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胶东农民的文化苦旅
2016-01-15柳华东
走进陈雨露老师的工作室,我们立刻被满屋子琳琅满目的彩塑作品所震撼!
古朴的胶东民居,奔放的海阳大秧歌,幽默的醉八仙,洋溢着丰收喜悦之情的摘苹果,可歌可泣的胶东抗战群像等等,这些源自古老的胶东彩塑艺术的精美作品,充满浓郁的胶东民俗特点,造型上更是形态各异,色彩斑斓,栩栩如生!
也正是凭着这些作品,陈雨露老师曾分别在2010年、2011年和2013年,第五、六、七届中国民间工艺品博览会上,三次获得金奖;作品《上梁大吉》获2014年山东省政府“泰山文艺奖”。
中国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天津泥人张第四代传人、清华大学教授张锠见过这些作品后,就立刻找到陈雨露,了解他的创作情况,并盛赞他说:“胶东民间出高人啊!”
作为烟台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的陈雨露老师,是栖霞市庄园街道陈家村人,一个地地道道的土生土长的民间艺人。他自小深受作为胶东彩塑第三代传人的父亲影响,潜心钻研,最终成长为胶东彩塑第四代传人,并成为胶东彩塑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在这漫漫的人生历程中,陈雨露老师可谓是走出了一条艰辛而又不同凡响的艺术之路,走出了一个胶东农民的文化苦旅!
在创新中焕发生机的胶东传统彩塑艺术
陈雨露作为胶东彩塑艺术的第四代传人,前后进行了三十余年的研究创作,而传承于古人、又绝不拘泥于古人的创作理念,赋予他更多的灵气。
在传统的民间彩塑工艺基础上,他从材料、技法及表现形式上全面大胆创新,尤其是突破了传统的“三分塑,七分彩”的局限,注重刻画细节,形象塑造更加大胆夸张,作品个性也愈加鲜明而丰满。在表现手法上,他还广泛吸收了胶东当地的剪纸、戏剧、年画、面塑等民间艺术的营养元素,又融入现代艺术的诸多元素,使作品符合了现代人的审美情趣,既传承传统又与时俱进。表现内容上,大胆突破传统彩塑以古代神话传说、才子佳人为素材的局限,努力把现实生活融入到胶东彩塑的传统艺术中来,从而赋予胶东彩塑艺术以更加丰富、更加接地气的内涵。正是这些努力,使古老的胶东彩塑艺术在他手中焕发出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他的《上梁大吉》,完全取材于胶东农村建新房上大梁的地方风俗。在胶东,上大梁是农村建新房的一项重大仪式,亲朋都要前来祝贺,上大梁之时,木匠和石匠都要在梁上抛撒小饽饽和糖果,街坊四邻都会前来抢饽饽、糖果,以示庆贺。陈雨露先生就是抓住这一极富民间习俗风味的上大梁瞬间,创作出了极富生活气息的彩塑作品《上梁大吉》。构图中,新房的椽子上,挂满亲朋好友送来的彩色被面。大梁上的工匠师傅笑呵呵的,望着新房周围正向他呼喊的婆娘老汉以及娃娃们,他手中正捧起饽饽糖果,盘算着扔到哪个方向。而擎着装有饽饽糖果筐的人则叼着烟卷,在那悠闲自得地看着房前争先恐后的人们,饶有趣味。抢饽饽的人群中,有人高举着双手张着大嘴,好像在说:“快点扔啊,我在这呢!”跟前的一个孩子却对人们的呼喊打趣充耳不闻,反而捂上了耳朵。原来,新房门前还有一挂红头大鞭没放呢,一个民工正小心翼翼地把身子缩在门内,一只手捏着一根纸烟伸得长长的,正在点鞭炮呢!人群外,一个骑摩托的汉子正刹车仰望呢,好像在说:“我来得还算合适呢!”
整个作品朴实浑厚,方寸之间浓缩如此丰富的生活真味,把胶东民俗刻画得栩栩如生!正是这幅作品入选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及2014年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丹青贺岁”新春美展。
在以海阳大秧歌为素材的同名作品中,乐大夫右手拿“甩子”,左手挥舞“令牌”,其身旁左右紧随的舞者和鼓手,飘然若动;三人服装色彩各异,艳丽十足;神态上,三人喜笑颜开,精神抖擞,活灵活现。以胶东彩塑的艺术形式,将古老的海阳大秧歌刻画得如此惟妙惟肖,让人不禁感慨万千!
