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教学创设问题情境的教学策略

2016-01-14周世荣

学周刊 2016年1期
关键词:问题情境有效策略小学语文

周世荣

摘要:现代语文教学的目标在于促进学生作为人的全面发展。因此,语文教学必须要改变灌输式、接受式教学,通过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以问题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引导学生展开主动探究,使学生在探究中得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那么,如何有效创设就成为重点课题。本文从问题情境的创设原则与有效策略这两个方面来展开论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 问题情境 创设原则 有效策略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1.049

新课改下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而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是灌输式、接受式教学,学生只是在机械而被动地接受。没有了学生的主体参与与积极思考,失去了思维与创新火花的撞击,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创设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实现新课改所倡导的以人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学生的主体参与及主动探究,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掌握学习方法,开发智力,发展思维,促进学生创造性潜能的挖掘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何才能实现问题情境的有效运用这是广大教师所要重点关注与探索的话题。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与研究,我认为要科学运用问题情境,促进学生富有个性化的全面发展,就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问题情境的创设原则

1.主动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因此,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首先就要考虑到要能够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引导学生带着饱满的学习热情来展开探究。这样的问题情境才是有效的。而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问题情境具有积极性,那么就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要深入研究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与学习水平,从学生的视角来展开设计与思考,这样所提出来的问题才能更加贴近学生的认知基础,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能够激起学生参与探究的主动性与思考的积极性。

2.启发性。正所谓“不愤不悱,不启不发”。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他们所需要的不是教师的直接答案,而是教师的启发与诱导。这时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要具有启发性,要以学生的思维活动为依据,引导学生乐于思考与思维,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克服探究中所遇到的重重困难,让学生在问题的启发下展开有成效的自主探究活动。

3.发展性。提问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的认知过程是运用已知不断地学习未知,将未知转化为已知的过程。提问的着眼点应放在已知上,只能是对学生已知的检查,而着眼点放在未知上,过于复杂则无法完成探究。因此,所提问题要具有启发性,要着眼于已知与未知之间的最近发展区,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引起学生认知结构上的不平衡,造成心理认知上的悬念;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提高学生思考的质量,使学生能够带着问题来展开有深度的探究,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4.开放性。开放性问题与封闭性问题相对,是不具备完整条件、不是唯一答案的问题。开放并不是形式上的,而是要能够引发学生思维的多向性与创造性,使得不同水平的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能够产生不同的思考结果。这样的开放性问题不再是将学生的思想与思维限定在固定的模式内,而是给予学生更多选择的自由与空间,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个性来展开探究,让学生得以展现个性,释放潜能,创造性思维得以充分发展。

二、问题情境的有效策略

1.激趣引疑策略。趣是学习的动力,疑是学习的开始,只有建立在学生浓厚兴趣基础之上的问题,才能激起学生愉悦而积极的学习情感,学生自然会对问题本身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展开主动而愉悦的探究,让学生乐于学习,乐于探究。如在学习《美丽的海底世界》这一课时,教师就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喜爱直观事物,以形象为主的思维特点,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向学生直观而形象地展现海底世界,以直观的画面、动听的音乐来刺激学生的视觉与听觉,带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热情。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来思考如何来形容海底世界?这样的问题设计以学生为出发点,自然能够将学生的思维与注意力集中于问题上来,进而引导学生展开主动而快乐的探究活动。

2.矛盾揭示策略。即利用学生已知与未知之间的矛盾来设计问题,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这样更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引起学生主动而积极的探究,以通过探究来释疑解惑。如在学习《穷人》一课时,文章结尾有这样一句话:“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她的心跳得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此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桑娜既然自己不知道为什么要把那两个孩子抱回家,但为什么又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呢?这本身就是互相矛盾的,你是如何理解的呢?这样看似矛盾的问题自然会引发学生的关注与思考,学生自然就可以联系上下文来来展开认真的阅读与积极的思考,并在学生之间展开充分的交流与激烈的讨论,进行思维火花的碰撞,层层深入,这样的探究是主动而积极的。学生通过交流与讨论后总结出:桑娜很清楚地知道自己家境之困苦,但人性的善良亲情战胜了一切。即使生活再艰难,也要救助这两位孤儿。这正是人性的善良、母爱的伟大、人间的亲情。

3.课堂讨论策略。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之间存在明显的个性差异,这决定了在语文学习中自然也会产生不同的见解与感受,甚至会出现对立的观点,而引发学生之间的激烈的讨论。教师要利用这些不同与分歧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冷静而全面地分析与思考,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从而获得对同一问题不同角度的全面而深刻的认知。如在学习《诺贝尔》一课时,诺贝尔发明了炸药,有的学生认为将炸药运用于打通隧道、开凿矿井等,节省人力与物力,提高生产力,具有重要的贡献。但也有的学生认为炸药用于制造枪炮,用于战争,夺去了无数人的生命,破坏了人类的文化,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在学生之间存在分歧时,教师就可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这样更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实现学生的全面认知。

参考文献:

[1]赵春良.问题情境创设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分析.课外语文:教研版,2014(6).

[2]丁达兵.创设问题情境,打造高效课

堂——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作文成功之路,2013(11).

(责编 张翼翔)

猜你喜欢

问题情境有效策略小学语文
浅议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中职语文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浅析初中地理课堂合作小组创建的有效策略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激发文本阅读兴趣的有效策略
构建职校高效语文课堂的有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