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双江县仙人山野生古茶树群落调查与分析
2016-01-17虞富莲刘富桥戎玉廷戎玉会
李 强 虞富莲 刘富桥 戎玉廷 戎玉会 周 科
(1.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2.云南双江勐库茶叶有限责任公司;3.云南勐库茶叶有限责任公司江用文专家工作站)
一、双江野生古茶树资源概况
双江因澜沧江纵于东,小黑江横亘于南,在东南角上汇流而得名。全县土地面积2160k㎡,山区面积为2083km2,占总面积的96.4%。森林覆盖率62.1%。县内最高海拔3233m,最低海拔670m,气候为南亚热带暖湿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0.2℃左右,县城海拔1050m,北回归线横穿县境。2015年全县茶叶面积17.75万亩,茶叶总产量10190t,茶叶工农业总产值8.3亿元,是国家茶树良种勐库大叶茶的原产地。
有关双江野生古茶树资源方面的发现与考察研究等报道,主要集中在1997年发现双江勐库大雪山野生古茶树群落之后。根据相关资料和信息,双江境内的勐库大雪山、荨麻林后山、帮木大箐、大浪坝箐等地均有野生古茶树分布,其中面积约1.27万亩勐库大雪山野生古茶树群落被专家一致认为是迄今世界上已发现的海拔最高、分布面积最广、种群密度最大的野生古茶树群落。2013年秋季笔者在帮丙乡调查古茶树时在一农户家猪圈外发现1株高约3m的野生型大理茶种小树,详询后得知该茶树是从仙人山移植而来且森林里存有乔木野生古茶树。经筹备调研,2014年11月至2015年4月期间,勐库戎氏公司品种资源考察组前后分6次合计17天,约请9位当地村民作向导,将仙人山片区分10个重点区块,从5个方位深入仙人山腹地对野生古茶树群落进行考察调研、收集种质、制作腊叶标本等,并于2015年春季按一芽二叶标准采制生化检测样。
表1 仙人山片区各区块野生茶树分布状况 亩
二、仙人山野生古茶树群落分布与特征特性分析
1.仙人山片区范围的地形特征
仙人山片区位于双江县东南方向,地形为山地类型,山脉走向为东半山脉南北走向,过马鞍山稍跌落后至东南方向又渐趋抬升隆起,经由仙人山、大宾山、大青山、姊妹山、马鞍山等境内群山分东南、西南、东北等走向支脉5条,东向断于澜沧江,南向断于小黑江,西北向伏隐于勐勐平坝。仙人山南及西南部属邦丙乡,北及西北部属勐勐镇,东及东北部大文乡管辖。境内地貌复杂多变,地势高低不同,群峰簇拥,重峦叠嶂,山梁沟谷相间,最高山峰海拔3009m。林区北部、西北与东北方向海拔2400~2500m以上部位以原始森林为主,往下紧接次生林、灌木丛及部分垦荒草地;仙人山南部则垦荒草地与次生林相间互存。全林区总面积约95km2。
2.仙人山野生古茶树资源分布状况
仙人山片区山体支脉走向复杂,境内群峰叠起,山形地势多变。从考察组实际涉足的10个区块看,仙人山野生古茶树资源群落的分布范围为地理座标东经99°51'~99°55',北纬23°19'~23°24',海拔高度为2200~2700m的范围内沿支脉间“大箐”的两侧谷地分区块呈片状分布其间,支脉成为各区块的自然分隔带。仙人山野生茶种群所处环境条件与植被主要特点为:野生古茶树群落的植被类型属于南亚热带山地季雨林,其主要标志为板状根较发达(樟科、壳斗科),木质藤冠群落十分显著,附生植物丰富(兰科和蕨类等),主要建群树种为木兰科、樟科。壳斗科的种类并构成了一级乔木层,仙人山野生古茶树属于二级乔木层类优势,此外有杜鹃花科、桑科、蔷薇科等,特别是属于原始古老类型的最为高大的乔木树种——大树杜鹃大量分布于仙人山西北部。草木层主要有荨麻科、蕨类等。经初步测算,上述10个区块内集中分布的野生古茶林面积约有15055亩(见表1)。
3.仙人山野生茶树典型植株主要形态特征
