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媒体发展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再认识

2016-01-15张红张飚

关键词:网络媒体思想政治教育

张红 张飚

摘 要: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网络媒体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呈现出新特征。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这一新变化,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的必要前提。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创新观念、更新内容和改进方法,提升教育主体的网络媒介素养和运用网络媒体的能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以适应网络媒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

关键词:网络媒体;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12-0241-03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主客体及其关系始终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中基础而关键的研究问题。近20年来,以互联网为依托的现代传媒正在给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及其关系带来全方位的深刻影响,如何更好地利用互联网这一重要新兴载体,直面新出现的问题,推动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再认识,进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效果,无疑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面临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认知的变化历程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作为教育主体的老师和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之间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这无疑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最基本问题。对于这一基本问题,理论界一直有不同的看法,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单一主体理论

这种观点认为,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基于不同的身份地位,主体只有一个,其表现形式有两种,即“教师主体”理论和“学生主体”理论。“教师主體”理论认为,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教师是按照一定的任务要求专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承担者、发动者和实施者。而学生作为受教育的对象,自然是接受教师影响的客体,包括群体客体与个体客体[1]。以“教师主体说”为理论基础的教育原则主要是强调“灌输”的重要性,实践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其结果,虽然容易统一学生思想,但也容易扼杀学生的主动性,妨碍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学生主体”理论认为,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学生是认识知识和接受知识的主体,而教师则成为学生认识和接受的对象,是客体”[2]。以“学生主体”论为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原则强调主要是把学生当做主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其结果又容易导致教师主导性的丧失,并进而丧失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性。总的来看,单一主体论,无论是“教师主体伦”还是“学生主体论”,都过分强调了主客二分的关系,强调了受教育者与教育者之间的对立关系,而忽略了相互之间的互动关系,使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受到影响,成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的理论根源。

(二)双主体理论和双向互动理论

随着西方人本主义哲学的传入,学者们开始重新审视受教育者的地位,提出应该发挥和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提出了“双主体”理论和“双向互动”理论。这种观点的进步意义在于突破了“单一主体”理论中对受教育者主体地位的忽视,认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但随着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发展,这种理论的弊端逐渐凸显,“双主体”理论容易模糊教育者的责任,使受教育者形成不合理的自我中心意识。“双向互动说”容易造成教与学的分离,导致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形式主义。

(三)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理论

互联网、移动技术与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构建了平等、自由、开放的网络舆论生态,特别是高校学生的大部分信息都从网上获取。传统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拥有的课堂控制权与话语主动权丧失,网络技术逐步突破相对封闭的校园环境,传统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弊端更加凸显。为摆脱传统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弊端,适应网络载体的要求,学者们开始借鉴哲学“主体间性”理论重新审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双主体”理论逐渐转变为新型的“主体间性”理论。“主体间性”理论借鉴西方交往行为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通过交往互动,把“双主体”关系转化为“主体—客体—主体”关系,即一种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的关系。学术界目前比较认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客体是教育内容、教育环境、教育媒介等。主体间性包含两种统一关系:“一种关系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二者构成了‘主体—主体的关系;另一种关系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二者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复数的主体,他们把教育资料作为共同客体,与教育资料构成‘主体—客体关系。”[3]这种主体间性理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存在多个主体,各主体之间相互联系,具有平等性、统一性,“主体—主体”关系与“主体—客体”关系能够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实现融合。不难看出,这种主体间性理论不是对双主体理论的全盘否定,而是对它的扬弃与超越,这种理论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发展指出了新的方向。

二、网络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及其关系的新影响

网络媒体的发展,特别是大数据技术的出现和应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之间的信息交流和社会交往方式,从本质上讲,网络媒体意味着信息获取和扩散的新机制,自然深刻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教师和学生双方,从而使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呈现新的特征。

