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古典诗词中的建筑景观浅析
2016-01-16王赵晶
王赵晶
(河南省林业咨询有限公司园林所,河南 郑州 450000)
昆明古典诗词中的建筑景观浅析
王赵晶
(河南省林业咨询有限公司园林所,河南 郑州 450000)
摘要:以描写昆明古典诗词中的建筑景观为切入点,调研、收集和整理了关于描写建筑景观的古典诗词,分别从诗词中所描写的建筑选址、造型与材料、建筑与自然之间的关联三方面深入进行了分析,进而得出了昆明古典诗词中建筑景观的意境营造,并为以后的建筑景观的文化内涵体现上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古典诗词;建筑景观;园林艺术;昆明
1引言
中国园林艺术博大精深,从园林景观考虑,它又是一门很深的造型艺术,主要反映的园林景观造景要素中物质实体和空间虚体之间的和谐相生关系。本文从昆明古典诗词中描写的典型建筑景观入手,分别从诗词中所描写的建筑选址、建筑材料和造型、建筑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剖析古典诗词中文学艺术与园林艺术之间的关系,为今后建筑景观艺术的营造提供参考。
2建筑景观分析
2.1 建筑选址
园林建筑选址关系到园林构图的中心问题,同时对建筑本身的艺术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昆明的地势不像江南地区那样平坦,而是因为山水的结合及地形的变化,显得起伏有势。因此昆明园林艺术中的建筑选址大都因地制宜,充分利用了周围的地势和自然环境,以地偏为胜,并由地形衬托出建筑的体量和形态。
昆明古典诗词在对园林建筑选址的描写较多,其代表性的诗词作品有清朝的宋湘和朱衣。
宋湘的“千秋怀抱三杯酒,万里云山一水楼”很形象地描写了大观楼所处的地理位置,“三山一水一名楼”——是建筑的选址之最佳处。 同时,“三山一水”的格局模式是对古典园林中造园模式的继承和延续,也是对本土独特地域环境的一种描摹。在园林造景手法上,该幅诗词运用了借景的手法使大观楼园中的景域得到延伸,像这样的建筑选址体现出了昆明“因地制宜”的造园手法。
朱衣在《湖心亭晚眺》中描写到:
沿堤芳草碧涵烟,暮色湖心断复连。
小雨舟横杨柳岸,斜阳人坐藕花天。
前两句写远视亭周围的长堤、采莲桥和燕子桥的感想;后两句写坐在亭中,用近视的角度去欣赏亭周围的风景,用“细雨、小舟、杨柳、莲藕”这些造景元素营造一个具有诗意的清幽环境。翠湖中湖心亭除满足亭本身的功能外,与周围环境相融合,布局得体。另外,建筑选址对人的视线和视野也有一定的影响。
结合昆明园林中建筑的主要体量尺度,人的水平视野的范围一般在35°~50°之间。在图1中视线的水平范围中,斜线部分属于动态区域,中间网线交叉的部分属于静态区域,是两只眼睛同视的区域;垂直视域的范围约120°。因此,在观赏景物时,以视平线为准,垂直向下30°,这是最舒服的视野区域。
图1 建筑选址中人的视野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昆明园林中建筑选址不仅注重了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及因地制宜,还从人的角度多方面考虑了人的视觉心理对建筑选址造成的影响,这在以后的设计中是值得借鉴的。
总之,昆明园林在建筑选址上突出了以“地偏”为胜这一特色,这样符合昆明地势的要求,同时注重文人对精神解脱的企盼,在传统上对自我道德修养的完善和对良知的追求;又由于受庙宇气息的影响,昆明大多数园林选址热衷于山野林下等景观秀美、环境幽静之地,因地制宜,巧妙地结合不同类型的自然环境,有条件地选择自然环境优越的名山大川,古迹胜地。在这里能直接欣赏大自然的本来面目;另外在这样幽静的环境中也能使人有一种超脱的意念[1]。
2.2 建筑造型与材料
昆明园林建筑介于宫廷园林建筑和文人园林建筑之间,昆明文化受中原文化影响很大,建筑也不例外,但仍然存在着独特的建筑造型和建筑材料。
北极玄天灵物龟蛇驯玉座,
南国佛地名山鹦凤拱金堂。
这两句诗句是对昆明金殿公园里真武殿的点景。昆明真武殿高6.5m,重檐殿阁,气势非凡,熠熠生辉,明亮耀眼,故名为“金殿”(图2)。建筑结构完全模仿木结构重檐式飞阁,从殿宇的梁柱斗拱,覆瓦户椽,屋瓴鳌脊,宝顶飞檐,匾额诗词,金殿供桌神像,瓶炉器皿,全部都是用铜铸成,是一座布局协调,浑然一体,结构严谨,宛若天成的大型铜制品,是名副其实的“金堂”。整个殿宇用立柱16根,柱子下面的底脚铸成莲花柱础,柱子上装饰着云和龙以及火焰、宝珠等花纹。6扇大门的裙板上都雕刻着龙凤图案,看上去线条流畅,形象生动[2]。
图2 金殿建筑
铜殿立于台座之上,台座分上下双层。所有围栏、阶石、地坪,上层均以点苍山上的大理石镶砌,温润如玉;下层则以墨石、砂石砌成,并有飞禽走兽,人物故事浮雕,雕刻精细,古朴生动。通过这种装饰雕琢出来的“玉座”,掩映于青山绿树间,显得更加瑰丽,为此张九钺在《游铜瓦寺记》中赞誉说“为前古所未有”[2]。建筑的材料——铜与大理石都是云南的特产,所以金殿的铸造与修建,在造型上虽然仍是模仿中原地区建筑风格,但建筑材料的运用将昆明地方特色表达到了极致。