生活中的点滴为陈先生的彩塑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这些素材又因为来自于生活而呈现出特别的活力与无穷的魅力。他以果都农民秋收为题材的作品很多,恰恰就是反映果都农民的丰收景象,其构图往往夸张风趣而又不失现实主义风格。在《苹果熟了采摘忙》的作品中,男女主人公都憨厚朴实,他们洋溢着幸福的情感都通过那咧开的大嘴,那一口略显夸张的大门牙得到很好的体现!其下的苹果筐、周围鲜亮的大苹果,都以写实的风格体现了栖霞果农的生活特色。同样的素材,在《旺财苹果》中,两个卖完苹果抬着空筐的果农夫妇,一样咧着幸福的大嘴,丰收后的满腔喜悦都溢于言表!这些朴实憨厚而幸福满足的丰富表情,无疑是生活中捕捉到的细节,也就有着极强的审美效果,极强的感染力!
陈雨露先生的创作还有着深厚的历史感。
为太虚宫画廊创作的系列大型浮雕彩塑《丘祖仙风》,再现了丘处机大师成长为全真领袖的人生历程,突破了传统彩塑作品内容相对单薄、无法展现更多情节的不足。整个廊壁的彩塑浮雕立体感很强,人物刻画简洁明快,个性鲜明,生动再现了丘处机的生平事迹。该作品一经问世立刻引起各界广泛关注,很快就成为游人必看的太虚宫重要人文景观。
他创作的以胶东古建筑为素材的作品,如《牟氏庄园》《烟台老房子》系列,善于抓住建筑精美的个性特点与时代特色,能从多个角度逼真反映这些老建筑的沧桑与美感,这些作品让游览者总会产生一种震撼的美感,成为旅游纪念产品的上乘佳作!
在以门神为素材的传统人物塑造中,陈雨露突发灵感,在两扇朱红弧形大门前,门神变成两位骑马的抗日英雄:一位手握钢枪的八路军,一位手握红缨枪的农民。他们的另一只手各握一柄大刀举在头上,对称构成一个与背景弧形大门相呼应的又一个弧形。人物表情刚毅不可侵犯。我想,这里体现的正是中国人民不可战胜的民族精神,他们守卫的也就绝不是一般意义上门神所守护的一家一户的门,而应该是我们的民族之门!
说到抗日战争,我们得知陈雨露先生为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他还创作了一组抗战题材的大型雕塑——《爷爷的抗战》。整个作品恢弘大气,造型别致,魅力独特,生动再现了抗日战争时期,胶东军民联合抗日、浴血奋战、加强生产、支援前线、庆祝胜利等精彩场景,全面展现了军民鱼水情深的光辉历程,全景式地再现了当年胶东人民的抗战风采。
陈雨露先生的作品种类是如此的丰富,涉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全面呈现出胶东的人文色彩,并已经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在社会上受到广泛赞誉,更让人们体会到胶东传统彩塑艺术的无穷魅力。
中国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天津泥人张第四代传人、清华大学教授张锠在见识了陈老师作品后,曾两次让自己的儿子、天津泥人张第五代传人张宏岳亲自到栖霞市与陈老师切磋交流。张锠老师更盛赞他:“胶东民间出高人啊!”
十年磨一剑的艺术之路
天道酬勤。
陈雨露老师在彩塑艺术上取得的这些成绩,却是他几十年如一日、精心付出的结果。谈及几十年来的艺术之路,陈雨露至今还唏嘘不已。而这其中的酸甜苦辣恰恰就是一个胶东农民的文化苦旅!
