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健康时代从业者:几家欢喜几家愁

2016-01-14

健康管理 2015年12期
关键词:首席医疗信息化

【编者按】

自从二孩政策全面开放的消息传出,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到各主流媒体,小到各人朋友圈,无不在讨论二孩政策的该不该、好不好、生不生。

最浅显的理解,二孩政策对应的就是我国当今的“银发危机”,出生率降低,年轻人越来越少,今后谁来工作、谁来纳税、谁来养活数以亿计的老年人?往深了理解,这也是一个“大健康”范围内的问题:从生到死的健康管理都是持续性的。

变化大了,开始慌了

说起全面开放二孩政策,大部分人都认为二孩对于医疗资源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最容易想到的:对二胎咨询、妇产科医护的需求增大。然而这只是二孩可能会引起的最明显的方面,对于整个医疗圈来说,二孩可谓蝴蝶效应,牵一发而动全身,就像是看全豹的那一斑,从二孩引发的热议,不少医疗从业者担心起了整个行业岗位需求的变化。

上有老下有小 中间亚健康

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已经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这种危机不来自于当下,而来自于未来人口结构的长期不可逆性,未来30年内,你只会看到老人越来越多,孩子的玩伴越来越少,由于年轻的劳动力大幅减少,国家面临“被失业的尴尬”。

精明的商家早就已经看到了“银发危机”引发的商机,所以近年来养老工程、老人慢病管理等热度极高,养老院、养老社区等也盖了一座又一座,但是背后的问题还是很多: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向“丁克”,生育率越来越低,以后老人是多,养老产业也多,但是谁来养?而年轻人一边面临着“上有老下有小”的压力,一边自身的健康却被忽略了,亚健康人数占比居高不下。在这种情况下,“大健康”的概念显得尤其美好:关爱全人类身心健康,贯穿从生到死的始终。

民众对于医疗和健康的普遍理解仍然停止于病与不病的概念,医疗从业者对于他们的作用就是有病治病,而在大健康概念中,健康管理是终身的,这就意味着医疗从业者不再只局限在医院,不再只限于医生护士,而会扩大到整个健康事业,现在医院会为了二孩的开放而专门增设二胎咨询师,以后也可能会因为各种需求而出现各类健康管理师、咨询师、保健师等等岗位,需注意的是,这些“师”与现在一些基于表层的咨询机构不同,应该是能够深入到医疗的专业人士。

阳光空气水 油米酱醋茶

从大健康的角度来说,健康从娃娃抓起,从生开始,阳光空气水,环境气候,生活质量都属于大健康的范畴,往小处说,食品产业都应进入医疗圈。

医疗的核心自始至终都是医生,从大健康出发,核心依然是医生。无论是全民的疾病预防和预测,甚至于全民的健康基因工程,都仰赖于医生。所以,大健康的行业扩大化,甚至乍一看可以扩大到跟医疗完全无关的行业,也绝对不能够将医生边缘化,反而应该更加重视医生的渗透性,从看病治人的小圈子进入到全民健康的大圈子。

换言之,传统的医生只是坐诊看病,大健康概念下的医生应具有多方合作性,例如参与医疗大数据和移动医疗就是其中的一方面。所以在大健康时代下,医疗从业者在理念中应该会更加普遍化,甚至进入各行各业,而客观市场对医疗从业者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

以最简单的例子来说,当前的健身行业,可能一个学过一些运动理论、自身身体条件不错、肌肉练得漂亮的人就已经可以当健身教练、健身咨询师,而在大健康时代下,这类人员可能会被要求具有更多的医疗专业知识。

各方声音:大健康的千层浪

医疗信息化:

新行业有辛酸泪水

医疗信息化是一个很年轻的行业,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它一直被认为是一个寂寞的行业:医院领导不够重视,信息中心处于弱势地位;医疗软件厂商年收入也就几千万人民币,甚至寂寥。

