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文化特色品牌建设研究
2016-01-15童晓云童晓飞
童晓云++童晓飞
[摘 要]中都草原度假村位于坝上草原的核心区域,因其位于元代中都遗址而得名。但在其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忽略了旅游者需求的多样性和个性化特征。针对张家口元中都草原旅游区在建设草原文化特色品牌过程出现的问题,笔者通过此文做了如下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草原文化;特色品牌;文化产业
10. 13939/j. cnki. zgsc. 2016. 04. 103
1 建设草原文化特色品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 1 品牌内涵挖掘不够
自1993年建成以来,中都草原度假村已有二十年的建设历程,但对草原文化特色品牌内涵挖掘不够。近年来引进的娱乐项目也同都市游乐园项目类似,致使人文景观同自然景观不能融合在一起。同时精品观念淡薄,未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理念,总认为草原风情产品特色在国内唯我独优,而忽略了旅游者需求的多样性和个性化特征。在旅游品牌建设过程中只围绕旅游资源去开发产品,很少考虑旅游客源市场的需求趋势,品牌推介速度缓慢,特色产品开发因循守旧。县域文化产业观念刚兴起,与旅游区发展的关联性基本未确立。
旅游区基础配套设施和服务设施跟不上旅游业发展的步伐。通往旅游区只有一条县级公路,离省道还有十分钟车程,遇到举办大型旅游节庆活动时,需增派人力缓解交通压力。
1. 2 品牌建设力度不够强化
中都草原旅游区占地4400亩,独立经营,与周边乡镇行政区划分割管理。这些乡镇行政区包括二泉井、郝家营、馒头营三个乡,以及元中都遗址、中都博物馆,中都草原旅游区与这些乡镇设施有着紧密联系,但是作为各自独立区域,与建设现代化大旅游区的产业化园区的定位、理念、人员素质都极不相称,这就限制了景区的长远发展。现状只能以“散、小、弱、差”来形容。中都旅游除门票收入外,食、住、行、购、娱等其他要素一直难以跟进,产业链内各行业和企业间尚未实现资源互补、环境共享,难以实现协同效应,使旅游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较高,旅游业的整体经济效益并不理想。
1. 3 旅游区内缺乏专业人才
旅游区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方面的,专业内容管理人才、项目创意人才和复合经营管理人才都必不可少。但度假村现代旅游服务业的技术含量不高,产业竞争力弱,关联度较低。旅游区内缺乏与旅游开发和发展相关的专业人才,既懂旅游又懂经济发展动向的复合型人才更加缺乏。且现在我国高校、政府以及社会培养机构注重的是人才总量上的增加,却忽视了质量以及各种人才比例方面的提升。
1. 4 草原文化推介力单一,营销服务技术含量不高
中都草原度假村实体营销和文化营销策略整体较传统。草原文化推介力单一,宣传营销力度不够。中都草原旅游最大的缺憾就是依托特有的旅游文化风情设计出与游客能够互动参与的旅游产品既单一又陈旧,也缺乏持续性宣传的动力和支持。作为张北县的对外窗口产业,中都草原旅游区一直是县财政的重点扶持对象,度假区担负对上级调研部门和相关领导的接待任务;对外承办大型产业活动的收入,因处于旅游区的发展阶段,各方花销基本持平,对县域文化产业的贡献较少。
2 强化草原文化特色品牌建设,促进县域文化产业品质提升的具体措施
2. 1 坚持政府主导与旅游区发展实际相结合
中都草原旅游区处于中原农耕文化和草原游牧文化的过渡区,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可利用。政府部门要坚持政府主导与旅游区发展实际相结合的态度,要在不断变化发展的时局和国家对发展地方文化产业、旅游事业的总体方针指导下,树立深入发掘弘扬草原“根”文化深刻内涵的总体思路,在深入一线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多年发展经验以及与相邻省市,通过各种行政手段和载体制定切实可行的策略、规划和方案。政府要把旅游业当作一项重要的经济产业,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计划,在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扶持旅游业发展;协调好服务配套建设,促使旅游业在近期有较快的发展。
2. 2 完善旅游区公共服务设施
旅游公共产品的提供,需要在政府主导下,有重点有步骤地进行,特别是基础设施方面。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化旅游信息平台,方便旅游者查询。并考虑休闲旅游重游率高的特点,建立旅游者服务档案,提供更为针对性、个性化的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旅游者的合理需求。
塑造优势旅游品牌,推出兼容地域文化特色和坝上草原文化品位的精品项目和文化产品。在原有草原风情录的基础上,既保留草原的传统项目,又要引进开发时尚的旅游项目。要善于把握本土资源和商业先机,搞开发联谊。政府和旅游区应紧握先机禀赋,强化硬件的同时,引进人才技术建立自己的人事和商业品牌,扩大品牌的吸引力。
2. 3 丰富草原文化理念,完善旅游产业链
优化旅游产业结构。一方面,市、县两级政府应根据旅游产业经济运行的内在要求,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以调整产业结构;另一方面,企业应根据市场竞争环境以及旅游者的需求来调整自身的发展,加强产权和体制改革。通过管理体制改革、企业组织结构优化、现代公司制度的建立等方式,实现市场对交通运输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积极推出旅游新产品,培育旅游新业态,形成旅游消费新热点,推动工农业旅游示范点、乡村旅游示范点。通过建立完善旅游产业链,实现资源互补、环境共享、共享外部经济性,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提高旅游综合效益。
2. 4 以文化经济项目为载体,注重旅游营销策略
加强中都文化生态保护,建设中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遴选文化生态保护示范点,抢救濒危民俗技艺,重视传承人培养,设立专门机构推进理论研究,加强文化交流合作,以文化发展促进旅游项目的创新发展。第一,进行文化旅游宣传。在影响较大的全国性电视台、报纸上做广告、办活动,获得较高的社会知名度;邀请世界各地的作家、艺术家到中都的文化旅游景点进行体验采风,通过他们的文学、摄影、美术、影视作品,可以扩大中都文化旅游资源的影响力。第二,可利用网络工具造势。在互联网上开设一个中都旅游网络论坛或网络博客,通过网络与网民进行沟通互动,探讨交流中都旅游发展的好点子,借以宣传中都旅游。
2. 5 设立适合草原文化旅游发展的专业人才体系
实施人才开发战略,设立适合本地草原文化旅游体系发展的专业人才体系。一是要加强各类专业人才培养,本地区的各类高等院校增加对旅游、文化、历史等专业的教学内容,加强旅游学科的建设,建设区域旅游教育中心。同时,积极与地方旅游单位合作,结合实际情况来开展学生的实践活动。二是对现有工作人员的岗位培训,完善旅游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体系,建立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和发展环境。三是制订积极的人才吸引计划,营造和谐的用人氛围,加强和国内外旅游人才的交流活动,发挥旅游人才市场功能作用,吸引海内外旅游文化产业人才到欠发达地区发展。企业要积极主动地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合作交流活动,鼓励企业与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联合,形成优势互补,促进资源整合。四是在高等院校积极开设与文化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新专业,完善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休假疗养和年度体检制度,提高对扎根当地尤其是贫困村镇的优秀人才的政治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