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少年性心理教育

2016-01-15刘明扬

关键词:性心理人格欧洲

刘明扬

摘 要:本文从性心理教育的国际与我国现状比较,性心理教育与个人、社会关系,发展性心理教育方式三个模块阐述了性心理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我国存在的某些不足与个人建议。大部分运用了对比的方式,主要针对了我国的青少年性心理教育问题。

关键词:性心理教育

在个体一生的发展过程中,心理、人格也在不断发展与变化。伟大的心理学家,精神分析理论的创立者与先驱者弗洛伊德先生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构成的。本我代表着人的欲望与原始的攻击性,超我则代表社会观与道德观,自我是前两者之间不可或缺的桥梁。而人格发展的能量——力比多是存在于本我之中的。简答来说,人格发展是离不开的原始欲望的,而对于弗洛伊德来说最大最主要的原始欲望便是“性欲望”。只不过对于他来说,“性欲望”不仅仅是指来源于两性之间的欲望而是来源于全身,因此他将人格发展的过程分成了5个阶段。青少年所处的潜伏期与生殖期便是现代教育的重点。

之所以在开篇之处说道弗洛伊德的理论,是为了证明人格发展往往就是在制约“三我”之间的关系,心理教育也不过就是起到引导青少年的作用。虽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一直存在争议,我个人也保持着怀疑态度,但是这起码证明了性心理教育在人格发展中的重要性。

我所说的性心理教育,在我看来与传统意义上的性教育有些许不同。我认为性教育与性心理教育既是递进关系,也是从属关系。性教育更加强调了生理知识,相对浅薄。而性心理教育则增加了心理辅导的成分。没有性教育性心理系教育也会难以进行,所以二者是必须要共同进行的。

一、国际性心理教育情况与我国的性心理教育现状

在写本文的同时,我查阅了一些相对权威的统计资料。就世界未成年人生育情况的统

计情况来看,欧洲各国的数值相对较低,并且远低于其他地区。其中以挪威、瑞典为首的欧洲国家为世界最低,相反的我们的国家相对较高并有上涨趋势,经济发达的美国也与我国相差无几。那么这些差异代表着什么?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些差异呢?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的是,未成年人生育是一个异常现象。尽管未成年的界限是由人为所定下的,但是这个界定是根据生理、心理的发展规律所规定的,未成年人生育对未成年人的身心发展都是毫无益处的,这与经济发展状况无关。从这些数据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出,相对于其他地区,欧洲未成年的生育数目更少,排除意外与非自愿状况,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欧洲对青少年的性心理教育是合理且成功的。我之所以说是性心理教育的成功而不仅仅是性教育的成功。因为,我国与美国的人口素质也不是十分之低的,对于生理知识可以说多多少少也是有所积累的,那么造成差异的原因就在于性心理教育的完善程度了。

我们先不谈欧洲的性教育方式,从美国开始说起。可以说美国的教育也是十分完善的,生理知识的摄入相对较早,较温和利于青少年的接受。但是在中学至大学后相对于性教育的程度便开始下降,这就是典型的只提到了欲望的疏解,而没有提到责任。再加之美国社会文化向往自由的关系,导致未成年人在没有任何心理准别的情况下较早的接触性,这是美国未成年人生育数据较高的主要原因。

再来说说我国的性教育现状。1988年8月24日,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和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联合发布《关于在中学开展青春期教育的通知》。该《通知》的发布,标志着性教育被正式纳入我国中学教育的内容。从此,我国青少年性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由此不难看出,我国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就有意识的对青少年进行了性教育。如今三十年过去了,我国性教育课程在完善,在普及,可是相反的我国青少年生育数值却在上涨。这不由得引发了疑问,我们的社会风气相对于美国来说是保守的,我们的性教育起步也并没有比美国晚多少,体系也已经相对完善了,造成这样的结果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对于我国的性教育,我是有我自己的见解的。在我看来,我国的性教育存在着太多的不

足。首先,我国的性教育过于刻板化、不灵活。它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一样。文案下达下来,下面响应,印刷教材,设立为数不多的课程,无端端的增加青少年的学业负担,这无疑增加了青少年对性教育的反感与抵触心理。甚至有的学校不予响应,只发放教材,不设置课程,而且即便设置了课程也未必是专业老师来教授,课程内容也很难不变的枯燥、难以接受。就这样的性教育是无法真正普及的,更不必说普及性心理教育。再加上我国社会的含蓄,无论家长还是老师,对待学生提出的相关问题,可以说就是“谈性色变”,甚至将其贴上色情、污秽等的标签,这无疑也在增加青少年的心理负担。不得不说,在类似的事情上欧洲国家做得更好。

相比我国与美国,欧洲国家的性启蒙更早,如今已有面向六岁左右儿童的性教育绘本在普及,这是我国没有做好的。对于欧洲的青少年来说,在家庭学到的性知识,可能要比学校更多。据调查,有许多的欧洲父母愿意坐下来把关于两性之间的知识教授给自己的孩子,并乐于做孩子的导师,更有半数以上的家长认为这是一种责任。由家长作为孩子的性启蒙老师,以一种轻松的氛围化解尴尬。而更可贵的是,以家长为榜样教给孩子更多的是爱情观与对于家庭的责任感。那么欧洲的老师们呢?同样的,在教导给学生更加专业的生理知识的同时。还要教给学生的是正确的爱情观以及关于怀孕与避孕的知识。

对于中国的老师与家长来说,欧洲式的性心理教育方法是难以接受的。但是,又不得不说,欧洲式的教育方式是更先进的。对于两性知识,大人们没有选择回避,而是将传授视为一种义务、一种任务。更有一些北欧国家对此立法,来保障未成年人对性知识的知情权,这更将性心理教育上升到一个社会的层面。

