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中医基础理论及中药炮制方法的探讨

2016-01-14张云燕

科技资讯 2015年5期
关键词:中医理论

张云燕

摘要: 随着社区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社区服务医疗机构的医疗质量、医护服务及药剂从业人员的要求都提出了更新更高的目标和要求。其中药剂从业人员不但要潜心钻研药学理论,还要根据工作实践不断地总结药学方面的经验,因此做为一名优秀合格的药剂人员要认真提高自己的医学素质和水平,掌握更多更先进的药学常识及技能,更好的为广大患者服务。本文着重从药学方面对中国药学的起源与发展,以及医学理论原则的确立、治疗方法及中医基础理论等作了阐述及探讨。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药剂人员;中医理论;阐述和探讨

中图分类号:R2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2(B)-0000-00

中国医药学有数千年的历史,是我国劳动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是我国宝贵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医药学是在实践中产生,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它积累了极为丰富的诊治经验,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几千年来中医学理论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中医各种临床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对于我国民族的繁荣昌盛有着巨大贡献。

一、 祖国医药学发展概况

1、 中国医药学的起源

中国医药学的起源和形成是和我国劳动人民长期的劳动生活、生产实践分不开的。早在一百万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在伟大祖国的土地上生活着、劳动着。他们为了生存,依靠集体智慧和力量,同大自然及猛兽作斗争。在劳动过程中,不仅创造了物质财富,而且也逐步地积累了原始的医药知识,创造了医药学。

2、 医学理论原则的确立

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祖国医学的理论原则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已逐渐形成了,反映了这一时期的医学成就并成为基础理论经典著作的《内经》就是在这个时期写成的,它总结了春秋战国以前的治疗经验和理论知识,它包括《素问》《灵枢》两部书,从整体观念出发运用朴素唯物论和自然的辩证法阴阳五行学说,对人体的生理、病理及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等方面,作了初步较为系统全面的阐述,奠定了中国医药学的理念基础,两千多年来始终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同时也在实践中不断地得到充实和发展。

3、 治疗方法的丰富

随着医疗实践的深入,治疗方法在不断的丰富和发展。

(1) 药物学和方剂学的发展

生产技术、科学文化的发展,医疗实践的需要以及对外交流,为药物学的发展提供了好的条件。长期的医疗实践人们认识到由单味药组成复方用于临床,既能提高疗效,又能减少某些药物的副作用。而药物知识的不断丰富,又促进了方剂学的发展。祖国医学中方剂的应用是很早的,《内经》中已有十二方的记载,《伤寒论》内用方113个,且能按辩证论治的法则,加减灵活用药,在剂型方面《伤寒论》内有汤、丸、散、酒、灌肠剂、熏剂、坐药等的使用与记载,说明方剂学到汉代已有一定成就。

(2) 针灸的发展

针灸的起源很早,但对其经验和理论的记载,首先是《内经》、《难经》。早在晋代皇甫谧总结了秦汉三国以来针灸学的成就,并结合自己的经验写成了《针灸甲乙经》,对后世针灸学发展有较大影响。

(3) 其它疗法

除方药、针灸等治疗方法外,祖国医学还有刮痧、薄贴、火罐、温热、水疗、蜡疗、泥疗、发泡、推拿、气功、捏脊、割治等疗法,这些疗法不仅在文献中有记载,而且有许多疗法仍在推广使用,并不断改进、发展。

4、 临床医学的发展

随着治疗技术和医学理论的提高,祖国医学渐向专科方面发展,分为大方脉、杂医、小方脉、妇产、正骨、眼科、口齿等十三种,各种医学专著也逐渐增多。

二、 祖国医学的基本特点

祖国医学把人体看在一个以脏腑经络为核心的有机整体,把人和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看成是阴阳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是阴阳失调、邪正斗争的过程,重视机体的内因,有“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理论。所以治病就是调整阴阳、扶正驱邪。在诊断学上形成了以“四诊”为方法,以“八纲”为辩证纲领,以“脏腑辩证”为基础进行临床辩证的理论。在疾病防治上重视预防,主张“未病而治”。在具体治疗上强调“辩证求因”,“审因论治”,“治病求本”,并提出“标本缓急”,“虚实补泻”,因人、因地、因时施治等一系列治疗原则。

