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艰难的寻根归属之旅

2016-01-15蔡秋晶

雪莲 2015年32期
关键词:非裔沃克种族

蔡秋晶

[摘要]《日用家当》所要探讨的深层主题应是20世纪60年代非裔美国人的文化与身份问题,通过艾丽丝·沃克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到在以白人种族强势文化侵蚀和主流价值观影响下,非裔美国人如何探寻个人、民族以及种族身份问题。沃克指出,非裔美国人要发扬种族文化,只有通过建构、认同和维护种族身份,才能改善其被边缘化的状况,否则,只有像迪伊一样自我迷失和异化。

[关键词]黑人文化探寻;身份认同

若要以19世纪后期的眼光来解读《日常家当》这篇小说,沃克的描写简直就是一篇地方小说:黑人居住的那种没有窗子的屋子;干净的庭院以作为屋子的外延;屋子里满是传统的物品,如被子,长条凳,鼻烟等这些现在被陈列在博物馆的东西。但《日常家当》并不是一篇地方小说。

小说中提到了电视节目主持人约翰尼·卡森,作为脱口秀节目主持人,他的时间区间是1962-1997年,而《日用家当》发表的时间是1973年,由此我们可以推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大概在1962年到1973年间。此时正是非裔美国人运动风起云涌之时。在这一时期,沃克本人参与了1963年非裔美国人大游行,聆听了马丁·路德·金关于《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讲。1965年,沃克回到了当时美国的民权运动中心佐治亚州,参加了争取非裔美国人选举权的运动。在这种特殊的时代背景下,沃克积极参加了各项黑人活动。黑人文化、黑人运动、黑人权利和黑人地位等黑人问题是她生活的中心。作为受过高等教育、具有民族与种族忧患意识的黑人女性,沃克此时在她的《日用家当》中不可能只简单地谈论母女关系,以及如何继承遗产的问题。

从小说的副标题中,我们可以发现沃克试图引起读者的身份认同问题:for your grandma,是你的祖母吗?你身上有麦姬那种无法去除的创伤疤痕吗?你是迪伊吗?还是像母亲那样的人?你会缝被子吗等等这些问题。在这篇以非裔美国人女性的日常生活故事为背景的小说中,其主题却是围绕着家庭和文化而展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被子代表了非裔美国人文化的本身。女性用破旧的衣物做成被子,象征着女性创造的过程,以及和谐。被子是带给人温暖的,是世代相传的;被子的这种源于生活本身的创造过程也折射出那种平常却深刻的、女性的关注点:即婚姻、家庭和爱。被子也是一种关系(联系)的产物——女儿和母亲,女人和女人,家务和审美。对沃克而言,这些被白人或黑人男性视为人世间生活的“骡子”式的黑人女性,却是实际生活的创造者和建设者。她们的“精神世界非常丰富,却生活在一种没有精神生活的或者精神生活被浪费的生活里。”沃克赞扬的是母亲辈的黑人女性,她们虽是那种没有受过什么正规学院教育的女性,却在生活中学会并理解了生活的本质,知道并认识到什么是女性的自我形象。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沃克关于遗产的概念,是对20世纪60年代非裔美国人文化运动的回应,特别是对文化民族主义,在那个时代,许多非裔美国人强调对过去非洲文化的欣赏。沃克自己的女性主义思想,也萌芽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日用家当》这篇小说很好地诠释了她对黑人文化运动的回应,也批评了这种激进思想的目光短浅。沃克以自己的方式,打破了黑人女性沉默的原型,颠覆了祖母、母亲、和姐妹们呆板形象。

由此,《日用家当》最具可能性探讨的主题是:在以白人种族占主导地位的美国社会,在白人至上主义和白人中心论的美国,非裔美国人如何建构、认同和维护个人、民族和种族的身份问题。这种身份认同不仅表现为外在的生理特征的认同,更重要的是一种社会和文化的认同。

