妈妈,你今天自学词语了吗?”“妈妈,你今天做口算练习了吗?”“妈妈,你今天出去散步了吗?”每天,徐煜岑都会问妈妈同样的问题。现在,妈妈已经会说“我想吃饭”“我要睡觉”“我想上厕所”等简单的句子了。徐煜岑将会一直教下去,他希望听到妈妈再叫一声他的名字。
蒲晓燕:我长大了,爷爷奶奶我来管
蒲晓燕刚出生的时候,妈妈就因难产离开了人世。妈妈走后不久,爸爸也患上了间歇性精神病。在爷爷奶奶的拉扯下长大,晓燕从小就学会了独立,更学会了关心体贴他人。
从小就失去了母爱和父爱,和同龄孩子相比,晓燕的童年生活平淡而辛酸。当其他孩子还在父母的怀抱中撒娇的时候,她就已经开始学做家务,学干农活了。每天放学回家,晓燕都要忙着料理家务。
2012年冬天,不幸再次降临!晓燕爷爷在田里干活时,不小心摔倒中风,半身瘫痪,再也没法下地干活了。年幼的晓燕撑起了这个家,她既要操持家务,又要照顾患病的爸爸和年迈的爷爷奶奶。一次又一次无情的打击铸就了晓燕坚韧不拔的意志,面对不幸,这个12岁的小姑娘表现出了超出常人的淡定。
生活的磨难,家庭的不幸,让晓燕更加珍惜上学读书的机会。在家里,她是顶梁柱,在学校,她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去年,更是获得了四川省和达州市“美德少年”的光荣称号。
冯莫林:家里唯一的一双“眼睛”
冯莫林,2002年出生于陕西安康市岚皋县堰门镇青春村一个贫困家庭。母亲天生青光眼,父亲在冯莫林6岁那年,因水泥灰呛进眼里,没有经过及时正规的医治,不久便双目失明了。从此,冯莫林成了全家唯一的一双“眼睛”,也成了全家的生活与精神支柱。
家境贫寒的冯莫林从小便学会了洗衣,做饭,挖地,种玉米和蔬菜等家务和农活,周末还抽空为乡邻烤烟户打零工挣点工钱,补贴家用,但家庭的困难并未阻挡他那一颗上进的心。在班里,冯莫林是班长;在宿舍,他是舍长。3年来,冯莫林连续被评为三好学生和优秀班干部。班主任赵坤说:“冯莫林话不多,但做事总在前头,总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在同学中威信特别高。”
冯莫林说,自己一点也不觉得苦,不觉得累,只要爸爸妈妈在,就是幸福。
蓝晓萍蓝芸萍:我是深山里的小草
姐姐蓝晓萍今年12岁,妹妹蓝芸萍今年9岁,她们是来自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的一对小姐妹。4年前,妈妈去世,爸爸精神失常,当时只有8岁的蓝晓萍接过了他们的担子,每天洗衣,做饭,放羊,砍柴,里里外外地忙碌着。
一捆柴有三四十斤,正常要两三天才能烧完,但是晓萍却每天都要来砍一次。今年年初,晓萍70多岁的爷爷突然中风,腿脚落下了残疾,而新学期开始,晓萍就要到临近的村子上五年级,只能住校,周末才回家。自己不在家的日子,妹妹能照顾好爷爷和爸爸吗?晓萍一直放心不下。心疼年幼的妹妹,晓萍平时揽下了所有的家务,然而,自己终是要外出上学的,照顾爷爷和爸爸的担子,不得不暂时交给妹妹。
在晓萍姐妹俩的心里,亲人和家庭就像是大山,而她们就是山里的小草,得到大山庇护的小草,不管大山是否贫瘠,都始终不会离开。
(素材提供 王丽华)
◤素材解读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这些少年有几个共同的特点:家境不好甚至贫困,家庭遭遇不幸变故;少年们乐观而坚强,面对贫困或者厄运,他们没有过多的眼泪,不甘于命运的摆布,而是积极抗争;少年们独立自强,不但自己生活能力极强,还能照顾生病或者残疾的家人,有的还能帮助家里谋生计,甚至参加公益活动;家庭重担没有压垮少年的意志,他们都能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中安排好自己的学习,成绩大多不错,有的还多才多艺。他们身上,不但体现了孝亲之美,还有自强、自尊、自爱之美。他们不愧为最美的孝心少年!
贫困、孝亲、自强,这些符号几乎全部贴在这些少年身上。这绝不是偶然!它极其强烈地向我们传达了这样的信息:艰苦的环境能磨砺坚强的意志,能锻炼生活的技能,能培养对自己对他人负责的责任心,甚至还能创造奇迹,使人迸发出惊人的生命能量,全方位、多方面地发展和完善自己。
在今天的中国,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4-2-1的家庭结构让许多孩子被祖父母、父母的爱围绕,比较娇弱,生活技能比较低下,全然不知孝亲,长大后甚至成为“啃老族”。这些孝心少年的事迹正应该让父母们好好反思一下、改进一下子女的教育方法了,这些娇生惯养的孩子正应该好好对比反思一下自己的成长历程了。
百善孝为先。孝亲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在传统文化中的许多东西甚至是一些优秀元素逐渐式微的今天,在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而中国人的传统习惯还是家庭养老的形势下,中国正应该大力挖掘与宣扬孝亲敬老这一传统美德的重要内涵和现代价值。中央电视台的这个活动再次提醒我们孝亲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核心地位。这些孝心少年正自觉地践行着中华传统美德,传扬他们的事迹会使慈爱孝亲的美德在孩子们心中自然培育并深深根植,也会使许多成年人受到很多教益。
孝亲不一定都要像这些孝心少年一样去扛起全家生活的重担,它更多地应该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枝枝节节里:为劳累的父母揉揉肩捶捶背,对老人嘘寒问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少一些娇气,多一些担当,少一些依赖,多一些责任心……愿我们每个人都能积极行动起来,以反哺之心敬奉父母,以感恩之心孝顺亲人。如此,则家庭其乐融融,社会方能和谐稳定。
◤适用话题
懂得感恩 孝亲是美德 继承与发扬传统美德 贫困与自立自强 苦难能激发人的超能量 面对困境乐观坚强
(解读 许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