(一)主体获取信息呈现数据化

与传统社会的短程联系相比,长程联系成为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大数据的出现意味着人类对外部世界在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的根本变化,“在本体论上,世界是由数据构成的;在认识论上,大数据是人们获得新认知,创造新价值的源泉;在方法论上,整个世界被分割为大数据、小数据和无数据;在价值观上,大数据极大改善着人类的生活、学习和工作”[4]。如今我们已进入了网络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通过互联网平台和移动终端获取信息。教育者可以通过网络获取受教育者的个人移动电话信息、信用卡消费记录、网络流量、网页浏览记录、微博、微信、QQ等,并将这些信息数据化,运用云计算技术进行计算、分析和整合,这些数据信息在网络的实时监控下,还会不断累积增加,呈现瞬息万变的状态,形成海量信息以及动态数据流,教育者可以拥有受教育者的海量即时数据,全面及时了解受教育者的行为、思想、习惯等,可以预测受教育者可能产生的问题,对受教育者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进而提高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大数据处于不断运动变化状态,它的采集、分析和运用比小数据时代更为复杂。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如何从这些复杂的时刻处于动态变化中的数据里找到思想政治教育所需的有用信息,无异于大海捞针,因此如何获取、分析和处理这些信息显得至关重要,教育者必须具备相应的技术和能力,这是大数据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二)主体交流即时性增强

传统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是受教育者在固定的时间、地点学习,按照教育者的教学计划推进课程,受教育者无法自主选择学习时间、地点。随着移动技术、无线上网技术的推广,一方面满足了受教育者随时随地上网学习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实现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即时沟通,即时互动。通过网络媒体,思想政治教育者能及时、便捷地了解受教育者的思想动态,并利用网络技术进行实时分析处理,分析其思想动态变化的社会根源,掌握其发展的基本趨势,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这种即时性思想数据的提取、分析及其应用,缩短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教育对象的时空距离,使思想变化、思想研究与思想教育几乎可以同步发生,从而大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性与反应性。”[5]

(三)主体间交互性增强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普遍实行大班教学,很难在大范围内实现师生、生生、师师之间的相互交流,交流只能在小范围内进行,有时间与地点的限制。网络互动平台突破了这种传统观念。网络互动交流平台正在创造一种新的教育教学观念,可以实现师生、生生、师师以及校内外的交互性,不受规模与时空的限制。

(四)教育者主体地位弱化,受教育者主体地位上升

传统学校思想政治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存在巨大的信息落差,教育者掌握着丰富的优势教学资源,在教育过程中自然就占据着主导地位,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信息的获取不平等,形成“师传生授”的传统教育模式。网络具有平等性与开放性,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从网上获取信息地位平等,不分先后,他们之间的知识差距缩小。受教育者作为网络新技术的率先掌握者甚至更具有优势,反过来对教育者进行信息知识的反哺。教育者的绝对主体地位受到冲击,不再是教育过程中的唯一主体,主体地位弱化。网络已经渗透到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受教育者的独立自主意识极大增强。受教育者在网络空间上拥有更多的表达自由、交流自由与选择自由。与传统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相比,受教育者获取信息的行为不再被动,更为主动与独立,他们根据自身的价值认知和需要,通过各种搜索引擎、媒体客户端等网络平台随时随地主动筛选、吸收、传播与创造知识与信息。这是受教育者自主能动接受的,而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灌输”。受教育者甚至能够更快地完成知识的自主学习、吸收与重构,从而成为新思想新知识的传播者与创造者。多年的教育改革一直倡导以“教”为中心到以“学”为中心的转变,但传统课堂教学往往很难做到,许多教学改革也只是形似而神非。如今网络环境的发展,为教学改革的实质性转变提供了现实条件。受教育者的自主能动性、多样性、差异性得到有机统一,主体地位上升,可以更好地促进受教育者自由全面地发展,促进教育目标实现。

三、网络媒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思路

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互联网为依托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高度重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建设、运用与管理。通过创新充分发挥网络新兴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为此,我们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的观念、内容与方法

观念上创新,学校要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宣教的主平台。网络媒体平台缺失“把关人”,海量信息学生难以辨别真假,信息可信度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利用高校宣教网络的权威性,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及时公布信息真相,营造公开透明的信息氛围,取信于大学生,提高大学生对网络海量信息的辨别力,引导社会舆论流向。

