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语文教学的增效因子
2016-01-16朱延桂
朱延桂
一、 课前精心预设,预约增效因子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高效的课堂需要精彩的细节,只有“未雨绸缪”,才能预约精彩。虽然教师无法预料课堂会生成什么,但可以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挖掘、对学生认知水平的了解及把握、对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利用,精心预设教学细节。
1. 预设预习指导细节,让预习发挥功效。预习是学生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多数教师的预习指导,一般采用一读(自读课文,基本达到正确、流利,整体把握课文),二画(把自读过程中自己不理解,或理解不透彻的字、词、句、段画下来),三查(查阅工具书和有关资料,将画出的问题尝试解答)。笔者认为,这样的常规预习还不够全面,还需要教师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所学课文的文体特征,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进行重点预习。如在教学《滴水穿石的启示》一课时,教师给学生设计了如下预习单:(1) 朗读课文,努力将课文读正确、读通顺,结合课后习题2,联系上下文和运用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2) 比较一下本课生字词的异同,想一想用什么好办法记住它,然后抄写两遍。(3) 默读课文,标出节数;思考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试着概括课文主要内容。(4) 结合课文,联系课后习题3的句子,体会问号的不同用法。(5) 对课题、课文内容、不理解的字词句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6) 对课文中一些重点字词、句段进行圈画批注。很显然,这一预习细节的预设,让学生清楚、明白地知道预习该怎么做,具有挑战性,更具探索性,让学生通过预习,基本解决了字词的问题,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和质疑能力。学生在课堂上带着问题听课,学习效率大增,预习指导细节自然就成为增效因子。
2. 预设导入新课细节,让学习充满期待。课堂导入的预设,对一堂课的成功与否有着重大的影响。巧妙导入的预设,不仅能明确提出本课教学的内容和要求,说明所学知识的重要性,而且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怀着一种期待、迫切的心情渴求新知识的到来。如广东的王晓辉老师教学《第一次抱母亲》一课时,开课导入设计就别出心裁:课前,师生交流时,他先出示甲骨文“孝”字,让学生猜这是什么字?(理解字的意思:上面是老人,下面是孩子。)然后讲了二十四孝中黄香“扇枕温衾”的故事,引出新二十五孝“花布抱母”,出示图片后,让学生畅谈想法。课中,在读好课题后,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特别留意带有“没想到”这三个字的句子。学生一边自由读,一边找句子,并用波浪线画出来,然后圈出关键的词语,用心去品味当时作者的心情和感受,用一个恰当的词语概括一下,写在相应的句子旁边。这样的新课导入设计,做到了课风、文风的基调一致,教师以猜测解读甲骨文的“孝”字,体现有趣;以网络中的“花布报母”一图入课,体现自然;以巧抓“没想到”一招入手,体现了简单;以揭示批注课文之法入文,体现了自如,让学习充满了期待。
3. 预设课堂提问细节,让思维方向明确。课堂提问是组织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师生情感和信息交流的重要渠道。教师在设计教学提问时,要从班级学生的实际以及教材的特点出发,根据教学的需要,精心预设提问的细节,在“趣”“准”“巧”上下工夫,预设出让学生感兴趣的、开拓学生思维的、符合学生思维特点的问题,使提问适当、准确、有明确的指向,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在学习《三打白骨精》这篇课文时,教师可将问题预设为:“白骨精用了哪些奸计来骗唐僧?”这样的问题设计指向正确,思维方向明确,学生很快就能搞清教师的意图,在文本解读和言语实践中,从“美人计”“苦肉计”“离间计”“连环计”四个方面来学习和感悟,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探究兴趣,省时、高效地学习了新知,轻松愉快地完成了“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特点”这个重要的学习任务。
4. 预设探究活动细节,让活动更具实效。学习本来就是一个探究的过程,语文教学应加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高其实效性。教师首先要明确探究的目标,并对活动时间的调控、活动空间的构成、活动环节的控制、活动对象的全员参与等进行宏观协调,这些细节都需要课前进行精心预设。对于探索过程中学生遇到的难点,教师要尽可能有多种考虑,主观上穷尽各种可能,才能在具体的探索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达成教学目标。如在学习《黄河的主人》一课时,教师可这样预设:“作者是怎样通过黄河、羊皮筏子和乘客来侧面衬托艄公的?”围绕这一话题展开学习,可以让学生分小组选择相关自然段来学习,全组参与讨论,一人记录要点,一人负责汇报。教师在交流汇报环节,只要对学生思维阻滞点,以及未关注的“盲区”,用少而精的语言加以简要点拨。这样的精心预设,是让学生发自内心的探究与学习,不仅让他们体会到合作、探究的好处,掌握了方法,并把个人的方法转化为共同的成果,共同体验成功的喜悦,使课堂具有生命活力。
二、 课中灵动落实,实现增效因子
语文教学需要预设,但课堂的教学细节不是教师事先都能预设和料想到的,课堂的精彩往往生成于突如其来的细节。教师在课中灵动落实课前的精心预设,及时敏锐地捕捉学生的奇异反应、闪光思维、独特思想,恰到好处地引发、催生、助长,引其“火爆”,使之成为增效因子。
