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银行 网点消失却又无处不在
2016-01-15
埃森哲发布的《2016年的银行业》报告中做过这样的描述:当你走进银行营业厅时,你的客户经理不仅对你的金融状况了如指掌,而且还配备好了多种可能的投资方案可供参考;屏幕上会出现与你极具关联性的个性化广告内容……以拥有一张银行卡为起点,未来的银行将能够通过智能系统来识别客户、提供差异化的个性服务。
近日,2015互联网经济论坛在京召开,会上业界针对银行的边界藩篱被打破的现实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其中华夏银行电子银行部主任吴晓军表示:“未来银行或许应该这样认为,物理网点不在而服务却无处不在,它会嵌入日常生活的各种场景,概括来说就是适时而在,应需而现。”银行虽然并不能代表金融的整体发展,但却是金融活动的突出代表之一,至此引发了针对未来银行如何玩转智慧金融的激烈探讨。
金融的普遍性众所周知,银行服务无论支付、汇款,还是投资理财,都可能嵌入我们的各种生活场景中,对企业来讲涉及的就是贸易场景。所以,银行的服务是通过各个合作伙伴、链接人与信息产生关联的纽带。谈及智慧金融,其实可以通俗理解为人性,无论是银行还是互联网的智慧归结一点就是人性的分析,进而得出相应的个性化服务模式;如果从技术的角度着手,基础自然是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兴起。通过大数据来分析用户的行为,用户下一步的操作,用户可能的喜好与情感,分析之后才会有相应的服务方案提出。“很多时候,银行的产品还需要更多学习互联网企业的开拓精神,用户体验极致的精神,智慧的做法,极简金融的做法,进而把服务做到更好。如果从未来银行的两个视角判断,首先就是客户视角,另一个是银行视角。”吴晓军对此表示。
客户视角的“智慧”
从客户的视角思考,未来银行首先是智慧银行,表现为因需而在。未来银行会根据行为、历史记录、个人喜好等社交数据、行为数据以及情感数据,达成与金融数据的有机结合。智慧银行的概念会体现在各个方面,例如智慧搜索、智慧应答、智慧理财等,但这些远远无法达到智慧银行整个的高度。未来,智慧银行无论是从注册、登录还是购买产品,各个角度、流程、环节以及点击都要做到智慧与人性化。
如今市面上有很多APP下载,无论是支付还是投资方面,只要安装在手机、电脑以及随身携带的任何穿戴设备中,就可以马上完成金融行为,不用到银行以及任何固定的平台上,所以未来银行可能在自银行方面是一个发展方向,这也是成功借鉴了链接、共享、开放的互联网精神,做到了不约束自由的人性体现。
在我们平时的感觉中,银行总是会有一个专业整洁的营业网点,业务员端坐其中进行微笑服务,以后这种常规的经营方式可能会不复存在。无论是咖啡厅还是报刊亭,甚至可能在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完成银行服务,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打破常规的银行,有了这种即时即刻的服务会让金融更加人性化。
此外,还有身上的银行,吴晓军说:“如今我们看到的都是可穿戴设备,或许伴随着技术的发展,未来通过这些可穿戴设备的集中也可以完成多项银行金融的服务。”
银行视角的“智慧”
从银行的视角来说,只有完成大数据驱动银行的工作才能称之为智慧,才可以做到智能,才会有效洞察客户下一步操作的可能。构建银行生态圈,让金融服务如影随形。例如买车环节的保险行为,虽看不到银行,却时刻享受了银行的服务。
银行智慧的另一个视角就是普惠银行。众所周知,从互联网角度,它可能是开放,共享的。从互联网低成本出发,它与各个平台进行链接,同各个合作伙伴进行合作,与一些互联网企业或者新兴企业合作,为的就是把银行的触角延伸到各个边界,各个生态圈中。
此外,全渠道协同银行也是银行智慧的一方面。例如在某个业务点办理业务,但由于突发事件导致业务办理不得不停顿下来,按照目前大部分银行的做法,业务办理是失败的。但未来银行很可能会在某天时间充足时,还可以到网点进行延续办理,或登录网上银行等APP客户端完成未办理完成的业务,十分节省时间成本。所以,以后可能就是全渠道协同,不仅仅是客户,包括电话、网点甚至是手机,尽管服务的渠道有非常多的端口,但都是围绕客户服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