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进展性脑梗塞的相关性探讨
2016-01-16刘嘉佳
刘嘉佳
(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重庆北碚中医院脑病科 重庆 北碚 400700)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项目资助
进展性脑梗塞是临床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主要由颈动脉、椎基底动脉发生闭塞,脑组织发生梗死所致。此病患者在进行积极的治疗后其病情仍会继续进展,其神经功能可在发病6个小时至2周内发生明显的缺失,其致残率和致死率较高。国内外的文献指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脑梗塞发生发展重要的危险因素。为了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进展性脑梗塞的相关性,我院将60例进展性脑梗塞患者分为实验组,将60例非进展性脑梗塞患者分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进行双侧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然后对比观察其双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发生病变的程度及颈动脉狭窄的程度。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中的120例患者为2011年1月—2013年12月我科收治的60例进展性脑梗塞患者与60例非进展性脑梗塞患者,将其中60例进展性脑梗塞患者纳入实验组,将60例非进展性脑梗塞患者纳入对照组。在实验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39例,女性患者21例,其年龄在60—7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4+6.7)岁。在对照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35例,女性患者25例,其年龄在56—7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2+5.6)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较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这些患者病情的诊断标准是:(1)其病情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修订的脑梗塞的诊断标准,均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患有此病。(2)进展性脑梗塞患者在发病后1周内其病情持续进展,在其入院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估其发生神经功能缺损的情况,发现其神经功能缺损的程度进行性加重。
1.2 方法
对两组患者进行双侧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比观察其双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发生病变的程度及颈动脉狭窄的程度,操作方法是:使用飞利浦公司生产的5500型二维彩超进行相关的检查,其探头的频率为10MHz。使患者取平卧位,在其头下垫低枕,使其头偏向一侧,充分暴露其颈部,检测其双侧颈总动脉、颈总动脉的分叉处及颈内动脉起始段的血管内径、血管壁内膜和中膜的厚度(IMT)、粥样硬化斑块回声的强度、部位、形态、大小及数量,血管腔是否狭窄及发生狭窄的程度。若患者颈动脉的内膜光滑完整可判定其检查结果正常,若其IMT>1.0mm可判定其发生颈动脉内膜增厚,若其IMT>1.2mm可判定其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1]。计算患者发生颈动脉狭窄程度的方法是:狭窄率=(血管内径-最狭窄处管径)/血管管径*100%。若患者颈动脉的狭窄率为1%-49%可判定其发生轻度颈动脉狭窄,若其颈动脉的狭窄率为50%-69%可判定其发生中度颈动脉狭窄,若其颈动脉的狭窄率为70%-99%可判定其发生重度颈动脉狭窄。根据对患者进行超声检查的结果将其粥样硬化斑块分为硬斑、软斑和溃疡斑。硬斑的判定标准是:动脉内膜上有强回声斑块,边界清晰,声影明显。软斑的判定标准是:动脉内膜上有低回声隆起性斑块,其内部可有无回声区,其表面有连续的回声轮廓及光滑的纤维帽。溃疡斑的判定标准是:动脉内膜上有混合性回声斑块,其表面不平滑,有“壁龛”样影像。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在实验组患者中,有56例患者发生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粥状硬化,其检出率为93.3%,其中有颈动脉狭窄患者26例(包括10例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中,有26例患者发生颈动脉粥状硬化,其检出率为43.4%,其中有8例颈动脉狭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实验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颈动脉的狭窄率及颈动脉的重度狭窄率较高,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的颈动脉出现硬斑、溃疡斑的几率高于对照组患者,其颈动脉出现软斑的几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
表1 对两组患者进行颈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的结果分析
表2 对两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的分析
4 结论
研究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塞的发病有密切的关系,其诱发脑梗塞的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种:(1)脑血管中的粥样硬化斑块可持续增厚,进而可阻碍血液循环。(2)颈血管中的粥样硬化斑块可发生破裂脱落,随血流移动,栓塞远端直径较小的血管。(3)颈血管中粥样硬化斑块的表面粗糙,其所含的脂质和胶原纤维可激活血液中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导致血栓形成。(4)出现粥样硬化斑块的颈动脉可变得狭窄,使远端小血管的灌注压下降,导致边缘带梗死或低灌注压性梗死。与一般脑梗塞不同的是,进展性脑梗塞是由多种病理机制共同诱发的,其发病机制主要为以下几种:(1)原发病灶中的血栓在血管中蔓延,产生新的狭窄血管或使原本狭窄的血管发生闭塞,或阻断侧支血管,使局部脑组织的侧枝循环消失。(2)在发生较重粥样硬化的血管中,血栓灶逐渐增大,使脑缺血区域持续扩大。(3)脑梗塞患者发生的脑水肿逐渐加重,导致神经功能持续受损。(4)脑梗塞患者存在心肺功能异常、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及全身感染等基础疾病,使脑代谢功能受损,进而可导致神经功能缺损逐渐加重。研究发现,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较高、颈动脉的狭窄度较高、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是导致进展性脑梗塞的危险因素,也是判定进展性脑梗塞发生发展的重要预测指标。颈动脉超声检查是一种可重复操作的无创检查方法,可清晰地显示动脉内粥样硬化斑块的位置、范围和类型,在预测进展性脑梗塞的发生发展及为此病患者设计进行外科手术或介入治疗的计划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研究的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实验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颈动脉的狭窄率及颈动脉的重度狭窄率较高,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的颈动脉出现硬斑、溃疡斑的几率高于对照组患者,其颈动脉出现软斑的几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这可能是因为,稳定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表面可发生钙化,不易破裂脱落,而不稳定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极易发生脱落,可反复造成动脉栓塞或使血栓性疾病持续进展,引发进展性脑梗塞。总之,分析脑梗塞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颈动脉的狭窄度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可准确评估其病情的进展情况,此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1] 智光. 冠心病超声诊断学[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131-132.
[2] 郑凯,史庭慧,张苏明.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进展性脑梗塞的相关性研究[J].卒中与神经疾病,2005,12.(4);71-73.
[3] 易兴阳,陈存木,池丽芬等.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进展性脑梗塞的关系[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6,39.(6);389-391.
[4] 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 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1.
[5] 谢财钟,唐军凯.脑血管疾病的多重危险因素研究与进展[J].中国临床康复,2004,34(1);234-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