1. 关注语言细节,让学生兴趣盎然。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如果教师语言准确生动、幽默风趣、富有启发性,把抽象的东西化为形象,把深奥变得浅显,把枯燥变为风趣,不仅能有效的激发学生参与认知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动机,还能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使语文课堂的效率得到提升。有经验的教师在检测自己的教学效果时,总是将“这道题理解的请举手”,改为“这道题理解的请举手,不理解的请举拳头。”这样的语言细节,既照顾了学生的自尊心,又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交流。
2. 关注内容细节,让课堂充满灵性。教者若能关注并有效利用课本上的内容细节,予以启发,就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让课堂充满灵性。如在教学《狐假虎威》一课时,教师为了落实“复述课文”这一教学目标,决定采用师生互动表演这种教学方式。他先让学生熟读课文,准备表演狐假虎威这个场景,然后让5名学生分别扮演“老虎”“狐狸”和“鹿”“兔子”“野猪”,其他同学担任“导演”。在学生设计表演时,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对学生的站位、语言、表情、动作等进行创编,使得表演非常成功。这样的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心理特点精心设计的细节,融师生互动和学生表演于一体,让每个学生都承担角色,都沉浸在角色之中,都得到深刻的体验。
3. 关注行为细节,让良好习惯养成。课堂上,教师还应关注学生动态生成的不良行为细节,并用好这些生成性的教学资源,帮助学生解决发展过程中的需要,使之成为教师有意义的教育行为一部分。如学生回答问题声音比较小时,教师把手放在自己的耳朵旁,做一个旋转的动作,学生就会心领神会地放大声音。又如,教师发现一名学生在写字时歪斜着身子,并不时把笔杆放进嘴里咬一咬,字写得不够工整时,便走近他,轻声对他说:“你的字写得有进步了,只是还不够端正,身体坐正会写得更好一些。”边说边用手将他的后背托了托。这个学生立即挺直了腰板,认真地书写。教师这样关注行为细节,在不影响其他同学写字的同时,矫正学生不良习惯,使课堂教学得以正常进行。
4. 关注失误细节,让失误创生资源。有时候,教师也会出现失误,这种失误恰好是一种难求的教学资源。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善于点拨,纠正偏差,巧妙挖掘“问题”资源,使之变成课堂中生成的有利资源。如有一次,教师不小心将“唤醒”写成“叫醒”,被学生指出后,教师没有按照一般处理办法立即改正过来,而是这样引导学生:“你真细心,很能发现问题。不过,我觉得‘叫醒这个词用在文中也是挺通顺的,未尝不可啊!”学生当然不同意,纷纷说出自己的理由。最后教师总结说:“听同学们这么一说,我也觉得用‘唤醒一词好,这个‘叫字太吵闹了,赶快把它修改过来吧。”教师这样注重教学细节的处理,智慧地把教学失误转化为教学契机,诱发学生讨论探究,学生对这一内容的理解自然会更透彻。
5. 关注反馈细节,让教学面向全体。巩固练习,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是检验学习效果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教师应特别关注反馈评价这个细节,可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大组,在进行课堂练习时,有针对性地关注某一个小组,对这组学生练习情况开火车进行评价,然后通过同桌互评等形式,了解其他小组掌握情况。在此基础上,教师根据学生出错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讲解,方法的指导,让做错的学生分析自己出错的原因,并进行再次修改。这样反馈评价的细节,教师心中装着每一组、每一个学生,清楚了解全班的学情,为《课标》倡导的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提供了可能,真正意义上做到了面向全体。
三、 课后总结反思,成就增效因子
成功的细节给人以借鉴,失败的细节给人以启迪。教师要认真地做好课后总结反思,研究每个细节背后所蕴含的意义,用新《课标》的理念去解读细节发生的原因、处理的经过和结果,才能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不断优化各种策略、方法和观念,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使自己的教学充满生命的律动,成就增效因子。
对课堂教学中成功的教学细节,教师要及时记录并进行反思总结。如哪些教学细节预设得好,在实际教学中顺利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哪些教学细节经过教师智慧的应变,生成为课堂的精彩;哪些师生对话的细节,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哪些教学细节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哪些教学细节教给了学生思考的方法……这样做,既为今后教学提供了借鉴,又有利于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使自己的课堂教学不断增效。
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失败的教学细节,教师要善于从中清理出不合规律、不讲科学、不尊重学生的问题,要有研究问题的欲望,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写出自己改进教学的方法,从而不断强化自己总结反思教学细节的意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如哪些教学细节不够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应在旁边补上新的教学预设;哪些教学细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得不够适时;哪些教学细节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探究学习时,如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真正体验学习的过程等。
(作者单位:淮安市涟水县教学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