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学课堂:儿童数学学习的新范式
2016-01-18周小兵
周小兵
儿童的数学学习是自主的、能动的,通过这种模式的建构,培养儿童自主建构的潜能。教师的职责是激活这种潜能,为儿童设计学习程序,提供学法指导,进而让儿童的数学学习充溢着生命的活力。基于儿童立场,笔者在实践中着力建构儿童自主的数学学习新范式——助学课堂,进而让教师的“教”真正地服务于儿童的学。
“助学课堂”的内涵
所谓“助学课堂”,是指在助学理念的指引下,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帮助儿童设计学程,进而让儿童展开自主学习,促进儿童主动的、全面的发展。“助学课堂”是一种高效的学习范式,它真正实现了海德格尔意义上的“让学”——让学生主动、生动的学。
助学课堂“善导” 儿童数学“助学课堂”基于教师的积极引导和儿童的主动建构,“导”是对儿童愤悱状态的激活,是对儿童思维受阻的启发。导的方式多种多样,如情景导学、活动导学、问题导学等。可以引导儿童的数学学习兴趣,可以引导儿童的探究方向,可以引导儿童数学探究方法,可以引导儿童质疑问难、实践创新等。换言之,“助学课堂”展示的不仅是教师“教什么”,更重要的是教师“怎样教”。
助学课堂“重学” 儿童的“自主学习力”即“学会学习能力”的获得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在助学课堂上,教师充分地“让学”,经过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全班展示后,在孩子们的提问、质疑、补充后,教师合理删繁就简,在儿童数学学习的难点处、疑点处、重点处巧妙点拨,进行评价。
“助学课堂”的建构
儿童数学“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助学课堂是在“关键的少数”地方进行“导”,诸如学习内容的重难点、学习知识的衔接点、儿童思维的转折点、儿童兴趣的兴奋点、思想方法的创新点上进行“教”。
助“能力形成”: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儿童数学的核心是儿童的“数学学习力”,“数学学习力”是儿童数学学习的原动力、发动力和驱动力。儿童的“数学学习力”内涵数学的兴趣力、数学的学习毅力、数学的学习创造力等。各个力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包容、相互协调。如教学《分数的意义》(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10册),笔者为了加深孩子们对单位“1”的理解,没有按照教材的例题,而是让他们自备的线绳,分小组对折出绳子的,对折后让小组间展开交流:比较一根绳子的的大小。孩子们发现,尽管都是,但是折出的绳子的却是不同的?为什么长短不同呢?孩子们经过小组讨论后深刻认识到:各人自备的线绳长短不一,也就是单位“1”不相等,所以每一根绳子的也是不同的。如此,儿童自己在数学探究中经历数学的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读、问题解决的全过程,数学自主学习力获得了发展。
助“方法迁移”:让儿童进行自主的有意义建构 儿童的数学学习说到底是儿童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而且必须关照儿童的数学思想方法,以方法定教,以思想导学。助“方法迁移”内涵有三:首先是儿童的“自助”。笔者在实践中经常利用“预习单”或者“活动单”的先行组织部分,设置合理的任务进行驱动,引领儿童独立思考。其次是“互助”。让孩子经过小组交流、小组协商、小组内展示、组内对话等形式进行知识互补、方法互补、思想互补。最后是“师助”。对于孩子们的独立探究和小组交流中产生的“共性”问题、难点问题等,作为“平等中的首席”的教师必须给予适时的点拨。如教学《梯形的面积》(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9册),笔者首先和学生们回顾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公式及其推导过程”,然后放手让学生们探究。经过小组交流,在展示汇报阶段,有学生受“三角形面积形成公式”影响将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经过关系比较得出了面积公式;有学生把梯形上下对折后剪开、旋转,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是梯形上下底之和,平行四边形的高为梯形高的一半,所以梯形的面积是为:(上底+下底)×高÷2。解决问题的策略不同,但是都运用了“转化”思想,孩子们获得了深刻的思想方法感悟。
助“活动设计”,让儿童获得积极的探究体验 活动是儿童的数学建构方式。在“助学课堂”中,教师要对儿童的活动进行设计,不断激发儿童的探究兴趣,不断对数学知识的自然形成去粗取精、去伪成真,让儿童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如教学《圆的认识》,笔者首先让孩子们用物体画圆,于是有学生用胶带画圆,有学生用杯底画圆等;接着笔者让学生们画指定大小的圆,于是可变化的“圆规画圆”代替了固定的“物体画圆”,经过学生们的尝试,他们总结出圆规画圆的“法则”:定点、定长、旋转;最后,笔者让孩子们画一个半径为10米的圆,有学生认为造一个大圆规,但这样人不好拿,不好旋转;于是,笔者适时播放了“用绳子在操场上画大圆”的视频。如此,在不同的画圆活动中,圆的本质属性——“到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的轨迹”被不断聚焦,孩子们对“圆心”“半径”的认识越来越深刻,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助学课堂”让儿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活动的主体。在助学课堂上,充分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尊重、理解、依靠儿童,发挥儿童的主观能动性,激活儿童的诸种可能,激励儿童的主动精神,培植儿童的主人翁学习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主体参与。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搬经镇常青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