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初中科学课程教学模式探究
2016-01-14虞兴红
虞兴红
摘要:新世纪是一个科技创新的时代,教育教学也随之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这是现代教学的重要趋势,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教学效率最大化的重要手段。本文从模拟探究过程,多媒体演示和网络环境模式这三个方面来论述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科学课程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信息技术环境 初中科学课程 模拟探究过程 多媒体演示 网络环境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1.145
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这是新时代教育教学的主旋律,是现代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们对于信息技术的认识与运用不能只停留在理论层次,而是要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性思想,将之广泛地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与创新,这样才能逐渐探索出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课程教学新模式。科学课肩负着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责任,那么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初中科学课程要采用何种教学模式,才能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激情,引导学生展开主动探究,实现学生由被动参与到主体参与,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构建的转变,增强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与精神,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成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一、 基于模拟探究过程的教学模式
科学课程中有许多抽象而深奥的概念与定理,而初中生处于形象认知阶段,感性认知较强,而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因此在理解这些抽象的知识点自然会存在很大的难度。而在传统的科学教学中只是采用相对单一的语言描述与挂图模型的讲解,自然难以逾越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与知识的抽象性之间的障碍,这也是传统科学课程教学中制约教学效率的最大瓶颈问题。而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可以用现代信息技术强大的模拟功能将一些难以用直接地感知与观察到的现象直观而动态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模拟整个过程。这样就可以让学生从中获取更为丰富、更为直接的感性信息,丰富学生的思维表象,进而引导学生经过独立的思考与积极的思维之后从丰富的感性认知上升为抽象的理性认知,实现学生对于抽象深奥的科学定理的深刻理解。
如在学习“牛顿第一定律”时,教材是通过归纳与推理的方法得出如果水平方向的摩擦力为零时物体将匀速运动。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学生来缺乏感性认知的基础,自然难以理解,学生只能死记硬背,机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有效地突破这一难点,利用其动态功能来模拟各种情况,并用图表的方式直观地表述出来。这样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直观而形象的模拟,让学生可以直观地认识到当水平方向的摩擦力为零时物体将会永远不停地匀速运动下去。这样的教学不再是让学生机械而被动地记忆现成的结论型知识,而是通过模拟探究全过程,让学生从过程中获取感性信息,这样学生自然就可以达到对这一抽象定律的深刻理解与形象认知,能够更加灵活地加以运用。
二、基于多媒体演示的教学模式
众所周知,科学课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科学知识正是建立在无数次实验的基础之上,可以说演示实验是科学课程重要的教学内容,也是重要的学习方法与手段,是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而并不是所有的实验都可以在现有条件下完成,即使能够完成也会存在现象不明显、存在误区等情况,而造成学生难以理解,无法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而多媒体具有很强的演示功能,可以突破传统实验室教学的种种弊端,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演示实验在科学课程教学中的作用,以实验为桥梁带领学生走进科学的殿堂。
如在学习“大气压强”这一内容时,我们就可以用多媒体来直观地演示马德堡半球实验,让学生从直观的画面中观察到分拉两个半球的马匹从2匹增加到4匹、8匹、16匹,并配以相应的背景音乐。将学生带入声情并茂的真实实验情景之中,如此富有画面感与节奏感的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发学生的关注,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最活跃的状态之中。如此鲜明的实验现象自然可以强化学生的形象认知,在此基础上再利用多媒体来对马德堡半球展开剖析,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大气从四面八方对半球施压,进而实现学生对这一抽象深奥知识的形象认知与理解。
三、基于网络环境模式的教学模式
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新课改下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也不应局限于教材上、教室内,而是要将学生的科学探究引向更宽广的空间,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展开有深度、有广度的自主探究,才能让学生学到课堂之外、教材之外更多的知识与技能。网络时代将教学带入了全新的教学境界,可以为我们的教学提供更为丰富的素材,让学生的探究活动更有深度与广度,更能实现学科的纵向挖掘与横向挖掘,不仅利于学生科学视野的开阔,科学探究意识的增强,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更加利于学生综合水平与素养的全面提高。为此我们要积极地探索基于网络环境下的科学课程教学模式。如我们可以建立一个科学主题学习网站,可以设计虚拟实验室,让学生完成一些现实条件下不能完成的实验;制作微课,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掌握情况来进行有针对性的自主学习,自行确立学习的侧重点,调节学习节奏。这种基于网络环境模式下的科学课程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将学生的探究带入宽广的平台,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教学素材,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与实际运用结合起来;而且还可以兼顾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实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避免以往教学中教师无法照顾到全体学生的局面,使得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引导学生富有个性化的学习,促进每个学生不同程度的发展。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的整合是新课改下科学课程教学的必然趋势,是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是实现科学教学现代化、高效化的重要手段。作为一线的教师,要紧跟教学发展的步伐,认真学习新课改,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以新课标为指导,将实践与研究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在创新中总结,这样才能开创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科学课程教学新模式,推进科学课程改革的步伐,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淑萍.网络环境下初中科学课堂教学策略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2011(15).
[2]陆平霞.浅论多媒体技术在初中科学演示实验中的有效整合[J].新校园:理论版,2012(10).
[3]刘叶红.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科学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浅谈[J].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2011(11).
(责编 赵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