然而,大健康的全民性逐渐表现出了医疗对信息化和大数据的需求,医疗信息化行业变得热闹起来:医院每年不惜投入重金进行信息化建设,信息中心不再是过去的辅助部门,信息化对临床业务和管理的促进作用得到了认可;很多医疗软件厂商的年收入也已经突破亿元,甚至出现了几家市值还不错的上市公司。

挣着卖白菜的钱

操着卖白粉的心

在医疗信息化行业,有很多奋战数十年的老兵,他们勤勤恳恳地在该领域耕耘,经历了这个行业从寂寞到热闹的历程。而当这个行业变得热闹后,有更多的人投入了这个行业,准备大展身手。

但是真正进入这个行业后,或许很多从业者才发现表面的热闹不能掩盖工作的复杂与难做。毕竟,医院信息化工作涉及到的是医疗,是关乎千万人的性命,一丁点都马虎不得。医疗信息化实施过程,医院方和医疗信息化软件厂商都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可能因为医疗软件内一个名词设置的问题,就导致所有项目实施人员都要通宵达旦地工作。而且,更为实际的是,虽然医疗信息化行业看似很热闹,但是从业人员的收入未必会很丰厚,而且工作很辛苦,正所谓“挣着卖白菜的钱,操着卖白粉的心”。也正为如此,很多医疗信息化的从业人员开始感觉付出没有回报,找不到方向,迷茫甚至彷徨,不知道前方的路该如何走才能更为平坦。

既来之 则安之

其实,任何工作都难免有喜悦,也会有落寞,关键在于态度,只有拥有一颗坚持不懈的恒心,才能把事情做好。既然选择了医疗信息化这个行业,就应该抱着谦虚学习的态度,踏踏实实地工作,才能把工作做好。当工作做好时,待遇等物质方面的回报也会自然到来。如果每天患得患失,沉浸迷茫甚至彷徨情绪中不能自拔,那么干什么工作都不会有成绩,最终也会被时代的洪流所淘汰。正如古人所说,“既来之,则安之”,踏踏实实在岗位上工作每一天,成为行业精英,工作也自然会带给你丰厚的回报。医疗行业的大发展,离不开每个从业人员的辛苦与奋斗。从业人员应该共同努力,推动医疗行业走向更加辉煌,也为自己打造一个灿烂的明天。

点评:医疗行业的高度专业性,使得医疗信息化也不是简单的数据记录和分析,而需要一种“信息”和“医疗”都相对精通的复合型人才。数字医疗行业的最大短板是人才匮乏,同时懂得医学、信息技术和商业的人才太少。随着大健康概念的普及,医疗信息化的重要性会越来越被凸显,这个行业和岗位也会被人们重新审视。

健康管理:

这是专业,不是忽悠

健康人人关心,所以人人都觉得自己可以对健康说上几句,因此电视上、报纸上、书店里出现了无数的养生大师,其中许多所谓的大师后来被证明根本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培训,不具有专业资格。

人的健康是自己的事,那么能不能说我的健康我作主呢?这事儿要这么看,健康是你的,但是你未必是健康管理的专家,所以你必须学习健康管理的专业知识,或者请教健康管理专业人士,依托专业工具,才能真正做到你的健康你作主。就好比财富是你自己的,但是要想管理好财富,你必须学习专业理财知识,或者请专业理财顾问来帮忙,这样才能管理好自己的财富。

健康是什么?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成立时,在其宪章中提出了健康的概念:“健康不仅是免于疾病和虚弱,而且是保持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美状态。”坦率地说,这里定义的健康更像是一种美丽的愿望,因为现实生活中恐怕没有人能达到这样的完美状态。1986年召开的第一届健康促进国际会议发表了渥太华宪章,指出:“应将健康仅仅看作是日常生活的资源而不是生活的目的。健康是一种积极的概念,强调健康是社会和个人的资源,也可看作是体力表现。”“良好的健康是社会、经济和个人发展的主要资源,也是生活质量的重要部分。”

渥太华宪章把健康定义为一种资源,用好这种资源,可以增加我们生命的长度和厚度。有了这个认识,健康管理这个概念就更容易理解了,就是对健康这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使这种资源的使用达到最优化,来更好地实现生命的价值。

