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橱窗”看世界
2016-01-16张绍龙
张绍龙
虽然直至2015年年初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一套2015吉祥文化金银纪念币,才首次采用宝石镶嵌技术打造了“并蒂同心”金银币(该币也是中国金银纪念币首次采用心形设计),但宝石镶嵌工艺在国外金银币上的使用已极为广泛,比较常用此工艺者如澳大利亚、斐济、加拿大、库克群岛、蒙古等国家发行的金银纪念币。
而在镶嵌币越来越庞大的队伍中,有一种用“橱窗”展示小块宝石或水晶等的金银币,如库克群岛2002年发行的皇冠珠宝钻石宝石镂空镶嵌万花筒形精制纪念金银币以及2003年发行的黄道十二宫套币中的银币,澳大利亚发行的“澳洲宝藏”系列银币和斐济发行的“大自然母亲宝藏”系列银币等等,璀璨灵动、异彩纷呈,令人爱不释手。
仔细观察上述镶嵌币,用于承载镶嵌物的介质——“橱窗”,其实就是一个塑料小盒。根据翻译或者习惯称谓不同,在中国香港和澳门以及其他很多地区或将其译作“胶囊”、“玻璃”等,不一而足。
那笔者为什么用“橱窗”一词呢?因为如今比较常见的镶嵌币,很多是把宝石或者其他要重点突出的东西直接镶嵌在钱币的金属本体上,如银制镶嵌币就是把宝石等镶嵌在银币本体上,金制镶嵌币则是把宝石等镶嵌在金币本体上;但如果镶嵌的物质并不是固定在某一点,而是任由其在展示范围内随意游动、五彩斑斓,并以展示此种物质为主,所以用“橱窗”一词定义这种胶囊或者玻璃更为精准。
根据镶嵌工艺、贵金属纪念币所选用的配件材料不同,笔者又将橱窗分为“软式”和“硬式”两种。所谓“软式”,实则是指钱币用两个透明的软塑料盖盒,将镶嵌物扣合其中,最终组成的塑料盒非常有弹性,再置于币体,典型者如澳大利亚2009年发行的纪念国际天文年镶嵌陨石精制银币和斐济2012年黄昏海滩日落镂空镶嵌人造红紫白锆石精制纪念银币。此种“软式橱窗”仅靠自身材质的张力与钱币镂空处的本体卡合。
所谓“硬式”,实为运用与常见钱币塑料盒一样的硬质塑料上盖和下盖,将镶嵌物扣合而组成一个塑料盒,塑料盖的正反面均透明,但盖边一般磨砂,靠直径略大于钱币镂空孔而牢固扣住,典型者如澳大利亚宝藏系列银币。
相较软硬橱窗的异同与优缺点,“软式橱窗”因材质的选择问题,个别钱币会因发行时间长而容易出现松动、氧化、透明介质变色发黄等诸多问题。与此同时,软式橱窗是靠本身的张力与钱币镂空处卡扣的,不利于运输,容易整体掉落,容易散落或遗失镶嵌物;而在塑料盒内散落的镶嵌物也会刮伤钱币表面,徒手恢复时又容易让币面沾染指纹。更有甚者,评级后该种币的镶嵌物若露在评级盒内,只好“砸盒重评”。
至于“硬式橱窗”,因为塑料盒外框正反卡在银币镂空处,比较牢固,而且硬质表面即使出现松动甚至脱落,可以非常便捷地恢复。另外,它的不娇气还体现在因为窗面平直,增加了镶嵌物美观而清晰的审美欣赏性。
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钱币界目前认为镶嵌币橱窗的最佳方案是“硬式”。这从澳大利亚自从2008年至2011年发行澳洲宝藏系列银币开始,有越来越多国家的橱窗式镶嵌币便选用安全稳定的“硬式橱窗”就可见端倪。因为纪念币的设计开发虽然需要不断创新,但钱币收藏却要遵循长久原则;而不能为了一时瑰丽和标新立异的设计制造,反而影响了藏品的“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