从仙人山区片野生茶树群落分布特点看,仙人山西南坡、豹子山1~2区、老虎寨后山等区块因清末民初被大面积烧山植樱,现存的绝大多数野生茶树主杆被低位砍伐,包括南宋村后山区块在内,虽然这些区块内也有大基径(围)的野生茶存在如仙人山南20号、豹子山2~4号等野生茶树,但总体而言,其野生茶分布的总体数量相对较少、树体矮小、密度不大,属于构成仙人山片区野生古茶树群落的边缘区块;位于仙人山西北侧与大宾山西南侧两大山坡相向并列而成的特大“岔箐”地带,以及茶山河地带,是野生古树茶分布的面积最大、数量最多、密度最大、大基(胸)围植株最多的区块,区域内树基径在50~80㎝之间的代表性植株呈数量级存在,如大宾山1号、大宾山7号、仙人山16~17号、茶山河8号等典型植株,树径在30~50㎝间普遍性存在,通过大样方和特大样方等综合比较(表2),确定为仙人山片区野生古茶树群落的核心区块;崖水箐、老黑地、龙塘河(箐)等区块也有相当数量树型高大、基(胸)围粗的野生古茶树分布,如崖水箐6号、老黑地4号、龙塘河11号等古树茶,但其总数量、密度级别上明显不及大宾山和仙人山北区块,属于仙人山片区内的次心地块。各边缘区块、次主心区块和核心区块内野生茶树典型植株的分布与形态特征特性详见表2和表3。
表2 仙人山片区野生茶群落样方表 m2
4.仙人山野生古茶树种群的鉴定
仙人山野生古茶树群落实地考察时,收集的芽叶、花果、枝条等,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虞富莲研究员等专家鉴定。仙人山野生古茶树嫩枝及芽体、鳞片、叶柄、叶背、主脉等均无毛;叶长×叶宽17.4×7.2㎝,叶脉7~10(11)对,叶片大,叶形长椭圆,叶色深绿,叶基楔形,叶身稍内折,叶尖渐尖,叶面平(微隆),叶缘微波,叶质硬,叶齿锐、稀、1/3无齿,芽叶绿,萼片5片、无茸毛、色绿,花冠直径4.8×4.5㎝,花瓣9~10瓣、色白、质地厚、无毛,花瓣长宽2.8×1.6㎝,花柱5裂、裂位深,花柱长1.5㎝,子房5室,子房茸毛多等。根据这些较为原始的形态特征,在分类上属于大理茶种(Camellia taliensis(W.W.Smith)Melchior。
表3 边缘区块与次中心区块野生茶典型植株的形态特征
5.仙人山野生茶理化成分分析
为进一步了解仙人山古树茶的应用价值,探讨野生茶与栽培茶种之间的关系,考察组以当地栽培型乔木古树茶—邦丙大树茶[Camellia sinensisvar.assamica(Masters.)Kitamura]为对照,于2015年春季按照一芽二叶标准进行微波制样,进行了理化成分测定(表5)。结果表明,仙人山野生茶与栽培茶叶都富含茶多酚、咖啡碱、茶氨酸等特定物质,其中水浸出物、茶多酚、游离氨基酸、茶氨酸、咖啡碱,以及儿茶素类组分中的没食子酸、表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等,其含量相对较为接近,均在同量级范围之内;但儿茶素类组分中的儿茶素、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以及儿茶素总量,二者之间则存在数倍级甚至数十倍级的差异,野生茶的儿茶素总量和EGCG含量分别为栽培型茶树的36.7%~58.9%和64.7%~113.5%之间;同为仙人山野生茶绿芽型单株(1~2号)之间的化学成分存在较大差异,而其1号绿芽型与3号紫芽型之间,虽然其芽叶外观色泽差异较大,但二者之间的主要化学成分含量却十分接近。
表4 核心区块野生茶典型植株的形态特征
表5 仙人山野生茶生化成分检测结果%
三、仙人山野生古茶树群落的科学价值
1.为世界茶树起源中心说提供新证据
从发现的仙人山野生茶群落分布特征看,其分布面积、大(特大)样方野生茶数量、大基(径)围典型野生大茶树数多等,均与本县境内相距仅36㎞勐库大雪山野生古茶树群落同位于澜沧江流域西岸,同属于山茶科(Teaceae)茶属(Canlellia)茶组(Sect.Thea)大理茶种植物,同样具有“海拔最高、面积最广、密度最大”的群落分布特征,是名副其实的勐库野生古茶树群落“姊妹山”,堪称世界一绝。仙人山野生大理茶种在进化上处于较原始的阶段,群落植被属于南亚热带山地季雨林,与我国西南部特有的属于原始古老类型树型高大的乔木树种“大树杜鹃”等若干个优势种群共生一地,说明该地区的植物群落处于较为原始、封闭状态,植物遗传性相当稳定,这对深入系统研究大理茶种特性、分布规律、进化线索、核心原产地等具有重要科学价值。仙人山野生古茶树群落的超大体量分布特点及其分布区域的集中性,为进一步证明滇西南部(即澜沧江下游流域)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双江是世界茶树核心原产地之一提供了新的有力证据。
2.为现代茶树育种提供宝贵材料