陈雨露的父亲早年曾经拜师于胶东民间彩塑家时开武先生,学习胶东彩塑艺术。父亲在他小时候经常捏一些泥人当成玩具给他玩。父亲还是连环画高手。小时候弟弟不好好吃饭了,父亲放下饭碗就能画出弟弟的淘气相,将弟弟逗乐。这就成为陈雨露最早的艺术启蒙。
正是从小受父亲耳濡目染的影响,陈雨露自孩提时代就对美术情有独钟。读初中时,陈雨露就开始写写画画,十分喜欢美术课。但是当学校宣布每班选一名同学参加美术兴趣小组时,陈雨露却并没有被选上,这让他从一开始就感受到生活的挫折。倔强的他,硬是自己背起画夹四处写生。
读高中时,陈雨露的一位老师也是一个业余美术爱好者,陈雨露就整天跟他一起外出写生。这期间,陈雨露通过自学在绘画、书法方面都有了深厚基础,尤其擅长油画。
陈雨露高中毕业,在莱阳参加工作。他热爱美术,但是生活却需要他在工厂里按部就班地劳动。一个农民出身的工人,要学会生存,又要热爱艺术,这是怎样的一个矛盾啊。
工厂里的劳动虽然辛苦,陈雨露依然保持着业余背着画夹写生的习惯,一时间成为工厂里的一道另类风景。许多年轻工人业余聚在一起打打扑克,喝喝小酒,真是不亦乐乎。他们对陈雨露的写生,都嗤之以鼻,说一个工人闲着干什么不好非要画画,画画是能当吃还是能当喝啊?真是读书读多了,都读迂了!拿陈雨露画画取乐,一时之间成为不少人饭后茶余的“点心”。
在这些纷杂的冷眼中,却始终有一双热情、爱慕的眼睛盯着陈雨露。这双眼睛就是青年女工左敏。左敏认为,一个工人每天上班累死累活的还有这样不懈的追求,正说明陈雨露是个有抱负的年轻人!左敏因为爱慕而生真情,大胆向陈雨露示爱,两个年轻人很快走到一起。这样一个年轻漂亮的女孩子,正是厂子里瞩目的焦点,爱慕之人太多了,最后却被陈雨露拔得头筹,年轻人都不服气。人们都说真是一朵鲜花插到了牛粪上。
左敏丝毫也不怀疑自己的人生抉择。陈雨露因为业余要参加莱阳市文化馆举办的各期美术培训班,因而不能陪左敏逛街,左敏不但不生气,反而鼓励他多学习,还帮他筹学费,买各种相关的专业书籍。
陈雨露谈到自己的妻子左敏,总是无限感慨地说,能有这样的人生伴侣,真是老天爷对我的垂青!
陈雨露相信培训班上一位美术老师对他说过的话:艺术格调有高低。不错,格调的高低最终决定了一个人艺术的高度。而艺术格调的高低取决于他的专业文化修养。
为了夯实根基,他继续四处向大师学习,向民间的面塑、剪纸、戏剧艺人讨教,并自修中西方美术雕塑理论,时刻关注国内外美术雕塑方面的动态。
正当他如饥似渴地学习时,厂子效益不好,导致陈雨露和妻子双双下岗。二人回到老家栖霞开始了艰难的创业之路,陈雨露也被迫暂时放弃了自己钟爱的艺术之路。
几经周折,他们终于做起了牛奶配送的生意,并成为栖霞较早做牛奶配送生意的人。因为创办得比较早,所以生意很快红火起来。生意最火的时候,一天纯收入能有1000多元。然而在生意最红火的时候,陈雨露却愈加失落!因为他的艺术之火正在内心煎熬着他,生意上的红火并不能丝毫消减他远离艺术的痛苦!
最了解他的妻子很快就注意到丈夫的闷闷不乐。这个始终支持着陈雨露走在艺术之路的女人,明白丈夫的人生追求是什么。左敏主动提出放弃收入可观的牛奶配送生意,让他专心搞艺术。用左敏自己的话说,艺术就是丈夫的命根子,不让他搞艺术,他会疯掉的。
一个农民出身的下岗工人,为了艺术而放弃金钱上的诱惑,这是怎样的一个艰难选择?这对常人而言,一定是难以痛下决心的抉择。因为这个决定可能就意味着生活的贫穷与艰辛!而对于这对夫妇而言,却又是如此的决绝,决绝得令人难以置信,令人不由地肃然起敬!
重握画笔和雕刀的陈雨露,对艺术的追求也有了更加明确的目标:他决心传承父亲的胶东传统彩塑艺术,在这一传统领域创造出一番新天地!
