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会提高公司盈余波动性吗
2016-01-16薛小荣
【摘 要】 继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中适度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后,2014年财政部又最新出台了专门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该准则一经发布,引起了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广泛关注。文章以2010—2013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结合内部控制是否存在重大缺陷实证检验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对公司盈余波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显著提高了公司盈余的波动性,进一步分析发现,内部控制质量的不同对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与盈余波动关系的影响也存在较大差异,具体为在内部控制不存在重大缺陷的公司中,其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与盈余波动显著正相关;在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的公司中,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与盈余波动并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意味着内部控制质量差的公司存在利用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调节盈余的行为,与现有研究结论一致。
【关键词】 内部控制重大缺陷;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盈余波动性
中图分类号:F257.2;F25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6)01-0002-06
一、引言
公允价值作为一种重要的会计计量属性不仅有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同时对利益相关者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也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继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适度引入公允价值计量之后,财政部于2014年出台了专门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该准则的出台以及公允价值计量的普遍应用所产生的经济后果必将受到理论界的广泛关注。早期关于公允价值计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公允价值计量本身及其所造成的顺周期效应等,如黄世忠(2013)、谭洪涛(2011)等学者分别从资产负债表和市场反应等视角研究了公允价值计量的顺周期效应。现阶段,对公允价值计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价值相关性的研究,如邓永勤等(2015)研究了公允价值计量的不同层级对价值相关性的影响。公允价值在后续计量中绝大部分资产或负债的价值变动(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除外)计入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中,最后通过“本年利润”科目转入到“利润分配”中,影响企业净利润的变化,因此,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确认将会影响上市公司的盈余波动性。内部控制作为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在公司治理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本文以内部控制是否存在重大缺陷为切入点,以2010—2013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考察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对盈余波动的影响。通过研究发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确实提高了公司盈余的波动性,但该现象只在内部控制不存在重大缺陷的公司中存在,说明有效的内部控制能够缓解公允价值计量与盈余波动的相关关系,同时也从侧面证明了目前上市公司中普遍存在着利用公允价值计量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该结果在改变回归方法、替换被解释变量以及改变解释变量计算方法后依然成立,本文的研究是对现有文献的有益补充。
本文余下内容安排如下:第二部分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研究假设;第三部分为研究设计;第四部分是实证分析与稳健性检验;第五部分为结论与启示。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与公司盈余波动性
从《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对公允价值的最新界定来看,其是指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发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所能收到或者转移一项负债所需支付的价格。由此可见,公允价值计量更加注重资产或负债价值的动态变化,与历史成本相比,其更加注重反映资产或负债现在和未来的经济信息,未来经济信息的动态变化必将导致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或负债价值产生较大变化。早期的研究中,国外学者已经证明了银行在对其持有的有价证券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所造成的盈余波动明显高于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时公司的盈余波动。我国学者罗胜强(2006)认为公允价值计量显著提高了企业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将微观企业的会计信息与宏观环境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受市场波动和宏观经济的影响,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公司的盈余波动明显变大。谭洪涛等(2011)通过事件研究法也验证了公允价值计量加速了证券市场的反应。薛小荣等(2014)通过数理推导的方式验证了企业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对公司收益波动的影响明显高于计入所有者权益对盈余波动的影响。管考磊(2014)实证检验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使用显著提高了公司财务报告的波动性。此外,在对公允价值计量选择权的运用进行研究后表明,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或负债金额的多少(在总资产中所占比例)也会影响公司盈余的波动。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设1。
H1: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提高了公司的盈余波动性。
(二)内部控制重大缺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与盈余波动性
