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与训练
2016-01-16王昌珍
王昌珍
当我们真正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以“面向全体”作为一个标尺来反观语文教学时,忽视了对全体学生的能力训练,致使绝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未经受应有的语文能力训练,语文能力提高缓慢。
比如,识字教学中“指名认读”和“开火车认读”教学手段,本身是没有问题的,但教学的误区往往在于,教师误把这些用来检测的手段当作训练手段,无形中剥夺了学生训练的机会。而且检测过一遍之后,就以被检测的学生个体的掌握情况,来代表学生全体的掌握情况,旋即步入下一个教学环节。这样的教学,由于训练不到位,教学效果是很令人担忧的。
在朗读教学和研读文本教学中更是如此,绝大多数学生并未亲身经历学习和探究的过程,而沦为看客和听众,看优秀学生的表演展示,听老师讲解答案,这样的教学效果是堪忧的。
那么,如何使教师爱用的“指名回答”这类的检测手段用得更有效呢?正确的做法是“先训练,后检测”,不要以检测手段取代训练手段。我们提倡多用同桌小对子,拓宽训练面,增强训练效果,树立学习信心,提高教学效率。具体做法以低年级识字教学为例:
第一步,初识:自主读文,圈出生字认读。这与通常的做法相似,是学生与文本、生字的初认识、初体验阶段。
第二步,自读:出示生字,自主认读。同样以生字卡片或投影呈现生字,所不同的是,不立即指名认读(因为学生尚未训练),而是让学生将呈现的生字自主认读一遍,不认识的字可以对照课本上的拼音拼读一遍,此处要给学生足够的自主认读时间。这样一遍下来,学生对生字的印象明显加深,不再是初读课文时模糊粗浅的印象了。
第三步,互读:同桌小对子互读互评。具体做法是:同桌两人,一方认读生字,另一方评价认读情况,发现错误,即充当小老师角色帮助纠正并带读。一位学生认读结束后,再交换认读和评价。
这种做法好处有三:一是由学生代替老师检查了全体学生自主认读的效果,弥补了教师指名认读检查面窄的不足,真正做到“面向全体”。二是学生间相互展示和评价,激发了学生的积极认知心理,展示认读的一方会力求读对所有生字,不让同桌抓住“小辫子”,而听读评价的一方会听得特别仔细,力求找出对方认读中的错误。这种积极主动的认知,无疑会大大提高识字效果。三是此环节下来,每位学生都自主认读一遍、听读评价一遍,等于再次跟生字打了两个照面,识字巩固效果更佳。但这一步教学需要教师注意的是,使用同桌小对子互读互评过后,应该有个反馈评价的环节,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比方可以问一下:“你觉得同桌认读过关的话,请给他竖个大拇指。”然后放眼扫视全班,看看有几个同学没被同桌竖大拇指的,请这些同学认读一遍生字,看看困难究竟在哪里,并帮助解决。当这些学生也能正确认读生字后,才真正代表全班学生都会认读了。
第四步,检测。这时,可以指名认读,或是“开火车”认读了。因为,这两种检测手段具有一定的随机性,无论是被指名的学生,还是该生可能遇到的生字,都是不可预知的,所以,这样能够检查学生的掌握程度。同时,由于学生前面经过多次反复训练,信心十足,此时的认读既是展示汇报,也是对学习成果的高度肯定,这种积极自信的学习心理,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无疑是巨大的。
当然,这些环节过后,后续还应该有送字还词、还句认读,读通含有生字的段落以及熟读课文等过程,以增加生字不断复现的次数,继续巩固识字效果。
总而言之,教学中检测手段和训练手段各有作用,什么时机用和怎么用都大有讲究,万不可把检测手段当作训练手段用,误将少数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结果,当作全体学生的学习结果,因一叶而障目,降低了教学的效果。
(作者单位:安徽省宣城市广德县教体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