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生活世界”理论的发展及教育意义

2016-01-14李雷通何家唯

学周刊 2016年1期
关键词:生活世界教育意义

李雷通 何家唯

摘要:“生活世界”理论是研究我们日常

生活的世界理论。该理论由胡塞尔提出,经由许茨、哈贝马斯等人的补充,使得“生活世界”理论得到良好的发展。“生活世界”理论对我们具有重要的理论教育意义。

关键词:生活世界 理论发展 教育意义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1.223

“生活世界”这一理论首先是由胡塞尔提出的,经过多位哲学家的研究发展,到了哈贝马斯时期,“生活世界”理论才趋向成熟。西方哲学发展到由“意识哲学”渐渐转向为“生活世界”理论研究。“生活世界”理论提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使哲学家们坚定地走在研究“生活世界”理论的道路上。从胡塞尔到许茨,从许茨到哈贝马斯对“生活世界”理论的研究,深化了人对世界的认识,也加深了人对自身全面发展的认识。虽然,胡塞尔首先提出了“生活世界”理论,但是哈贝马斯并没有一味地吸收胡塞尔的观点。哈贝马斯汲取了胡塞尔意向性的理论研究,却对胡塞尔的先验生活提出了质疑。哈贝马斯从“体系—生活世

界”二元结构出发,对胡塞尔“生活世界”理论进行完善和修补。哈贝马斯认为,“生活世界”是交往行动始终运行的境域,“交往行动者不可能走出其境域。他们本身作为阐释者,其言语行为属于生活世界”。他认为,“生活世界似乎是语者和听者在其中相遇的先验场所;在其中,他们能够交互提出要求,到达表达与世界(客观世界、社会世界和主观世界)相协调;在其中,他们能够批判和证实这些有效性要求,排除不一致行动并取得认同。”[1](P191)“生活世界”理论对现代哲学理论研究仍然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并且对现代社会发展也起到了相当大的促进作用。对“生活世界”理论全面把握就要从其来源发展开始。

一、“生活世界”理论的发展

(一)胡塞尔“生活世界”理论

胡塞尔是二十世纪著名的现象学家,他通过对现象学研究提出了“生活世界”这一理论概念。胡塞尔认为,“生活世界,作为唯一实在的、通过知觉实际被给予的、总是被经验到的世界,即我们的日常生活世界。”[2](P139)胡塞尔在描述“生活世界”理论时,提到“生活世界是永远事先给予,永远事先存在的世界”。他所说的“生活世界”理论具有超验性、前科学性、先在性,不是验总对前人经结的世界理论。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第一,是先验、直观的理论概念。先验性质的“生活世界”理论,是先于经验理论的世界,不是靠前人的经验总结;直观性的“生活世界”理论,是主体从感性认识出发,直接地反映在眼前的世界。第二,主体间的性质特征。“生活世界”理论下要求人主体间性地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人已经在“间性”活动中充分体现了社会属性。第三,科学世界的发展基础。如今,人崇尚科学万能性,把科学当成客观存在的事物,与自身隔离开。科学的发展没有与人的精神需求、生命意义相结合,没有达到科学为人服务的目标。胡塞尔认为,“生活世界”理论意味着人的生活环境和实践场所。因此,科学世界的发展基础就是“生活世界”。第四,人与世界和谐统一。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提出人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主观经验与物质世界相结合。人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是相联系、非孤立。世界就是作为万物相互共存的载体。胡塞尔提出的“生活世界”理论还未成熟,还需要随着时代历史的更替进行修补和发展。