自安然、世通等公司发生一系列财务丑闻后,为约束内部人的机会主义行为、降低代理成本、提高财务报告信息质量,企业内部控制受到了极大的重视,SOX法案第404条款更是对内部控制的设计、维护、评价以及披露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规定。此后,各国纷纷效仿制定了相关的内部控制规定,目前我国也已出台了较为完善的内部控制规定,包括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评价指引以及应用指引等,其目标在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财产安全以及促进战略的实现等。内部控制在提高公司治理水平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使用过程中主要依赖于专业人员的主观判断,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或负债的价值大小则取决于专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动机。在专业水平相近的条件下,资产或负债的价值则主要受专业人员动机的影响,因此,可能存在管理层为达到某一特定目的而利用公允价值计量进行盈余操纵的行为,已有相关研究证实该行为在我国上市公司中普遍存在。有效的内部控制能约束管理层的这种机会主义行为,而存在重大缺陷的内部控制则无法在确认、计量以及报告等各环节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因此,管理人员则可能利用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操纵盈余以平滑公司经营业绩。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设2。
H2:与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的公司相比,不存在重大缺陷的公司中其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所导致的公司盈余波动性更大。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
本文以2010—2013年在沪深两地上市的A股公司为研究样本,并进行了如下处理:(1)剔除金融行业上市公司,因为金融业公司的资产负债结构与其他行业公司存在显著差异;(2)剔除ST、PT或退市公司;(3)剔除资产负债率大于1的公司;(4)剔除所需财务数据缺失的公司;(5)为消除异常值的影响,对连续变量中1%和99%分位数之外的观测值进行了Winsorize处理。经过上述处理后,最后得到共3 461个样本。本文所使用的样本数据均来自CSMAR数据库,数据的整理与回归分析主要采用Stata13.1来完成。
(二)研究设计
1.被解释变量
从现有关于公司盈余波动或盈余持续性的研究文献来看,衡量盈余波动性(或盈余持续性)的指标主要包括公司经营收益的波动、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的波动以及总应计盈余的波动(Dichev and Tang,2009;Dechow and Dichev,2002)。本文采用每股收益三年内的标准差作为被解释变量来度量公司盈余波动,同时采用每股应计三年期的标准差作为替代变量代入回归模型进行稳健性检验,主要原因在于,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或负债只有在处置时才会引起公司现金流的变动,持有期间其价值变动并不会影响公司现金流,因此,本文并未采用经营活动现金流的标准差作为度量公司盈余波动的指标。
2.解释变量
根据准则的规定,部分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在资产负债表中的其他综合收益项目所列示,如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绝大部分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变动是通过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项目,年末转入本年利润直接影响公司净收益。本文以直接影响公司净收益的公允价值变动即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作为解释变量,研究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对公司盈余波动的影响。
3.控制变量
除控制基本的变量如企业规模(SIZE)、财务杠杆(LEV)、盈利能力(ROA)外,本文还借鉴了肖华、张国清(2013)等学者的做法,在模型中加入了无形资产所占比重(INTAN)以及公司年度是否盈利(LOSS)等指标。此外,本文还结合中国特有的制度背景,加入产权性质(SOE),并控制年度变量。具体变量定义及描述见表1。
4.回归模型
本模型用于实证检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对公司盈余波动的影响,在实证结果中,若回归系数α1为正且显著,则说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显著提高了公司的盈余波动,从而验证了假设1。在进一步分析中,将内部控制是否存在重大缺陷分为两组,不存在重大缺陷的为内部控制质量高的组,存在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为质量低的组,分组进行回归,对比不同分组下的回归系数α1,若在符号、系数大小或显著性方面存在差异,则表明不同内部控制质量对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与公司盈余波动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从而达到验证假设2的目的。
四、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根据表2所列示的描述性统计结果来看,公司盈余波动(SD_EPS)的均值和中位数分别为0.204和0.12,表明大部分企业的盈余波动相对较小,少数企业的盈余波动较大;公允价值变动损益(FAIR)的中位数为0,表明多数企业没有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均值为0.162,表明公允价值变动的收益更多;内部控制质量(IC)的均值和中位数分别为0.711和1,表明多数企业的内部控制不存在重大缺陷;公司规模(SIZE)的均值与中位数分别为22.48和22.32,表明公司规模的分布相对均匀;公司资本结构(LEV)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0.917和0.077,说明不同企业的资本构成存在较大差异;从是否盈利(LOSS)和总资产报酬率(ROA)的均值和中位数来看,均为正数,表明样本中大部分企业是盈利的;产权性质(SOE)中位数为1,说明本文所选样本中大部分企业为国有;无形资产所占比重(INTAN)的均值和中位数均接近于最小值,与最大值相距较远,说明无形资产所占比重在不同企业中差异较大。
(二)相关性分析
表3提供了各变量间的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从表中可以得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FAIR)与公司盈余波动(SD_EPS)的相关系数为0.094,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能够显著影响公司的盈余波动。内部控制质量IC与公司盈余波动的相关系数为-0.038,且在5%的水平上显著,说明高质量的内部控制有助于企业的平稳运行,降低盈余波动,从而提高盈余的持续性。控制变量中资产规模(SIZE)、资产负债率(LEV)以及总资产报酬率(ROA)与盈余波动(SD_EPS)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121、0.088和0.152,并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规模、资本结构与盈利能力均会正向影响公司的盈余波动。产权性质(SOE)和无形资产所占比重(INTAN)与盈余波动(SD_EPS)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01和-0.017,但不显著。
(三)多元回归结果