从种群的形态特征看,由于自然变异和微生态差异等因素的长期影响,仙人山野生大理茶已形成了差异明显的多种特征类型。如叶脉对数少者只有7对,最多者11对;叶形有近圆形、椭圆形、披针形;叶片有特大叶、大叶、中叶类;芽叶色泽有绿色、紫色至紫红色;有明显抗感病的,有抗叶蝉的,有抗旱性强的;鲜叶或嫩枝散发的气味有清醇香、浓重怪味(当地人俗称“臭味”)等。据当地村民反映,仙人山不同区块野生茶采制的晒青毛茶有“香茶”与“臭茶”之分。表明仙人山野生茶形态特征和品质均有多种变异类型存在,这些丰富的变异类型在茶树遗传研究、育种创新和直接利用等方面都是非常有价值的珍稀材料。
3.为茶功能性成分的开发利用提供特异资源
从儿茶素组分来看,仙人山野生茶简单类儿茶素C、酯型儿茶素ECG的平均含量仅为栽培茶叶18.8%左右;而同属简单类儿茶素的GA、EC、酯型儿茶素EGCG的平均含量却与栽培茶叶处于同量级范围而无显著差异(1号样除外),这种简单儿茶素类与酯型儿茶素类含量之间的交叉性差异变化,可能是同类化合物存在的不同结构(即异构)。据中科院昆明植物所高大方等对来自云县大宗山野生大理茶种的化学成分研究报道,大理茶中富含水解单宁,其中含有一种被新命名为“大理茶素”的1,2-二-O-没食子酰基-4,6-(S)-O-HHDP-葡萄糖(1)的化合物,含量高达2.44%,该化合物在其他茶组植物中均未曾发现,为大理茶种所特有;通过抗氧化性研究发现,该化合物在清除自由基和抵制黑色素形成等抗氧化活性方面具有较强的活性。由此可见,应用现代化学分析方法,深化对大理茶种特异性功能成分的系统研究,具有较高的潜在开发价值。
四、双江野生茶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建议
1.继续做好仙人山野生古茶树资源考察收集工作
据考察估算,仙人山林区存有野生茶树的外缘包围圈范围内的野生古茶树林面积约为37平方公里(5.55万亩)。除了已考察的10个区块,排除2750m≤海拔高度≤2000m及侧脉山脊等部分确定不可能存有野生茶地块外,另尚有总面积约有1.9万亩位于上述已考察地块之间推测存有野生古茶树的4个区块(即仙人岩、咬牛山西、马鞍山北、马鞍山南)有待作实地考察。据考察经验推测,该4个区块内可能有6000~10000亩的片状野生茶存在。若推测面积得以证实,那么集中连片分布在仙人山林区内的野生茶总面积约有2.1万亩。
2.加强仙人山野生古茶树群落的保护
仙人山林区周边涉及3个乡镇近20个自然村,部分村庄与林区内野生古茶树种群的直线距离仅1~2㎞左右,受早期开垦砍伐与近期村民放牧影响,特别是近十年普洱茶市场盛行“大树茶、野生古树茶”,林区内的绝大多数古茶树受到不同程度的砍头式采摘;受“野生茶具有防癌抗心脑血管疾病”传言,林区内部分直径3~10㎝的幼小野生茶树被一些村民挖掘移植至常规茶园。笔者最后一次进入林区调查,发现位于仙人山南边缘地带而极具代表性的编号为仙人山南20号野生茶,这株早年被砍伐后再度复生的树高4.1m、基径85㎝、基围240㎝的古茶树其5支大侧根已被切断后复土,预计待长出侧须根后就将面临被挖走的可能,若再不对此采取强有力的古茶树保护,仙人山野生古茶树林也将与其他古茶树一样面临濒危状况。
3.建立以保护野生古茶树种群为核心的生态修复区
双江县于2015年成功申报了“双江古茶山国家森林公园”,其中面积469hm2的勐库古茶山片区规划为“澜沧江自然保护区古茶山实验区”。笔者认为,双江以其独特的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孕育了勐库大雪山和仙人山两大野生古茶树林,它不仅仅以面积最大、海拔最高、密度最大的分布特征使造访者对大自然的神奇造化叹为观止,同时也由于它保存极为完好的原始性和无与伦比的生物量,被称为世界茶树起源和演变“活化石”,具有巨大的自然价值与潜在的科研价值。基于勐库大雪山古茶树群落有很好的原始自然条件,建议在做好原生境保护基础上,在古茶林核心区块划定一定数量范围作为核心保护区,实施更严格的封闭式保护,严禁放牧、游人等抵近活动,以更好地保护野生古茶林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和永久性;鉴于仙人山古茶树群落距离人们的活动圈较为接近,部分古茶树受到垦伐、采摘、放牧等影响较重,位于“双江渡口”附近,周边旅游资源丰富,自然与生物景观独特,建议在现有“国家森林公园”规划基础上,设立“仙人山野生茶生态修复区”,使野生古茶树能得到活力修复与有效保护,使之成为野生古茶树观察、研究和观摩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