《日常家当》中的三位女性,代表了三种非裔美国人女性形象及对这三种女性形象对自我的认识:麦姬属于传统意义上沉默的她者和妇女原型形象,不知道自己的价值,像一条瘸腿的小狗。迪伊代表的是新时代黑人青年女性,是那种努力跻身于美国主流社会的形象,尽管她并不想被白人的文化价值所同化。母亲虽为迪伊的自我奋斗和努力而鼓掌,但她对迪伊忽视了自己本民族的过去和历史而感到痛心。母亲代表的是成熟自主的女性形象,自强自立且不忘记自己民族的历史和过去。她年纪最大,在母女三人所代表的小社群中,她希望把自己的智慧传递给女儿们,麦姬和迪伊正分别代表了传统的黑人女性形象和在白人主流社会中试图取得一席之地的黑人女性形象。沃克有意识地描绘了这三种女性形象,并让小说中的男人始终处于非主角的状态,他们不是死亡,就是不在场,或者是无名氏。

麦姬,其实代表一种隐含的力量,其创造性和美感,使她在小说中显得非常纯洁和无辜。小说最后,母亲替她从迪伊手中抢过被子,她的女性意识最终被母亲激发出来:她即将结婚,也会像母亲一样养育自己的孩子,她需要从完全被动的状态中成长起来。而沃克自身的经历同麦姬很像,8岁时因兄弟的误伤,使她的一只眼睛失明,这在身体和心灵上给她造成了极大的痛苦。但通过对麦姬的描绘,我们可以看到沃克对麦姬的支持,也显示了她自己已成功克服并战胜了过去。

迪伊是典型的反叛者形象。她的霸道和虚伪也让读者印象深刻。迪伊代表了那种为了梦想而奋斗的角色,某些女性主义的代表——尽管出身卑微,却克服种种困难,实现自我。她努力让自己接受教育,进城,有了好的工作,她代表了未来。沃克对迪伊的感情是混杂的。迪伊只接受了物质上的遗产,却不像麦姬那样接受精神上的遗产。她把遗产当成一种抽象的概念,而不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存在。

迪伊能去读大学,是因为母亲和母亲的教堂的资助,这些有远见的人们筹集来经费,送迪伊去接受更多更好的教育,以发展她自己的潜能。迪伊学成后却想抛弃母亲这个群体所代表的文化,但正是这种文化使她有机会接触外面的世界,促成她成为有自己思想的新一代非裔美国人。同时迪伊在大学里所接触到的所谓主流白人文化也并不是那种她唯一选择去接受的文化。让母亲和妹妹惊诧的是,在某种程度上,迪伊还是把自己同主流文化下的某些亚文化联系起来,而这种亚文化正是与非裔美国人有关,这种亚文化不仅想与自己民族过去的经济、社会和心理困境划清界限,也想向本民族的发源地,非洲寻找源本之根。寻根现象在20世纪后叶的美国非常普遍,但在当时,寻根的主要表现形式为使用本民族的词汇和名字,有时候也包括发式,服装等,以刻意显示其非洲血缘关系。

因此我们可以注意到,当迪伊去看望母亲和妹妹时,她和其男友的发式是典型的非洲发型,名字也更改为非洲名字。当母亲问“怎么换名字了?发生了什么事情了?”她说,“迪伊死了。我不愿要那个曾经压迫过我的人的名字作为自己的名字。”显然,迪伊认为自己原来的名字代表着过去,代表着被主流社会压迫的那种亚文化。在这一点上,迪伊希望将自己同过去划清界限,建立一种自己的归属,自己的身份认同。

文化身份认同是个人、民族和种族的精神支柱,也是个人、民族和种族界定自身文化特点的标志。在对黑人充满偏见和歧视,以白人种族强势文化为主的美国社会中,身份认同成为黑人个人、民族和种族最大的困惑。每个黑人都在试图解答“我是谁?”“我来自哪里?”和“我将走向何方?”等问题。杜波依斯认为,非裔美国人有“一种奇特的感觉……一种通过别人的眼光来看待自己、通过周围的充满轻蔑和同情的人群来衡量自己的灵魂的感觉。每个非裔美国人都能感到他自己作为一个美国人与黑人的双重性——每个黑人都有两个灵魂、两种思维、两种难以调和的竞争和在一个黑色躯体内的两种思想的斗争”。也就是说,非裔美国人在以白人种族占主导地位的美国社会中,在白人至上主义和白人中心论的美国社会中,处于边缘化的地位。非裔美国人的双重性成为他们文化身份认同的最大困惑,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射了非裔美国人在美国白人文化和非洲黑人文化的对立与错位中复杂的心态。非裔美国人文化身份认同的困惑使得他们陷于痛苦、矛盾和冲突中无助地认同白人主流文化,调和隐藏在他们意识或无意识深处的黑人种族文化印记,从而建构自己的文化身份。