总之概括起来祖国医学学术体系主要有以下两个基本特点:一整体观念:人体是有机的整体和自然的关系。二是辩证论治。

三、 对中药基本知识的掌握、研究与探讨

1、 中药的炮制

炮制是将采集来的原药,用水、火、酒、醋等加以处理,其目的是清除杂质,使药物清洁,便于服用和贮藏。消除或减轻药物的毒性、烈性和副作用,增强疗效。如酒制升提,姜制温散,入盐则软坚,用醋则收敛,米泔去燥和中,蜜炙甘缓益气,去瓤免胀,去心除烦等。

常用的炮制方法有:

(一) 火制法,是把药物直接或间接放置火上加热的炮制方法,其中并有加入辅料拌制。应根据药物的不同性质,以及临床治疗的需要分别用各种不同的火制法。

炒:将药放在锅内加热并搅拌,炒至药材干脆,表面呈淡黄色的叫炒黄,如炒麦芽、炒扁豆等。炒至药材表面呈焦黄或焦褐色的叫炒焦,如焦山楂等。炒至药材全部焦黑的叫炒炭存性,如荆芥炭等。加入辅料同炒制的叫拌炒法,如土炒白术、盐水炒黄、醋炒柴胡等,其目的是增强药效性,更好的发挥疗效。

炮:将药用纸包埋于热炭中,或放于炒热之滑石、细砂中令其焦黄为度,以增强药物的温燥性,如炮姜、炮附子等。

炙:是指蜜炙的方法。将药物涂上蜂蜜,用微火徐徐炒炙,使药至老黄色而不焦,可增强药物的温补性,如党参等。

煅:将药物直接或间接放在火上煅烧使易于粉碎,可增强其收敛性,如煅石膏、煅牡蛎等。

煨:将药物用面包裹,放热火灰中或微火中加热使熟,以减少药物烈性和毒性,如煨豆蔻等。

(二) 水制法,是使药物达到洁净柔软便于加工切片,并减少药物的毒性、烈性以及不良的气味等。

洗泡:将药用水、酒洗净,便于保存、制剂,还可以起到防腐的作用,如酒洗当归。为使药物软化易于切片,可将药物放在水中泡,如泡附子、泡吴萸,也可减低药物的毒、烈性。

水飞:将研细之矿石类药物放水中,取上清再沉淀,可制取极细之药面,如水飞朱砂、珍珠、炉甘石等,其目的是内服时易于吸收,外用时可以减少刺激性。

(三)水火同制法,是将药物通过水火 同加热炮制,以便改变原药材性质与形态的一种方法。

蒸和煮:将药物放笼屉中蒸熟,如熟地、黄精、首乌等,也可将药物放水中煮,如首乌与黑豆同煮,可增强补血功效厚朴与生姜同煮,可增强温散理气作用。

淬:将矿物药放火上烧红,趁热投入醋或水中,反复数次,使之易于粉碎,并会改善其性能与功效,如自然铜、磁石、代赭石等。

(四)制法,包括洗、泡、切、炒等法,此外还有用发酵法制之,如豆豉、神曲等。

总之随着我国经济事业的不断发展,对社区卫生事业服务机构的新要求告诉我们,药剂从业人员要不断地加强学习与认识,不但要熟练掌握药学基本知识,还要在工作中不断实践与创新,让社区医疗机构的医疗质量迈向一个更新更高的台阶。

参考文献:

1、《河北新医学》主编,高等医学院校协作编写试用教材

2、《河北新医学》主编,中药基本知识

猜你喜欢

中医理论
从“营卫倾移”角度探讨痹证的中医理论机制
从中医理论看腰痛宁胶囊的药效
基于子宫内膜异位症与恶性肿瘤的相关性探析补肾化瘀法作用机制及中医理论依据
用中医理论指导我的高中生活
新形势下中医理论研究与发展战略专家共识
系统论在中医理论与临床辨证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