(二)许茨“生活世界”理论

在许茨这里,作为前科学的实在的生活世界基本结构的内涵, 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展开。第一,人们在生活世界保持的态度是“自然态度”。许茨在对生活世界的阐述中,把生活世界看成人们生活行动的最初世界,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最初阶段。许茨的“自然态度”来源于胡塞尔的“自然态度”。在许茨的“生活世界”理论中“自然态度”是关键部分,把“生活世界”衍生为“自然态度”存在的领域来观察。当人们还持有这样的“自然态度”时,人们对自身反思和批判不会发生,完全按照自然的选择接受自然给予的东西,不会对自然产生怀疑态度,只会倾向自然。能够改变这样的态度只能从思想上剔除这样的态度倾向,才能创造出实物存在的世界。第二,“原始焦虑”的世界。生活世界是人们生活其中的实在世界,但在阐述“生活世界”的过程中,许茨也是像胡塞尔一样偏重于主观意识,但叙述的观点并不是完全一样。许茨在海德格尔关于“恐惧”和“焦虑”的论述启示下,以“原始焦虑”作为论述前提。许茨指出,“对于处在自然态度中的人来说,支配他的关联系统来源于我们称为原始焦虑的基本经验。”[3] (P328) 第三,主体间性的文化世界。许茨的“生活世界”理论中把“生活世界”从本质上看成一个主体间性的世界,人们生活在每个主体性交融的现实世界之中。个体间性是更为原本,因为它比单个主体性更先被意识到。日常生活世界是预先设定的,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是一开始就具有主体间性,这也是生活世界本身具有的最大特征。第四,工作世界的理论。工作世界在许茨的阐述下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也是许茨在生活世界理论中做出的一项重要的贡献。作为现实存在的世界,如果没有详细的特征描述就不存在我们所知的“生活世界”概念。日常生活就是在于,满足生存需要的物质获取以及获取的手段,这就是日常生活的最大特征。许茨就是从劳动者的角度看生活世界,阐述工作中与他人合作的问题。许茨汲取了舍勒在《认识与工作》中的美国实用主义的重要思想。实用主义就是说生活世界中的关系不仅仅是理论,而是实用的。许茨把这一观点与胡塞尔生活世界的概念结合起来发展自己的“生活世界”理论。

(三)哈贝马斯“生活世界”理论

在哈贝马斯掌握运用“生活世界”理论之前,就已经有多位哲学专家研究“生活世界”理论。从胡塞尔开始,经过了海德格尔、许茨等哲学家继承与发展。到了哈贝马斯时,他运用“交往行动”理论研究“生活世界”理论,使“生活世界”理论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第一,“生活世界”理论内容:哈贝马斯是把“生活世界”比作交往行动运行的空间,也就是交流沟通者在生活世界这个领域内相互沟通。“他们本身作为阐释者凭借言语行为而属于‘生活世界。”[4] (P72)“生活世界”就是人从事交往行动先验文化背景,一切交往行动即使是产生在具体个体上,也是在同一个共在的“生活世界”之中。“生活世界”不是一般世界,不同于那些客观世界、主观世界和社会世界的一种特定世界。哈贝马斯把“生活世界”比喻成交往行为预设背景和信息源储存库,通过对传统文化扬弃的方法,恢复交往合理性。语言交流是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的基础,也是哈贝马斯“生活世界”理论发展的基础。第二,“生活世界”理论构成要素:哈贝马斯把“生活世界”的构成要素分为文化、社会、个性。文化作为知识储存工具,为沟通者提供文化知识。主体只有在共同的“区域”场所、文化背景有交集情况下才会达到主体交往行动目的和思想理解。然而,这个公共的“区域”还必是具体、现实的,在交往主体交流充当特定的现实背景。社会作为“合法社会秩序”,规范沟通者行为。“生活世界”不是某个主体任意创造的交往背景,而是共同群体公设的背景,具有内部运行规律和认知。“生活世界”作为主体交往的文化背景,先于主体存在而存在,使交往主体之间达成信任、交流、融通最后达成一致行动趋向。个性作为主体在组织中展现自己的工具。“生活世界”要求个人具备一定的交流能力。交往主体只有具备一定交流能力才能搭建起共同的生活世界,实现个体的社会性,通过交流维持了社会秩序的稳定。第三,生活世界殖民化。“生活世界殖民化”是指权利与货币代替了以语言为媒介的交往行为工具,政治、经济这些人文因素开始蔓延整个“生活世界”。“越来越多地下降为一种与其他下属体系并行的一种下属体系。”[5](P26)哈贝马斯意识到“生活世界”会被“殖民化”,然而,摒弃眼前的生活世界重回古典世界是不现实的。哈贝马斯认为,“社会合理化的过程首先源于生活世界的理性化,由此而导致或催生了体制层面的理性化,但是最后出现了生活世界体制殖民化的情况。”[6](P67)因此,寻找解决“生活世界”殖民化的方法十分关键。