金殿以鸣凤山为背景,名山环绕金殿,形成“鹦凤拱金堂”的园林空间格局,具有动感向心的趋势;建筑前面则以石雕“灵物龟蛇”加以衬托,烘托出浓郁的道观园林氛围。三者在空间上的结合,使得金殿的特色更加的突出。
2.3 建筑与自然之关联
建筑是园林构图的主题,昆明园林中的每个部分几乎都是建筑与周围环境的辐射[3],建筑与自然(山水、花木)的艺术处理,是空间美学艺术的处理,建筑与花木和水体的结合,能够产生虚实相生、透与漏结合的含蓄美。
建筑美和自然美的巧妙结合是园林艺术的一个主要特征[4],建筑掩映在植物中,若隐若现,体现出虚实相生、透露结合的含蓄美。
十亩荷花鱼世界,半城杨柳拂楼台。
这是对翠湖的描写诗句,在这里,建筑不是突兀地单独存在,而是完全融入了自然环境中。仲夏时节,在“十亩荷花”和“半城杨柳”的掩映下,“楼台”若隐若现,似乎生于自然,不露人工痕迹,植物作为前景与建筑相互融合。诗词描述的场景是昆明极具代表性的园林,其对建筑与自然关系的处理手法,体现了昆明造园艺术的高超。与宫廷园林中建筑的宏伟气派和文人园林中建筑的小巧玲珑相比,昆明园林更多是结合两者的优势,充分利用了宽阔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植物群落为背景,建筑则点缀其中(图3)。
图3 植物作为前景与建筑之间的融合
清代的傅之城在《登大观楼》中写到:
阴阴众绿柔,来上大关楼。
树拥山光尽,波摇野气浮。
这首诗指出了大观楼在众多植物的遮掩下显得更有生机,远处,湖光山色,浓郁气息在水中摇曳,增添了水体的灵动,突出虚实的感觉,以避免单调。用这种树影、山形形成虚实的对比,更能表现昆明园林艺术的幽美和含蓄风格(图4)。
图4 建筑在植物的掩映下增添生机
对建筑与自然的结合手法,昆明古典诗词中还有很多,从中可以看出昆明园林具有很丰富的艺术特色。“凭栏贪看西山色,天海茫茫又落晖。”是建筑与山水的巧妙结合,建筑在山色和烟影的笼罩下多了几分生机;“瑞气祥云笼紫竹,亭台楼阁放梅花”该是建筑与植物的结合,透漏结合、虚实相生,犹如一副美丽的画卷;“楼阁依稀似灵隐,烟霞点缀近金山”。“半壁起危楼,岭如屏,海如镜,舟如叶,城郭村落如画”描写了建筑与自然环境巧妙结合形成的优美画卷,采用比喻的手法将建筑实体映射出虚幻的意境。
昆明古典诗词的园林艺术对建筑的描写中,除了写出了建筑的形态美之外,往往追求的是一种自然之趣,而虚实、透漏又是园林艺术的主要特征,那么虚实透漏在园林建筑布置上以及在园林场景的营造上都有体现[5]。建筑艺术在布置上注重空间的安排,亭台之类专供观赏游玩的建筑尽量虚空,在虚空中与自然风景融为一体,亭台之上的游人也是画中风景,使园林另具一番风味[6]。这说明了以虚带实、以实带虚、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是昆明园林艺术的核心之一。通常还常用植物作为框景的形式营造虚实相生的艺术美感(图5),如从对面看大观楼,可以发觉建筑融于自然景物中,产生若隐若现美感;在圆通寺建筑群内看室外,景色之美要收于室内,用管窥的视角欣赏建筑的意境美。可见,昆明园林艺术是极为重视建筑的内外兼顾的。
图5 虚实相生
另外,从建筑风格上来看,昆明园林建筑的地方特色介于宫廷园林建筑和文人园林建筑之间,这种建筑特色既反应了云南历史上与内地文化的紧密联系,也突出了鲜明、浓郁的地方风格。建筑与自然的巧妙结合,突出了昆明园林艺术中对建筑与环境融合的高超的处理手法。
3结语
没有文化的景观是没有灵魂的,“诗情画意”的园林建筑景观是中国文人造园艺术的特点。在这个地理位置优越,文化底蕴深厚的昆明,应当提倡和发扬文学艺术在园林艺术中的运用,为本土景观增添更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这对传承本土景观文化,光大本土园林,并对在古典和现代的园林设计中文化的体现,都起到积极的作用和具有现实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挺.形态与意境——中、西方建筑审美心理差异分析[J].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9(2).
[2]卓维华.新编昆明风物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3]荆其敏.情感建筑[M].北京:百花出版社, 2004.
[4]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5]彭敏,刘卫新.园林景观与诗文互渗挪移初探[J].湖北林业科技,2000(1).
[6] 薛富兴.东方神韵—意境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5)04-0102-03
作者简介:王赵晶(1992—),男,河南郑州人,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园林景观设计及造价方面的工作。
收稿日期:2015-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