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比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2016-01-18成亮
成亮
初中数学教学中,思想方法的运用至关重要。思想方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一般意义上的思想方法,其对各个学科的学习都具有促进作用;另一种是数学思想方法,其源于一般思想方法,同时又具有明显的数学特征。通常情况下,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教学的重点,无论是教学研究还是日常教学,常常是言必称数学思想方法。实际上,作为一般意义的思想方法,其对数学学习的作用更大。因此,重视一般思想方法,并以之作为初中数学学习的基础,是初中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思路。本文以类比这一思想方法为例,谈谈其在促进初中数学教学方面的作用。
类比在教学中的应用
类比既是一种基本的思想方法,也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它通常存在于人们认知未知世界的过程当中,当小孩看到苹果需要削皮吃之后,他看到另外一些水果,可能第一反应就是要削皮,这就是类比思维在生活中最直接的反应之一。从科学的角度来看,类比也有着精确的定义,一般情况下,类比就是将一类事物的属性进行比较,并以熟悉事物的性质去判断不熟悉事物的性质的过程。这其中既有分析思维,也有比较与推理思维,这涉及到具体的思想方法层面的内容,在此不赘述。作为一线教师,更多的是引导学生运用这一方法,而不是对方法本身追根究底。
那么,类比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着什么样的应用呢?笔者经过分析发现,这一方法在初中数学中的应用还是比较广泛的,只不过因为在日常教学中教师没有刻意地注意或者分析,因此其常常隐藏在许多的数学知识之后。比如说,学生在学习相似三角形的时候,常常会下意识地回忆起之前学过的全等三角形。这其中就有类比方法的运用,实际上,全等与相似只是在图形的比例上有所不同,前者的比例是1:1,而后者则是随机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能够引导学生在回忆全等知识及判定方法的基础上,通过类比思维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就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而类比思维就蕴藏其中。
在初中数学内容中,类似于此的还有不少。关键在于教师要善于从类比思想方法的角度去分析,这样就可以化解学生的学习困难,将陌生的知识学习建立在熟悉知识的基础之上,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能够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从而实现了教师的有效教学。
类比的思想方法为教学奠基
要让类比的思想方法真正为有效教学奠定基础,首先要认识到类比这一思想方法的一般意义,即上面已经提及的该思想方法的普遍存在性。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努力做到如下两点:
关注类比这一思想方法运用的关键 从类比的定义来看,类比方法的运用首先需要寻找不同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似性”,只有发现了这种相似性,类比才有了运用的基础。比如,在学习反比例函数的时候,可以以正比例函数为类比对象,一旦学生形成学习函数就是研究其解析式、图象、定义域、值域等概念时,学生就会自然地借助于正比例函数的知识,去猜想反比例函数可能的性质。在笔者的教学中,有学生回忆出正比例函数的作图方法(描点法),然后就主动地在草稿纸上作出坐标系,然后尝试作出最简单的y=的图象,当他发现该函数的图象并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一条双曲线时,其是非常兴奋的——因为发现了不同。而他的兴奋也带动了其他学生的探究热情。这位学生在班上只是一个数学成绩中等的学生,但这样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在类比思想方法运用的基础上有所发现,并带动了全班的学习气氛,这无论是对他,还是对于全体学生而言,都是一个促进。结果是:许多教师预设的内容都被学生自主发现了,而这位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也由此高涨,成绩直线上升。
关注学生的主动建构性 类比的基础是相似性,类比取得成效的关键则在主动建构性,只有学生自主、主动地有所发现时,类比方法的运用才是成功的。在上面所举的例子中,其实已经体现出了主动建构性,在这里笔者想强调的是主动建构性的机制。根据笔者的分析,类比催生主动建构性的关键在于方法的运用,即在发现了比较对象双方的相似之处之后,要能够借助逻辑推理发现新学对象的未知之处。教学实践发现,推理能力强的学生往往能够基于类比,迅速地发现学习方向,而推理能力弱的学生则依然感觉学习困难。因此,教师基于类比思想去教学,要着力于方法的运用,要引导学生在比较发现相似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基于逻辑的发现能力。
思想方法与有效教学的关系
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的呼声日高,有效教学不是靠空喊口号的,而是需要基于有效的教学思路,而从思想方法的角度去寻找有效教学的途径,显然是一个正确的思路。
笔者以为,以思想方法的思路来突破有效教学的樊篱,倒不仅仅是因为课程标准对思想方法的运用有要求,而是从学生数学素养提高的角度来看,思想方法确实存在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很多学生都能够在某一个知识的学习中成功地运用某个思想方法,从而对数学的学习起到了一种促进顿悟的作用,而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就因此好了起来。
这就说明,无论是一般思想方法,还是数学思想方法,对于学生的有效学习,对于教师的有效教学来说,都是一个有力的杠杆。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思想方法的角度去研究教材,去设计教学,去把握学生,只有实现了教师、教材与学生的有效互动,才能真正实现有效教学。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东陈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