表4分别列示了全样本、不同内部控制质量子样本下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对盈余波动影响的多元回归结果。从全样本回归结果中可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FAIR)与公司盈余波动(SD_EPS)的回归系数为0.011,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越大,公司盈余波动也就越大,与假设1相符。此外,公司规模(SIZE)、资产负债率(LEV)以及总资产报酬率(ROA)均在1%的水平上与盈余波动显著正相关;产权性质(SOE)与盈余波动负相关,但不显著;无形资产所占比重与公司盈余波动在10%的水平上呈负相关关系;是否盈利(LOSS)与盈余波动在1%的水平上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表明亏损会导致公司盈余波动。在分组回归中,从内部控制质量高的子样本回归结果来看,公允价值变动损益(FAIR)与公司盈余波动(SD_EPS)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在控制变量中,除无形资产所占比重(INTAN)外,其余变量均与全样本回归结果一致,从而假设1得到验证;在内部控制质量低的子样本中,公允价值变动损益(FAIR)与公司盈余波动(SD_EPS)的回归系数为0.005,但不显著,说明当公司内部控制质量差时,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并不能显著影响公司盈余波动,公司可能存在利用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刘行健等,2014),说明内部控制质量的不同会对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与盈余波动的关系产生影响,与假设2相符,同时该结果也表明在内部控制质量差的公司主要是通过向下调节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来影响盈余波动的。
(四)稳健性测试
为检验上述研究结果的稳健性分别从改变统计方法、替换被解释变量和改变解释变量计算方法三个角度来验证回归结果的可靠性。
1.聚类分析
本文借鉴Petersen(2009)所提出的方法,为缓解截面和时间序列相关,本文从企业和年度两个维度对参数估计的标准误进行群调整(cluster2)。从表5的回归结果来看,在全样本回归中,公允价值变动损益(FAIR)与公司盈余波动(SD_EPS)的回归系数为0.012,t值为1.99,在5%的水平上显著,表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显著提高了公司盈余波动;此外,所有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均与主回归结果相似。在分组回归中,内部控制质量高的子样本回归结果显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FAIR)与公司盈余波动(SD_EPS)的回归系数为0.016,在10%的水平上显著;内部控制质量低的子样本中,两者的回归系数为0.005,但不显著,均与主回归结果相似,可见采用聚类分析方法所得出的结果与此前研究结论一致。
2.替换被解释变量
企业对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或负债进行后续计量时,除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外,其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项目中,最终影响企业净收益,即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不影响公司的经营活动现金流。每股收益中涵盖了企业经营活动现金流的部分,因此,采用每股收益3年内的标准差作为度量公司盈余波动是否合理需进一步验证。基于此,将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部分从净收益中剔除,采用每股总应计3年内的标准差(SD_TA)作为被解释变量的替代变量代入模型回归,得出的回归结果如表6所示。在全样本和内控质量高的子样本回归中,公允价值变动损益(FAIR)均与公司盈余波动(SD_DA)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内部控制质量低的子样本中,两者呈负相关关系,但不显著。因此,改变被解释变量后的回归结果与此前研究结论相符。
3.改变解释变量计算方法
为进一步考察研究结果的稳健性,对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取自然对数(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为负,则绝对值后取自然对数,再乘以-1)后,对模型进行重新回归,回归结果见表7。可以看出无论是全样本的回归结果还是不同内部控制质量下的子样本回归结果,且无论是解释变量还是控制变量均与此前得出的研究结论一致,从而验证了本文的研究结果是稳健的。
五、结论与启示
本文以2010—2013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结合企业内部控制是否存在重大缺陷,实证检验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对公司盈余波动的影响。研究表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确实会显著提高公司的盈余波动性,但这一显著影响只会在内部控制不存在重大缺陷的公司中存在;在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的公司中,由于其内部治理水平较低,管理层利用应计项目进行盈余调节的可能性就越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目前上市公司普遍存在利用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这一结论。主要启示有:一是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必要性,有效的内部控制能够提高公司治理水平,改善会计信息质量,最终实现企业价值的提升;二是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使用会提高公司的盈余波动,需不断完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促进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合理使用,同时加强监管,提高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本文的研究结论不仅拓展了对公允价值计量经济后果的研究,同时对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构建、准则制定和监管机构均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A].2014.
[2] 薛小荣,唐凯桃,赵琳. 公允价值下公司交叉持股的会计计量[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4(3):28-32.
[3] 管考磊.公允价值计量与财务报告波动性的实证研究[J].会计之友,2014(23):13-16.
[4] 谭洪涛,蔡利,蔡春.公允价值与股市过度反应——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J].经济研究,2011(7):130-143.
[5] 罗胜强.公允价值计量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分析[J].会计研究,2006(12):8-13,95.
[6] 肖华,张国清.内部控制质量、盈余持续性与公司价值[J].会计研究,2013(5):73-80,96.
[7] 刘行健,刘昭.内部控制对公允价值与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J].审计研究,2014(2):59-66.
[8] BARTH E M,LANDSMAN R M, Wahlen M J. Fair Value Accounting: Effects on Banks’ Earnings Volatility,Regulatory Capital,and Value of Contractual Cash Flows[J].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1995,19(3/4): 577-605.
[9] ALEXANDER D,BONACI C G,MUSTATA R V. Fair value measurement in financial reporting [J]. Procedia Economics and Finance,2012 (3):84-90.
[10] DECHOW P,DICHEV I.The quality of accruals and earnings: the role of accrual estimation errors[J]. The Accounting Review,2002,77(1):35-59.
[11] DICHEV I D, TANG V W.Earnings Volatility and Earnings Predictability[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9,47(1/2): 16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