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脱贫攻坚新举措

2016-01-18王东红

中国扶贫 2016年2期
关键词:秦安县驻村贫困村

王东红

秦安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是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县和“三西”农业建设县,也是全省十八个干旱县之一。县辖12镇5乡,总面积1601平方公里,总人口61.8万人。有贫困村193个,贫困人口3.01万户13.4万人。贫困问题,一直制约着秦安经济社会发展,破解这一难题,关系到2017年能否率先脱贫。

近年来,秦安县委、县政府把扶贫攻坚作为全县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着眼发展短板,抢抓政策机遇,真扶贫、扶真贫,全县贫困人口从2011年的25.02万人减少到13.4万人,贫困面由43.38%下降到23.6%,下降了19.77个百分点。

当前,扶贫攻坚已经进入了“啃硬骨头”的关键阶段,面对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的实际,秦安县委、县政府以攻坚拔寨的精神,层层签订责任书、立下“军令状”,坚持把脱贫职责扛在肩上,把脱贫任务抓在手上,特别是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之后,进一步调整思路、完善措施,瞄准靶向、奋力攻坚,以全新举措,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深入开展。

着眼政策落实 注重立体推进

按照“产业发展整体规划、基础建设连片推进、公共服务集中覆盖”的思路,统筹各类资源,集中突破重点区域,以连片区域扶贫带动整体扶贫开发进程。针对扶贫项目渠道不同、点多面广的现状,秦安县在精准扶贫推进过程中,主动对接省、市精准扶贫政策要求,在细化实化和推动落实方面狠下功夫,制定出台了全县精准扶贫“1+17”专项方案、9个作战图、30项支持计划分年度实施表和重点项目落实责任清单,把不同渠道的项目资金拧成一股绳,在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的同时,也使扶贫开发的综合效应发挥到最大化。紧盯4.45万人的年度减贫任务,按照“一个提速、四个提前、四个加快”的工作思路,以路、水、房、田、电为重点,着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向特困片区、贫困村、贫困户倾斜,累计整合各类项目资金11.2亿元,解决了9.19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完成了199条485.5公里道路硬化、3590户危房改造、119个村卫生室、145处乡村舞台、 82所“全面改薄”项目、39所行政村幼儿园、10个自然村动力电工程的建设任务。特别是作为秦安县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和教育精准扶贫试点占地15亩、总投资2916万元、总建筑面积1.12万平方米的陇城教教育园区,采取“学生不动、教师动”的全新理念,变学生“走读”为教师“走教”,为稳定农村教师队伍、解决贫困山区学生上学难、实现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探索了新的途径。

着眼力量整合 注重帮扶引领

扶贫重在扶志,贫困地区发展既要政策扶持,也要靠内生动力。在带领贫困户找出路、想办法方面,把“双联”行动与精准扶贫深度融合,组建了由685人组成的193个驻村帮扶工作队,实现了贫困村第一书记、大学生村官或年轻大学生干部、农业科技人员“三个全覆盖”,增强了帮扶力量,构建了“一村一单位、一村一帮扶队、一户一干部”的结对帮扶机制,做到了乡村不脱贫、干部不脱钩。制定了帮扶工作队管理办法等制度,驻村工作队员每年驻村帮扶时间达到220个工作日以上,其中常驻时间至少达到160天以上,各双联单位为队员落实了交通伙食补助,乡村两级为队员解决了食宿用房、添置了办公用品,形成了长流水、不断线的工作机制,确保队员下得去、蹲得住、干得好。通过强化培训抓提升、创造条件抓保障、紧扣重点抓落实、健全机制抓管理等措施,督促引导工作队员争做扶贫攻坚的引路人。驻村工作队为贫困村先后衔接落实各类帮扶项目170项,争取资金5800多万元,开展各类培训3.6万人次,组织劳务输转9000多人次,帮建果园基地5100亩,解决群众急难事件500多件,赢得了群众的信赖和支持。