当然,欧洲性教育的发达,其原因绝对不是欧洲生理健康知识的先进,而是源于对性教育的认真的态度,以及“传道更教心”的模式。在我国家长、老师对性教育的重要性视而不见的同时,欧洲的监护人们已经在与儿童进行“爱的教育”。当我们还在羞于论性,还在指责孩子的早恋苗头,还在对孩子身体发育视而不见,还在以恐吓的方式抑制儿童的性冲动的时候。欧洲的孩子已经学会了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身体,如何缓解内心的冲动,如何在交往中保护自己。我国未成年人仿佛还在迷途中独自摸索,被网络一些错误的教导引上歧途。于是我们看到了“男童因在同学面前支起‘小帐篷被耻笑而自断阴茎”、“12岁妈妈二度怀胎”、“8岁男童观看黄色影片后路劫女大学生”这样的新闻,我们一笑而过,从未想过儿童这样的行为映射着心理教育的缺失。

二、性心理教育与社会、个人的关系

我们为什么要重视青少年性教育?我们为什么要重视青少年性心理教育?原因显而易见,这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自从原始社会开始繁殖就是温饱之后的第一大任务,根据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金字塔”的理论来说,连最基本的生理需求都处理不好是无法奢望爱与认同的,又如前文所说的佛洛依德的学说,性心理问题是人格发展上的一大重要障碍。

可以说性心理教育就是关乎个人发展的重要一环。我们常说的青春期叛逆心理,很明显的,这是一种心理现象,这证明了青少年在身体发育的过程中,心理也在产生变化。我们开始注意到异性的一些生理特征,并对此感到好奇,我们开始不知为何的被异性吸引,甚至陷入迷恋。这时青少年的内心是迷惘的,如无良好的指导,很容易陷入困境。有的人自我发泄,被指责之后陷入了自责、羞愧的境地,使其产生功能上的障碍,自卑甚至抑郁的心理。有的人选择放纵欲望,迷惑于视觉刺激,爱情观逐渐扭曲,甚至造成犯罪行为、病态心理。还有的人把一切窝在心里,不与人交谈、孤僻,最终乏于社交或者产生恐惧的心理。

由此看来,青少年是站在一条有无限选择的分岔路上,稍有不慎可能要走上歧途,影响终生。而这时,他们唯一的向导就是一个完善的性心理教育机制。在正确的教导下,他们可以形成对于自己更加深层次的认识,同时也可以更加了解异性,以避免交往上的尴尬,并更好的保护自己。而在心理上,良好的心理教育可以通过交流等方式,解答青少年心理上的疑惑,更好的排解情绪,学会交往、树立自信,这对人格发展与爱情观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

从社会来看,一个国家性犯罪的多寡,往往也要取决于性教育程度。一个性犯罪的罪犯,往往代表着一个扭曲的性心理和失败的性教育。强奸犯罪率最高的印度国,封建思想下女性对身体的遮挡却还是无法改变这一事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她们的遮挡行为也在反映着社会层面的性心理的不成熟。

再以我国为例。随着未成年人怀孕显现的激增,大多数人得出的结论是社会风气的败坏,认为这与青少年早恋的行为,甚至与未成年人的装束有莫大联系,我认为是这不然。先说早恋行为,随着青少年心理的发展,异性之间相互的吸引是十分正常的,至于哪些行为该做,哪些行为不该,又该如何做,这便是教育的范畴。再说装束的问题,不得不说未成年人装束不得体的情况也是必然的,因为在心理发展的过程中,未成年人还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审美观。所以,说到底还是教育的问题。我们忽略了性心理教育对社会的影响。大多数人在强调古代社会的社会风气是如何的良好,却忽视了社会在进步,思想也该作出相应的改变。古代社会对人本性欲望的过度的压抑,使得封闭的交往方式营造了一个看似良好的社会风气。但是,古代也存在三妻四妾、合法卖淫的行为,可见欲望并不是被疏解了而是换了一种方式在释放。而如今,女子已经从家庭琐碎中解放出来,不再有三从四德,那么我们对于社会风气的看法也应该有所改变。我们取缔了古代的陋习,却没有完美的弥补它,这才是问题的关键。而弥补的方式就是使本该有的欲望得到合理地疏解,这正是性心理教育的主要任务。

三、发展性心理教育的方式

经过以上的论述,可见性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对发展性心理教育的方式的问题有我自己的建议。

首先,需要从小学开始开设性心理健康课程,并需要专业的心理学老师进行教导。教导方式需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所处的不同心理发展阶段进行变通,也要根据不同儿童的不同性格进行特殊教育。教导需要轻松、愉快的氛围。其次,在生理知识上添加更多内容,消除儿童的疑惑与自卑心理。对孕育与家庭观念进行详细的教导,提升儿童的责任感。对青年普及生理卫生知识与性冲动的释放、排解方法,压抑往往比合理的释放更具破坏性。大力鼓励家庭性教育,让家长成为孩子人生路上的重要引导者。最后,要大力普及避孕设施的使用方式,如果改变不了孩子的选择,起码教会青少年如何保护自己。

老师与家长是青少年的引导者,唯有老师与家长改变观念,性心理教育才能得到重视,才能进一步发展,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才可以得到保障。

猜你喜欢

性心理人格欧洲
健康中国背景下老年人性生理、性行为和性心理研究的现状
以鸟喻人
心理护理对肿瘤介入治疗患者生存质量及负性心理状态的影响
《人格的发展——巴金传》(评传)
你是回避付出型人格吗?
如何正确引导大学生性心理
第29届欧洲象棋锦标赛对局选评
初中生性敏感问题及对策研究
漫画之页
欧洲面临42年来罕见动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