就小说本身来说,《日用家当》提出的是一个人如何发现自己的文化,自己民族的根是什么的问题。迪伊虽然想摆脱那种亚文化所遭受的压迫,但她还是为自己选择了一个代表这种亚文化的新名字。因此,这种选择性的对文化的认识是一种“文化”吗?相反,有些人则认为,文化是一种有生命力的载体,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即文化是存在于人的意识之下,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必须是自然的,简单来说就是生活中的“那样子”。当迪伊和朋友用陌生的语言向母亲和妹妹打招呼时,这种东西并不是母亲所认同的文化,或者也不是非洲的文化。但它确实是某种文化运动的产物。母亲与其男友的对话也表明,这个男人只接受了部分穆斯林的教义。

小说中,母亲对迪伊的某些做法和现在所呈现出来的模样表现得有些刻薄。20世纪早些时候,美国社会由农业型国家向工商业国家转型,但尤其是对非裔美国人而言,这种转型非常缓慢,成效甚微。《日用家当》里母亲就显得不那么急于参与到这种转型中来,哪怕她和她的教堂筹款让迪伊去接受更多的教育。从另一方面来讲,迪伊却是非常急迫地参与到这种转型当中来。母亲最后让麦姬保留被子,流露出了她对转型改变的迟疑和犹豫。然而,小说中所展现的情形很复杂,迪伊只想抓住旧文化中的一部分,她仅仅把传统的东西视为审美的,可以被欣赏的,而脱离了传统本应该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个意义。

黑人身份认同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导致了黑人的自我迷失、人性压抑和心灵扭曲,也导致了黑人种族和人格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美国社会内部种族冲突的重要根源。通过刻画三位女性形象,沃克向人们展现了在以白人为主流文化的社会中,黑人在建构、认同和维护个人、民族和种族文化身份的困惑。

对于这种困惑,艾丽丝-沃克以其独特的视角、敏锐的时代精神和种族忧患意识在《日用家当》中做了令人信服的深刻诠释:非裔美国人的文化身份因历史原因有着特殊的复杂性,主要包括非洲文化、美洲文化中被认可被肯定的积极一面以及被压迫被奴役被歧视的消极一面。沃克试图唤醒迷失在白人主流文化中的非裔美国人,提醒他们,非裔美国人不再是数百年前非洲大陆上的祖先那样的黑人,更不是生活在美洲大陆的欧洲移民的后代,而是作为少数民族存在的美国人。此外,沃克还暗示了在白人文化占统治地位的美国,黑人要建构、认同和维护个人、民族及种族身份,两个自我、两个灵魂、两种思维应该有机结合,必须采取理性的态度对待黑人种族文化,传承自己的种族文化精华,珍惜自己的种族特性,因为它“就像路标,像向导,像碇泊用的锚,使该民族的人们坚强,不至于在外来力量的冲击下迷失方向”。

非裔美国人要兼收并蓄,发扬种族文化,只有通过建构种族身份,改善其边缘化的状况,这才是非裔美国人民族文化发展的方向,非裔美国人应在白人强势文化下建构、认同和维护的个人、种族和民族身份。否则,只有像迪伊一样自我迷失和异化。

猜你喜欢

非裔沃克种族
说起1776年那些事,就不能不提种族和蓄奴问题 精读
未来科幻城
论美国基于种族的“肯定性行动”
论埃里森文化批评中的种族政治观
论美国非裔诗人C.S.吉斯科姆的“拖延”诗学及其族裔诉求
跟踪导练(一)3
快递爱情
世上最美丽的吻
世上最美丽的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