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患方沟通的讲话艺术
2016-01-14杨杨
杨杨
想起写这个题目,是因为有一次跟几个朋友聊天,其间,有个朋友忍不住打断说:“你说话不紧不慢的,如果我是你的病人或病人家属,估计要急死。像你这样说话的,要是在我们科,估计病人和家属都会怀疑,这医生说话这么慢吞吞的,是不是自己心里也没底啊?”
听了朋友的评论,我不禁一愣,难道我平时在工作中也是这样的“温吞水”吗?朋友是骨科医生,平时急诊多,做事也风风火火的,这样的科室,病人和家属也都比较急,所以朋友说话的语速也特别快。
而我是在肿瘤科,首先,肿瘤本身是慢性病,其次,肿瘤的诊断过程也比较复杂,再次就是病人和家属的因素,毕竟癌症是重大疾病,病人和家属都需要一个接受的过程。我跟病人和家属谈病情的时候,经常能感觉到他们有一种恐惧、焦虑和沮丧交杂的情绪,如果这样的情况下,我说话还像机关枪一样突突突,估计病人和家属就更难接受了。所以我选择了不紧不慢娓娓道来的说话方式,主要还是为了安抚病人和家属。
于是我就把其中原因向朋友说了,朋友也赞同这一点,表示每个科室有每个科室的情况,医生要根据病人和家属的实际情况来选择讲话的方式,比如他们骨科,说话急如火,做事疾如风,病人和家属反而会觉得,这医生够快够猛够干脆,显然是成竹在胸。
搞肿瘤临床这么些年下来,个人感觉,跟病人和家属谈话最关键的两点是:1、注意对方的情绪;2、注意对方的文化程度。
病人和家属的情绪在医患沟通里面起到很关键的作用,一个好的医生,要能敏锐地感觉到对方是处于怎样的情绪状态,是敌视的,还是抗拒的?是焦虑的,还是抑郁的?是各种找茬不配合治疗,还是自暴自弃各种方案都不接受?而这些,在临床工作中不难做到。针对不同的情绪状态,临床医师会有不同的应对方式。
举个例子,我曾经有个女病人,才40岁出头,确诊乳腺癌,做了手术,术后还做了放化疗,当时疗效不错,可是过了半年,就发现全身都转移了。再次来治疗的时候,病人的丈夫明显带着不满的情绪,走进医生办公室就喊:“你们这什么破医院破科室!我们花了十几万,这才半年,我老婆就全身都转移了!”
这个时候如果我跟他针锋相对,矛盾肯定就升级了。对方情绪激动满腹怨言的时候,最好的处理方式是让他说完,形象一点的说法就是,让对方把肚子里的苦水倒光。于是我不说话,让他先说,这个中年男人絮絮叨叨说了很多,包括经济压力,包括家庭压力,毕竟这个年龄段是真正的上有老下有小,再加上一个病人,不是每个人都能承受这种压力的。我一边听一边点头,甚至引导他,鼓励他继续讲完。他讲完以后,情绪也平静下来了,最后真诚地向我道歉。后来我还跟他开玩笑:“我们医院和科室都太破,要不要我介绍你去更大的医院治疗?”他摇摇头,说:“我觉得在你这里挺好的。”
另一个情绪化的病人是个肺癌多发转移的,是个40来岁的男人。他来的时候明显带着抑郁的情绪。我们去查房,他就装睡不跟我们交流。开了检查,预约好了时间,他经常反复,一会儿说做,一会儿说不做。背地里对着家里人,他就老是哭。后来家属也没办法了,要求我们医生去做他的思想工作。
有一天,查房的时候,他还是装睡,我说:“我知道你没睡,所以我今天要跟你好好地聊一下你的情况。”我先简单地说明他的病情,然后问他:“你来住院是想达到什么目的?”他说:“我知道自己的病治不好了,我只是不想剩下的时间太痛苦。”我又说:“那我们是站在同一条战线上的,医生也就是想帮你达到这个目的。”然后我开始介绍我打算给他安排的治疗方案,然后告诉他,一开始会有点艰难,但是治疗起效以后,各种症状会好转,痛苦也会减轻。经过鼓励、安抚和解释,病人的抑郁状态明显好转了。当然,最后为了以防万一,我还是请了心理科的同事来会诊了一下。
说完了情绪,来说说文化程度对医患沟通的影响。有一定文化程度的病人和家属在解释病情方面相对比较容易,文化程度低的病人和家属则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同时需要临床医师用更通俗的语言来解释病情。
比如,我曾经有个病人确诊是皮肤黑色素瘤,虽然是“瘤”,但这个是恶性肿瘤。病人是农村来的,全家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我跟他和家属谈话的时候,先把病理单翻出来给他们看,然后跟他们反复强调这个肿瘤是恶性的,如果不这么说,还真有些人就以为这就是个“瘤子”而已,跟瘊子痦子扁平疣一样,切了就完事了,后续的治疗也就不管了。
此外,与文化程度低的病人及家属沟通时,语言要通俗,多用比喻或打比方的方式。比如,以前向病人和家属解释肾上腺肿瘤的时候,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肾上腺这个东西,我就说肾上腺跟肾的关系就好像一个西红柿,西红柿就是肾,西红柿上面那个蒂就是肾上腺,然后病人和家属就点头,表示听懂了。诸如此类的比喻,要靠临床医师自己充分发挥想象力,根据实际的情况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