二、“生活世界”理论的教育意义

(一)促进文化知识普及,提升个人素质

我国历史文化拥有着五千年发展的历程,凝聚着广大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世界文化主要组成部分。作为新时期的我们,既要继承我国优秀文化,又要为新时期文化发展做出贡献。然而,我国是一个经济发展不平衡、资源分配不均、语言种类繁多的国家,人们交往沟通障碍很大。建立公共行为规范、文化准则、价值准则才能使各族人民融合在一起。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道德观,才能为我国社会交往的合理化提供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树立共同理想,弘扬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提升我国社会交往行动的内在要求。经济全球化发展,使全球各国联系越来越紧密。文化发展也为各国民间交流、相互帮助、相互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国际交往过程中要遵守自由、平等交流原则,各方都应受到尊重。因此,我国作为文化大国,在国际交往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树立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软实力,赢得各国尊重。我国也要尊重他国文化信仰、风俗习惯,让各国自由平等发展。

(二)规范社会行为,提升社会责任感

“生活世界”的殖民化是源于物质、文化不平衡发展。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共同发展对建立“生活世界”具有很大意义。我们要树立良好“生活世界”理论观念,就要协调物质与文化之间发展平衡,建立文化特色,提升文化素养。完善社会交往规范,不仅需要自律严格要求自己,也要维护社会公共法律道德。保证社会交往持续健康地进行,我们要从两方面做起:一方面,完善交往行动法律规范。法律既是知识也是制度,具有强制性、威慑性、稳固性。如今,主体交往行动趋向多样化,我国法律规范还有很多方面做得不够完善。交往行动影响力不断扩大,建立完善的法律规范刻不容缓。交往主体要具备良好道德素质,依照交往行动基本规律进行活动,遵守社会法律规范,协调个人与社会利益和谐。另一方面,设立社会公共秩序和道德标准。道德依靠传统和社会舆论,通过信念根植于内心,具有持久性、稳定性、内在性,左右着辨别能力。主体在自己不能约束自己的行为时,要接受他人监督和约束。这样就能形成一种社会力量来阻止和纠正交往行动中的不道德行为。

(三)提升个人文化水平,增加交往行动能力

文化教育关系到个人行为准则、价值取向,也关系到社会、家庭,以及民族、国家的未来。我们还处于一个文化教育普及较低社会里,人们的交往行动能力有待提高。提升我国人们交往能力、宣扬“生活世界”理论,我们要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加大对教育事业投入力度,优化教育设施,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第二,注重各地区教育水平平衡发展,共同提升教育设施资源,加强文化人才交流,缩小各地区之间文化水平的差异。第三,作为交往主体,应当自觉提升文化交流能力。个人交往能力提升归根到底就是自身文化水平的提升,要靠自身不断学习,增强学习文化意识,养成良好习惯,做到价值合理性行为规范。

哈贝马斯对语言问题、交往行动问题都是通过对“生活世界”理论分析得到解决方案。哈贝马斯“生活世界”理论对西方哲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也为我国社会主体交往行动合理化发展提供了借鉴。

参考文献:

[1][4]哈贝马斯.沟通行动理论:第1卷[M].重庆出版社,1994.

[2](德)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3]许茨.社会是在问题[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5](德)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第2卷[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4.

[6]阮新邦.批判论释和知识重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2015年度人文社会科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专项研究项目(编号:2015-sz-156)。

作者简介:

李雷通(1989- ),男,河南濮阳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哲学研究。

何家唯(1997- ),男,河南商丘人,郑州外国语学校高三年级。(责编 张翼翔)

猜你喜欢

生活世界教育意义
浅谈民俗文化的教育价值
“行为—认知”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
让健康向上的通俗歌曲走入高中音乐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