说到管理,想起了一个笑话:几个朋友办学校,A君数学好,所以教数学;B君英文好,所以教英文;C君什么都不懂,所以当校长。这个笑话讽刺的是那种轻视管理的专业性的人。现在大多数人已经接受,企事业单位的管理是一门专业,相应地,健康管理当然也是一门专业,绝不是那些信口胡诌的“养生大师”可以冒充的。

有了专业的人,还要有专业的工具。正如前面所说“人的健康是自己的事”,假如我们需要请专业人士来帮助我们管理健康的话,就需要有办法让自己的健康数据能够方便地让自己所委托的专业人士看到。如果是按照传统的医院就诊模式的话,我们不可能天天上医院,医生也不可能天天围着我们转,所以这种模式只适合于急性疾病的治疗,连慢病管理都做不好。

好在现在网络技术日益发达,可以把健康与网络结合起来。比如,可以借助可穿戴智能设备,获得健康相关的数据,再通过互联网的信息传输通道,把数据传输给医生或相关的专业人士,由他们给出专业的意见。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健康物联网。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健康管理是个专业活儿,专业的工作需要有专业的人和专业的工具,“能工”和“利器”缺一不可。不妨设想一下,如果我们培养出一大批专业的健康管理人才,又有先进的物联网工具,那么我们的健康管理水平将会有极大的提高。

点评:随着医疗的发展,人们对医疗行业的关注点也将从大逐渐变小,视线从能为自己治疗大病的大医院,逐渐转向能为自己健康保驾护航的医生、护理人员。健康管理看似浅显,事实上,也确实有很多人将健康管理与养生混淆,而大健康时代将会告诉我们,健康管理是一件专业的事,绝不是养生的忽悠。

行业:9大全新高管头衔

基于行业本身的特殊性,医疗行业拥有很多独特的高管角色。下列九大高管头衔是医疗行业特有的,却刚刚诞生不久。

作为一个庞大而复杂的行业,医疗行业拥有很多职位名称,这些职位名称在其它任何行业是找不到的。正因如此,医疗机构越来越发现创建规范的高管职位具有很大的价值,能够帮助医疗机构克服分析电子病历万亿字节数据、帮助患者做出更健康的决策、适应大健康新商业模式等挑战。

下列九个高管头衔是医疗行业特有或从医疗行业中获得启发而产生的。

首席医疗官

Chief Medical Officer

如果你进入医院,要同首席医疗官会谈,那么谈话的内容肯定是与医学有关,而不是与营销有关。首席医疗官监督机构的医疗服务情况,代表着医生的利益。这意味着他们要密切关注医疗安全和质量标准,不断尝试新的方式提高以患者为中心的协同医疗服务质量。首席医疗官负责合规性、道德标准、医生招聘、绩效评价标准、临床和商业计划等工作。(注释:在很多国家,例如英国和爱尔兰,首席医疗官一词指的是国家卫生行业首脑——等同于美国卫生部部长。)

首席临床官

Chief Clinical Officer

如果说首席医疗官代表医生,那么首席临床官则代表其他所有人——主要是护士,另外要负责志愿者、药房和其它与护理协调有关的事务。工作范围的广泛性意味着他们常常要实时优化电子病历系统等临床应用程序。

值得注意的是首席医疗官和首席临床官的工作业务有交叉部分,一方面是因为小型机构一般有一名首席医疗官或首席临床官,但不会同时拥有这两种高管,另一方面则是不断发展的业务模式需要给所有的医护人员指定一个岗位来提高患者的医疗服务质量。在这个意义上,代表医护人员的管理人员,不论拥有什么头衔,都有着共同的目标和职责。