因为自小耳濡目染,加上十年如一日的学习积累,使他有了雄厚的美术基础,他很快掌握了彩塑艺术的精髓,并认识到传统艺术的不足。
陈雨露以自己坚实的美术基础和对传统艺术的悟性,深刻感觉到,作为新一代传承者,不但要把握传统的技艺与特色,还要有所突破,努力融进现代元素,赋予其更丰富的现代文化内涵,做到古为今用,雅俗共赏!
为此,他大胆改变了传统的彩塑作品大红大绿的上色风格,改变了“三分塑七分彩”的粗、俗特点,努力使作品颜色丰富一点,刻画细致一点,收到内涵丰富、个性鲜明的艺术表达效果。
在内容上,更是把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形象引入彩塑作品中,使彩塑作品有了丰富生动的生活内涵,更接地气,充满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在材质上,为了达到理想效果,他到各地选了很多种泥巴挨个试验。在完成第一件作品《关公像》时,陈雨露用了十几天的时间,可还没等着作品晾干就出现了裂缝;换一种泥巴,重新调和再重新做,第二件还是关公,同样没有逃过裂缝的命运;第三件、第四件……陈雨露说自己都不记得失败过多少件作品了,只要失败了就重新来做。就这样,不知失败了多少次后,终于在2009年底,陈雨露的第一件成功的作品问世了。
正是这些努力,陈雨露的作品开始崭露头角,并逐渐走出一条闪光的艺术之路。
2008年,他的《庄园之春》在中国北方旅游商品博览会上,获设计创新大赛铜奖,并引起众多人士关注。
也是这次参展让他意识到,自己的创作思路对头,相信自己找到了创作方向。同时,认识到在创作材质上必须有所突破,找到更加得心应手的彩塑泥巴。这一问题在第二年底终于解决了,从而使自己的作品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2009年,《烟台老房子》再获山东省旅游商品设计大赛银奖。
从此,陈雨露的作品如潮水般涌现,并纷纷获得各界认可,大奖不断。
2010年,《苹果熟了》荣获第五届中国民间工艺品博览会金奖。
同年,《烟台老房子》获烟台文艺创作奖。
2011年,《八卦鼓舞庆丰收》获山东省雕塑展二等奖。
同年,《门神》获第六届中国民间工艺品博览会金奖,省旅游商品优秀奖。
2012年,《甜美果园》获农业部农业艺术品全国大赛华东区金奖。
同年,《解放区的天》《记忆——1984国庆大阅兵》(与他人合作),入选建军85周年第12届全军美展(中国美术馆);《解放区的天》获优秀奖;《记忆——1984国庆大阅兵》同时获第七届民博会金奖。
2013年,《果都风情》获烟台市旅游商品设计创新大赛银奖。
同年,《上梁大吉》入选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及2014年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丹青贺岁”新春美展,荣获山东省政府颁发的“泰山文艺奖”。
同年,作品《解放区的天》入选中国姿态全国雕塑大展,并刊登于2012年第9期的《中国美术》杂志上。
陈雨露先生本人在2012年被评为首批齐鲁文化之星,并以胶东彩塑第四代传人的身份,成为胶东彩塑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目前,陈雨露先生成为山东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烟台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栖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
如今,陈雨露先生又创建了“栖凤居”胶东民俗彩塑艺术工作室,有了更为优良的创作环境,并开始积极向年轻人、孩子传授胶东彩塑艺术。
人间正道是沧桑。
陈雨露的艺术人生恰恰就是一个胶东农民的文化苦旅。在这场文化苦旅中,他因为怀疑而徘徊过,因为落寞而沉沦过,诸多的现实问题始终困扰着他的生活。但他始终坚持对艺术追求的执着!也正是这份执着,让已届不惑之年的陈雨露艺术创作越来越成熟。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今后一定会创作出更加富有魅力的彩塑作品。
让我们以钦佩之心祝福陈雨露老师的文化之旅越走越宽,也祝福我们的胶东彩塑艺术会在陈雨露这样的大师手中永远发扬光大!
柳华东,长期从事中学教学工作,现为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昆嵛》杂志编委及签约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