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命钱 保家国永安
2016-01-16赵梓凯
赵梓凯
贝尔奇鸟尾蛤,或艳丽或素雅,它的颜色与形状取决于自然的塑造,而不论是贝蛤还是人类,无不接受自然规律的洗礼。对于其中无法掌控的玄妙,我们视之为命理。
国人自古就有本命信仰,认为在本命年里,会遇到许多灾厄,只有祈求神灵庇护进行禳解,才能逢凶化吉。“本命”亦称“元命”,也称“年命”。与“本命”相关的还有“元辰”的说法,十二地支即为“十二元辰”。本命信仰的本质既为星命信仰,则其起源必然是以天人感应之观念为其文化背景的。最早明确言及本命元辰说的文献,为隋代萧吉《五行大义》卷五所引纬书《春秋佐助期》及元辰类五行家书《孔子元辰》。
计本命年法有两种,一种是地支周期法,即仅以生年之地支循环一周来计本命;第二种是甲子周期法,即合天干与地支一起,以生年之干支循环一周来计本命。唐宋时虽已有甲子周期法,但地支周期法也仍并行,前者现今似已不用,如今更主要的是行用地支周期法。《现代汉浯词典》对“本命年”的解释颇可说明之:“我国习惯用十二生肖记人的出生年,每十二年轮回一次。如子年出生的人属鼠,再遇子年,就是这个人的本命年。”
道教认为本命星支配人的命运,故要人们设斋醮祷祝本命星君,以禳灾祈福。关于本命信仰的命理基础,自汉魏至初唐应是本于阴阳五行生克说,但随着佛教密教的传入,释道二教的命理学说有了相互影响,故其间既有区别,又有共通之处。在唐中期,密教曾一度甚为兴盛,形成唐密,其星命思想中即有本命之说。本命虽为我国传统的星命信仰,但随着释道二教的兴盛,而推动了本命信仰的深广程度。本命信仰在宋代得到空前发展,上至帝后贵胄,下至士庶百姓,无不迷信忌讳。
宋金时道教盛行,是道教厌胜钱流行的全盛时代,其中本命信仰是当时花钱中具有压倒性的第一大题材。诸如“本命星官”“本命元神”“本命元辰”以及“子生”“丑生”等十二生肖钱皆属此类,或用于科仪道场,祈福延寿;或随身佩戴护佑,禳灾避凶。
在余乙未年所得平尾赞平旧藏花钱之中,有一品金代申猴本命星官虎头符文花钱,品相甚佳。正面边郭刻有“佛”字,背面刻有“刘轸一,名竹字,皇帝万岁,家国永安,中兴石”。此版原本是宋金时最常见的道教本命题材花钱,但却刻着“佛”字以及带有儒家“忠君,治国平天下”思想的“皇帝万岁,家国永安”字样,明显透露出释道儒三教合一的信息。其星官亦与常钱不同,人身兽首,文臣形象配以猿猴头像,是典型宋代流行的生肖俑造型,可谓神来之笔。此钱所蕴含的意义之丰富,令人啧啧称奇。
释道儒三教文化产生于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三教文化的差异与三教文化创始人的学说传承、认识方法、适用对象、目的追求不同而密切相关。所以,形成了三教不同的文化体系。儒道二教是中国本土的产物,佛教由印度传来,因此在思想、信仰、礼仪、习惯等方面均有所差异,由于其不同和差异,三教文化在其融合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经历了冲突。儒道二教根植于中土,从创立到汉唐,并没有本质的冲突,实际的冲突主要发生在儒道二教与佛教之间。
从西汉到西晋,佛教文化大量传入中国,道家衍变成名符其实的道教。这一时期三教各自完善其体系,三家还处于互不熟悉的认识阶段,这一阶段儒家处于独尊的主导地位。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站住了脚跟并得到发展,道教也完成了整顿和传播,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从而打破了儒家的主导地位,形成了三教鼎立之势。
隋唐时期,三教的冲突趋于缓和。隋时,儒家提出“三教合归儒”,即“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理论。唐时,统治者“尊道、礼佛、崇儒”的三教共举政策,极大的推动了三教融合。
至宋时,三教合一更为深入,三教在理论上进行融合,互相向对方靠拢,互相渗透,互相融化。宋儒周敦颐吸收了佛道二教文化,革新儒学,创立了以儒为主,兼熔释、道文化于一炉的理学体系。
金朝立国时间不长,但却发生了中国道教史上令人瞩目的鼎革,即“河北新道教”的产生与发展。尖锐复杂的阶级矛盾,沉重严苛的民族压迫,以及残酷频繁的宋金战争,是“河北新道教”兴起的根本社会原因。金朝在北方的政治统治稳固之后,便全面学习、运用三教文化,进行社会教化,调整阶级矛盾,缓和民族关系,维持社会秩序。此时三教融合的社会基础已经非常广泛,三教合一的民间呼声越发高涨,直至王重阳创立了三教合一的全真教,使历史上的三教文化,从融化到合一,达到了一个新起点。
全真祖师王重阳曾有诗云:“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红莲白藕青荷叶,三教原来是一家。”全真教自创始至今,绵延久远,乃成中国道教最大流派,代表道教正宗。中国道教协会就设在北京的白云观,是全真派三大祖庭之一。白云观在金朝时就建有延庆、澄神、生真、丁卯瑞圣等帝后元辰、本命殿。本命信仰发展到如今,在北京白云观每逢春节时,仍有众多善男信女、香客游人到元辰殿去跪拜本命神像,以求平安吉祥。
以泉正史,以小见大,由这品花钱可以看出,本命信仰在宋金时已经发展成为了“三教合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真实反映了宋金时的社会、政治、宗教、文化背景,为研究金代“三教合一”文化提供了实物例证,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