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方法和途径
2016-01-14李秀峰
李秀峰
摘要: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相互统一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将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教师针对学生现状的分析研究、教师所教授内容的设计、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突发状况的处理方法等进行相互联系,确定所有教学任务和完成这些任务所可能采用的形式和方法,以使教学过程实现最优化。本文结合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对《机械制图》课程教学进行阐述。
关键词:教学过程;教学任务;教学方法;最优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8-0187-02
教学过程最优化是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1927-1987)提出的教学理论和方法。20世纪70年代,为了克服学生普遍存在的留级、学习成绩不佳的现象,巴班斯基提出,要对学校教学进行整体优化。这和我们目前中高职学生的状况相一致。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条件下寻求合理的教学方案,使教师和学生花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教学过程最优化不是一种特殊的教学方法或教学手段,是在全面考虑课程教学标准、教学任务设计、教学效果分析及可行的教学的形式和方法的基础上,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目的性非常明确的安排,是教师有意识地、有科学根据地对教学过程的控制。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也是一个知识重建的过程,因此师生活动的一切内外部条件,要围绕所有教学任务和完成这些任务所可能采用的形式和方法,同时教学过程还要重点考虑课程的目标要求。
一、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基本标准
经过教学实践,并借鉴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基本标准的总结,普遍认同的标准之一是效果标准,即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达到他在该时期内实际可能达到的水平,包括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也就是要从学习成绩、品德修养、智能发展三个方面全面衡量效果;标准之二是利用客观标准评价效果,即课程标准等;第三,评价要依据具体条件和实际可能。具体表述这两个普遍认同的评价标准可以分解为如下几点。
1.对于中高职学生,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能够形成某种个性特征,在提高每个学生的接受知识能力、提高素养方面可能取得的最大成果。
2.学生在校期间用有限时间获得相应的职业技能。
3.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充当指导者,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4.师生相互配合利用学校有限的教学资源完成教学任务。
二、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采用的方法
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所采用的方法不是唯一的,也不是独立的,是相互联系的、促使教学最优化的各种方法的结合。强调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必须是采用最优化方法的有机统一,包括教学过程中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效果等几个方面,又包括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控制及教学结果反馈;强调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的协调一致,从而找到在不加重师生负担的前提下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将优化教学过程归纳为以下基本方法。
1.科学设计教学任务,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机械制图》课程是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这门课程学习效果直接影响到后续主干专业课程的学习,同时也影响到包括《金属工艺学》、《机械设计基础》、《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普通车床》等专业基础及专业主干课程的学习兴趣。对于中高职学生,学习这门课程所要达到的目标和要求是有别于本科及以上级别的,这是因为这部分学生将来就业岗位面向生产一线技术操作环节。因此,结合中高职学生现有知识,以及人才培养目标将课程教学过程进行优化,将理论性知识分解为与生产实际或后续学习相关联的学习任务进行学习,使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并应对生产实践需求。
2.分析学生现状,将任务内化为学习动力,以增强其主动学习可能性。对于现阶段的中高职学生,个人接受教学的能力普遍偏弱,学习过程也是提高掌握学科的知识的技能和技巧能力的过程,学习过程中要弱化知识的灌输,通过由易到难的不同任务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增加对学习有帮助的教育因素。教师要创造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例如现行的《机械制图》教材内容极为系统,按部就班进行讲解学生可能在时间过半时就有大部分掉队的,因而教师在教授这门课程时要将已有的章节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分解为可以解决的具体的工作任务,点明每一个任务中要用到的知识点,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能主动将任务中所涉及的相关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以达到我们的优化教学的目标。