首席人口健康官

Chief Population Health Officer

首席人口健康官帮助医疗机构保持人口健康管理的战略优势。由于医疗行业逐渐转向责任、合作医疗转型,人口健康管理领域在医疗行业的重要性日益提高。这种转型将改变传统的以收取服务费为基础的医疗模式,首席人口健康官应该与首席医疗官/首席临床官和首席财务官合作,轻松地向绩效付费模式转变,减少医生的痛苦。另外,由于协同医疗强调健康,服务不限于医院内,首席人口健康官可与付款人和社区机构合作制定健康计划。

首席患者体验官

Chief Patient Experience Officer

“首席体验官”即便没有出现“患者”一词,其目标和首席患者体验官是一样的——尽可能改善患者和医疗工作者的互动性。护理本身就包括患者体验。另外还包括教育、客户服务和后勤服务——电视、舒适的座椅、友好的员工、代客泊车、美食、免费无线上网和其它各种便利设施,参观者不经会问:“这是医院还是酒店?”这不仅是一种营销方式,而且积极应对了平价医疗法案和医疗保险,与某些补偿挂钩,评估平价医疗改革进程和患者体验指标。

首席患者参与官

Chief Patient Engagement Officer

对于患者综合医疗体验方面的工作,很多机构交由首席患者参与官处理。(这个头衔可能没有“患者”一词。)人们年龄、健康状况、技术实力不同,各种因素导致人们与医疗机构的交流情况也不尽相同,因此让患者正确参与可能会非常棘手。把这件事做好需要开展用户体验设计(网站、门户和应用程序等)、行为科学(以提供成功交互的适当奖励)、人口细分(以获得更有针对性的信息)、分析(以评估进展)和持续改进(以调整奖励措施)等工作。这当然是一个挑战,但是更好的患者参与常常能带来更好的综合护理。

首席健康官

Chief Wellness Officer

这一头衔突然出现在高等教育行业中,与临床无关,但是首席健康官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医疗行业。理念:鼓励员工及其家人、所在社区等,当然还有员工在生活中健康饮食、运动、减少压力,采取积极主动、预防性的方法应对健康问题。(因为地方医院即便看上去很像酒店,其实还是医院。)社交媒体在促进健康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Twitter、Facebook和YouTube等使人们能够及时分享诀窍和其它健康教育资源,例如假期饮食建议、在气温升高时如何防暑降温等。

首席奖励官

Chief Incentive Officer

首席奖励官帮助确定以行为改变为目标的奖励类型,来改进健康管理、降低医疗成本。这个岗位需要了解机构计划改变的行为及其成本、采用何种奖励方法能够带来改变(现金和/或低价格的方法常常奏效)、可接受的反应速度和需要改变的其它因素等(例如食堂餐谱或人行道的情况)。长久的成功需要战略方法,并接受健康文化。这个岗位已经涉入其它行业,各大公司希望通过培养健康习惯降低医疗成本。

首席责任医疗官

Chief Accountable Care Officer

由于中断了传统的护理模式,使得有些机构出现了混乱,他们聘用了首席责任医疗官来负责向责任医疗模式的转变。这个岗位把常见的大众健康工作——例如风险管理、慢性病护理管理、降低二次住院等工作置于以家庭为基础的更综合、协调的护理场景中。“首席整合官”和这个头衔相同,这个岗位接触信息技术,因为如果护理团队患者成员不能分享信息,协同护理就无法获得成功。除了必要的协作外,具备相关经验将使人们能够胜任这个岗位。

首席____信息学官

Chief ____ Informatics Officer

你可以在划线处填上“医疗”、“护理”或“临床”等词,或者什么都不填。在很多情况下,这个岗位负责分析医疗机构万亿字节的患者数据。这些分析可用于提高人口健康管理(确定最高效的治疗某种疾病的方法)、降低医院二次住院率(发现谁最有可能返回医院并补充治疗方案)、以及面向个人患者的“地方”项目等全球化措施,以及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

来源:医学界、医学论坛网、中国数字医疗网、健康界、中华网

猜你喜欢

首席医疗信息化
首席隐私官
京张医疗联合的成功之路
我们怎样理解医疗创新
医疗扶贫至关重要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首席监督员诞生记
信息化
什么是医疗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