着眼减贫增收 注重产业培育

贫要“输血”,更要“造血”。在“造血”方面,重点突出产业培育,大规模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立足林果产业基础,以贫困片带和贫困村为重点,全力打造秦安蜜桃、苹果、花椒等特色产业示范基地,2015年新建果园3.1万亩,实施果园提质增效2.1万亩,全年果品总产值突破了27亿元。注重商贸流通带动,以总投资11亿元的小商品城建设为载体,扩大社会就业,目前已完成投资2.54亿元,建成后预计可实现年交易额10亿元、提供就业岗位6000多个。积极开展电商扶贫,抢抓秦安被列入阿里巴巴“千县万村”计划试点县机遇,成立了全县电商协会和电子商务服务中心,率先创建了全市第一批农村淘宝实体店,并与甘肃机电学院签署了人才培养合作协议,累计运营农村淘宝便民服务店160多处,创建线下体验馆34家。坚持绿色发展导向,以“一轴三线”为载体,着力提升“百里生态文化长廊”等5条生态示范带;按照宜林栽林促生态、宜果栽果壮产业的原则,实施了清水河三乡镇北山连片绿化开发工程,建成生态林1.2万亩、荒山造林1.67万亩,栽植各类苗木500多万株,促进了生态扶贫产业化,产业扶贫生态化。

着眼补齐短板 注重金融支撑

充分发挥现代保险服务业对精准扶贫的支撑作用,探索建立了农村“两保一孤”(一二类低保户、五保户和孤儿)特困群体意外伤害附加重大疾病保险项目,由政府和保险公司共同出资为3.43万人投保343万元,为特困人群提供了托底式医疗保障,达到救急救紧、精准脱贫的目的,成为全省金融扶贫的一项创新实践。充分发挥财政撬动金融支持扶贫开发的作用,精心组织实施了“精准扶贫专项贷款工程”,为13070户贫困户发放到户贷款65083万元,采取“发展性”和“带动性”双轨并行办法,对有一定偿还能力和致富手段的贫困农户采取“发展性”贷款,直接由农户使用贷款;对无力经营但又有贷款意愿的贫困户,通过“龙头企业+贫困户”“专业合作社+贫困户”和“致富能人+贫困户”等模式,由乡镇政府牵线,与龙头企业、合作组织、能人大户签订三方合作带动协议,采取“农户贷款、带资入股、就业分红”的形式,按比例分红,包盈不包亏,并在企业务工,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实现了企业与贫困户合作共赢。目前由秦安县腾飞果业有限公司等60户企业共集中使用600户贫困户专项贷款3000万元。

着眼底数精准 更加注重动态管理

把建档立卡作为精准扶贫的最基础工作来抓,坚持动态管理,细化程序环节,严把“九道关口”,精准识别贫困人口,在完成建档立卡动态管理的基础上,将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建设作为推动省委、省政府“1+17”专项方案落实的重要抓手,不断夯实县级领导包乡、乡镇领导包村、驻村工作队和乡镇干部包户工作责任制,采取“四看三问三听”(即看一折通、看户口簿、看“明白册”、看住房,问教育情况、问健康状况、问产业增收情况,听贫困户现实困难、听项目需求、听发展意愿)的办法,深入全县3.01万户贫困户家中,逐表逐项准确采集有关信息。按照“谁的行业标准谁负责把关,谁的表格谁负责培训,谁的数据谁负责审核,谁的问题谁负责解答”的原则,采取乡镇、部门、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三级审核的方式,对信息数据进行审核,确保了采集数据真实准确、科学合理,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奠定了坚实基础。

扶贫开发既是民生问题,更是政治问题,必须靠党委主导、政府主抓、部门主推、干部主攻。放眼未来,秦安县精准扶贫的路径更加清晰, 脱贫攻坚将作为县委、县政府“十三五”期间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举全县之力向贫困发起总攻, 2015年到2017年集中攻坚,年均脱贫3万人以上,啃下扶贫任务的大头和硬骨头;2018年到2020年巩固提高,进一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消除绝对贫困,努力与全省、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猜你喜欢

秦安县驻村贫困村
省直及中央在甘单位在秦安县召开帮扶衔接会
做好驻村第一书记的“六字经”
驻村博士
省直及中央在甘单位帮扶秦安县工作推进会召开
贫困村开通“网上大集”
由“贫困村”变成“百万村”
甘肃省秦安县桥楠初级中学学生书画作品选登
一个贫困村的“暴富”——宝丰村的农业也能让人“吃撑”
人大驻村扶贫工作队的一天
走进天水市秦安县王窑初级中学——大山上最美是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