内容上创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认真研究现代网络新兴媒体传播的现状与趋势,深入研究学生群体的网络心理特点和网络接受习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学会利用网络平台进行网络宣教,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与兴趣,还应注意学生的个性化需要,搭建网络教育个性化活动空间,吸引学生的关注。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舆论的引导工作,必须紧紧抓住学生网络意见领袖。“好的要鼓励,不好的要管束,不能放任自流。同时注意培养一批坚持正确导向、熟悉网络语言、掌握网络传播技巧的网络意见领袖,不断强化网上主流舆论”[6],要充分发挥高校网络意见领袖的作用。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围绕大学生对社会生态各领域的关注,通过各种网络手段加大舆论的影响,促进具有较高认同感和归属感大学生精神共同体的形成[7]。

方法上创新,网络新兴媒体已使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交往方式及生活方式发生了一系列实质性新变化,这些新变化促使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不断创新方式方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善于运用微博、微信等网络新技术表现手段,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面对各种网络宣传,高校的主流舆论、宣教网络不能处于“滞后”或“失语”状态,要建立新的网络传播方式影响学生。新颖的网络媒体形式比较容易吸引大学生的关注,如通过建立微信、微博公众账号等公共平台来占据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战场。

(二)加强教育主体网络媒介素养的培育

网络媒介素养是指网民选择、准确理解、理性运用与批判网络媒介资源,以实现社会进步和个体自我发展的能力。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是引导受教育者准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网络媒介资源的教育,它能使受教育者认识到网络传媒是社会公器,在通达社情民意、弘扬社会正气、推进舆论监督的过程中作用重大,引导受教育者有效利用网络传媒获取、创造与传播信息。目前,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系统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尚处于空白状态,受教育者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缺失使得他们缺乏对网络媒体传播信息的辨别力,给思想文化领域和意识形态领域带来安全隐患,要加强受教育者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增强他们对负面信息的抵制力,不盲目相信、传播或采用信息,提高受教育者正确看待和有效运用网络新兴媒体的能力。

(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的网络能力建设

网络媒体的发展给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带来巨大挑战。目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一批既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知识,又懂得网络教育教学技术与传播规律的复合型教师。毫无疑问,面对这种新的变化新要求,习惯了传统教育教学方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然会有“力不从心的危机感”,出现“本领恐慌”,需要增强“本领意识”。如果我们仍用“灌输”为主的老套路来应对学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出现的新问题,我们“有时尽管竭尽全力,疲于奔命,但结果要么不对路子,要么事与愿违,甚至出现南辕北辙的结局。力不从心的‘本领恐慌,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与创新”[8]。习近平同志讲:“我们有些做法过去有效,现在未必有效;有些过去不合时宜,现在却势在必行;有些过去不可逾越,现在则需要突破。”[9]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具有思政教育的专业素养和传统课堂教学能力,往往不具备网络教育教学技术的运用与传播能力,这极大程度上限制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果。现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要求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技术有效融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学会依托网络大数据进行教育工作,具备从网络获取、收集、处理、定量分析网络数据的能力,在纷繁复杂的数据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受教育者进行实时交流,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防控教育。面对海量复杂的网络数据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也要具备坚定的政治理想与信念,开放积极的思维方式,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稳稳地占据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阵地。

——————————

参考文献:

〔1〕仓道来.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65.

〔2〕项久雨.论多重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J].教学与研究,2014,(9).

〔3〕张耀灿,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59.

〔4〕艾四林.慕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机遇与挑战[J].北京教育(德育),2014,(10).

〔5〕胡子祥,余姣.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变革及对策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5,(2).

〔6〕雒树刚.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讲话精神的体会[J].思想政治教育,2015,(1).

〔7〕丁凯,曹石亚.自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网络交流新特点与高校宣教网络的优化[J].江淮论坛,2014,(5).

〔8〕顾海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新起点——学习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中阐发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J].教学与研究,2014,(9).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C].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 徐阳)

猜你喜欢

网络媒体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媒体记者走进山西农谷
净化网络媒体环境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作用初探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新闻互动传播探索
网络媒体在舆论管理中的作用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