3.依据课程教学标准,优选教学内容。职业教育要求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以必须够用为度。因此教师在优选教学内容时做好这样几项工作:(1)深入分析学生的职业能力要求,选定能够达到职业能力的教学内容作为学习任务;(2)从教学内容中划分出最主要的、与生产实际联系最为密切的内容;(3)考虑学科之间的协调,与相关专业课程紧密结合;(4)所选教学内容能在课程规定时间内完成;(5)内容要兼顾各层次学生。目前所使用的《机械制图》教材在内容编写方面已非常完善,涉及到学生所需的从空间到平面、平面到空间思维过程转换的知识和技能训练内容。但过于成熟的教材体系对于中高职学生来说略显内容繁杂,因此在深入分析教材内容后,从中对应划分出最主要的、最能提升学生基本技能的内容进行教学,这样更能在有限时间内完成中高职学生的学习任务。《机械制图》教材中点、直线、平面投影的理论内容和习题占据相当篇幅,对于中高职学生来说这部分内容可能会消耗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那在教学过程中要相应弱化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将其分解在不同类零件图绘制任务中,进行自主学习。
4.选择符合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所选用的教学方法要适合自我组织教学活动,能激发和形成学习动机,可进行检查和自我检查。在《机械制图》课程教学中用到的方法有情境教学法,这种方法在讲解投影理论时采用;项目任务教学法,这种方法可以激发和形成学习义务感和责任感;直观法和实践法,在零件测绘学习中结合任务完成。教学实践证实每种教学形式和方法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实施教学过程最优化必须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方法,同时可以相互融合。《机械制图》课程在优化教学过程中就是集以上几种教学方法于一体的教学实践,例如学习“平面图形绘制”时直接布置任务,学生分组自行组织学习活动,在绘制过程中会考虑到图形布局、图线使用、绘图步骤安排等一系列问题,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学生会自主学习任务中所涉及的每一知识点,知识的内化过程即是形成学习兴趣的最好方法,这就是项目任务方法在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因此针对中高职学生在合理选择教学方法上下大功夫,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形成学习的义务感和责任感。endprint
5.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实行分层教学。分层教学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的一个重要办法,把全班的、小组的和个别的教学形式最优地结合起来。分层教学不能理解为简化教学内容,而是对有学习障碍的学生进行有区别的帮助。《机械制图》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较强,在传统教学形式下学生经过教、学、练这一过程后只有一小部分可以完全跟随教师的节奏进行学习,而大部分学生只能勉强跟进或干脆放弃。因此教学过程再不能以全班齐步走的形式进行,不同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例如在讲解“制图的国家标准规定”内容时,可以采取全班统一讲解的形式。对于不同种类零件测绘内容是以任务书的形式进行教学与学习,这就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别对待,将班级学生分组,掌握情况好的学生可以给一个相对有挑战性的任务,而掌握情况稍逊的学生可以完成相对简单的任务。这样既可以使教学任务同步完成,同时不同学生又都会有相应提升。
6.为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实现创造必要的条件。《机械制图》课程教学实践性较强,所有的理论知识都是以实践教学为载体的,因而要为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实现创造必要的条件,特别是要有满足教学要求的硬件设施,如测绘实验室、教具模型、绘图工具等,物质条件的创造可以充分满足理论与实践教学要求,创设零距离就业条件,以弥补学生自身条件的不足。与此同时也要对学生的个人素养、审美观等创设相应的条件,这也是学生走上社会后与企业文化相融合的必要条件。
7.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能就意外情况随时调整教学活动。教师善于对教学过程中变化了的情况灵活地做出反应,以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目标。如在三视图绘制教学中由于学生自身空间构图能力有差别,在完成任务过程中需进行分层教学,如果硬性进行分层,会挫伤一部分学生的自尊心。这就需要教师根据之前的教学活动对学生学习状况加以了解,完成这一教学任务时将不同的任务以很随意的行为分配给相应程度的学生,不会让学生感觉到他们是被分优劣的。结果表明几乎所有学生都能正确完成学习任务,这样的调整既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又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8.理论与实践教学优化整合,节省师生时间。《机械制图》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整体优化主要是使学生明确要做什么,通过任务书明确制图行业的工作对象是什么,通过小组成员合作锻炼学生的理解能力、沟通能力、分析能力。教师通过对教材内容的适当取舍以节省教与学的时间,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课程的精髓。
采用合理的教学形式,针对不同学生实行不同教学方法已然成为教师科研的主要课题,教学过程的优化不仅要求教师的教学活动具有科学性,还要求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科学性,从教材内容的优化,到教学方法的优化,再到学生学习过程的优化,还有教学条件的优化,等等,使中高职教育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职业教育的基本目标。
参考文献:
[1]尤·克·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一般教学论方面[M].张定璋,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