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如何应对泛在学习的挑战

2016-01-14李潜高贤波屠金莉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5年19期
关键词:泛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个性化学习

李潜 高贤波 屠金莉

摘要:阐述了泛在学习的必然趋势,说明泛在学习更有利于形成个性化学习,提出信息技术课程应进行适应泛在学习的改进,对泛在学习提供支持,以进一步解决当前教学中的一些问题,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效率,同时探讨了个性化学习评价的特点。

关键词:泛在学习;个性化学习;信息技术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19-0103-02

泛在学习(U-learning)是指无处不在的学习,降低甚至摆脱学习活动在时间、地点、教学形式等方面受到的束缚,随着互联网在教学中的深度整合,以及移动设备的普及和移动应用的蓬勃发展,泛在学习逐步从时尚成为趋势和主流。

由于教育水平的地区差异,学生个体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差异日益显著,课堂教学所面临的一个固有问题——无法兼顾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也日益凸显。该问题同时存在于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当中,在高校的公共课程中则暴露得更为集中和明显,而非计算机专业的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中尤为突出。继而,各种教学改进方案随之而来,如自主学习、翻转课堂、MOOC、分层次教学等等都试图在不同程度上使问题得到缓解或解决。

2014年8月,北京师范大学余胜泉教授在移动互联网国际研讨会上再次提到了该固有问题,以及个性化学习方案:以班级为单位的课堂教学基本上沿用了一刀切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学过程缺乏针对性,总有部分学生感到讲授太快跟不上,同时总有部分学生感到已经会了、太简单或者进程太慢。兼顾不同知识水平、情境化和适应个体的个性化学习将会成为发展的方向。

由于课程安排的复杂程度,时间和地点等限制条件,个性化教学无法建立在课堂教学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上,只能构建在泛在学习环境中。即使是较为有效地实施翻转课堂,把以前课堂教学的功能从讲授为主转变为交流讨论、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主,支持和强调课前的自主学习,把学习过程扩展到课堂以外,但作为课堂教学的改进,其目标还是围绕课程目标,而非信息技术课程的整体目标。非计算机专业的信息技术课程,其实不停留于单一课程目标,无论是从学校对课程的定位、学生的学习需要和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都要求使学生对信息技术有整体的把握和一定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并能够灵活运用推进本专业的信息化进程。显然,仅通过有限的课堂教学达到以上目标是不可能的。而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无论教学模式做如何改进,由于信息技术在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学习中的日益深入,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都是渗透在日常学习和生活当中的泛在学习形式。

显然,作为学校或教师不应该像以往设计课程一样,试着营造一个固定模式的泛在学习框架,即使真的构建起来一套固定的框架,也已经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泛在学习,背离了个性化学习。取而代之,我们应该更多地考虑,教师和学校能为学生的泛在学习提供什么支持和协助,进而使学生有意识地主动构建个性化学习模式,使他们在反思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学习方法,扩展思路,提升学习效率,创造性地构建适合自身的学习模式和方法。

首先对于课程及课堂教学方面的改进,着重于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改革——翻转课堂已经在突破课时和教室等事件和空间限制,把知识记忆和理解等较为简单的学习活动放到课前、课下完成,课堂上则以分析综合、交流讨论为主,兼有评估学习效果,并根据课程内容与教学设计进行适当安排,同时注重各种教育技术和教学方法的有效整合。泛在学习并不否定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仍然是学习方式之一,但不再是唯一方式。

其次,第二课堂要不断扩展和泛化,通过不受限于年级、专业、行政班级或学生社团的自由和自发的学习群组,在专注于信息技术某个领域的同时,尽可能便于快速交流,迅速连接学习需求和学习供应,拉近知识、技能与实际需要的距离,提升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有效提高学习兴趣和应用能力。全面开展或接轨各类高校信息类竞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在培养兴趣,增广见闻的同时,提升各类信息技术在学生中的了解程度和影响,奖励学有专长的同学,并促进学生间的交流,进而更易于形成更有实力的学习群组或团队,反过来又可以提升竞赛成绩,形成良性循环。第二课堂保持了师生交流、学生交流带来的课堂教学优势,有更易于形成情景化和具备适应性的柔性教学特点,学生在整体学习安排中拥有更自由和灵活的个性化空间。

第三,对非正规学习的认可与鼓励。基于信息技术所具有的工具性特点,和对于现代人来说的思维方式的影响力,其泛在学习适用性很强。因此,除了正规学习的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之外,非正规学习理应占有很大比重,但非正规学习大多不被认可或难以评估量化。作为一种素养,学习氛围和环境的互动以及潜移默化都是学习过程中,课堂教学所无法取代的。只要改革评估指标和手段,非正规学习得到一定的认可,鼓励学生更踊跃地投入各类信息技术相关的学习活动当中,就能够营造信息技术浓厚学习氛围,激发创造力,深化信息技术在所有学生知识结构中的地位,有利于从学习者角度推动学习过程的现代化。

第四,当教学模式发生显著变化的时候,对学习的评估就会成为重大挑战,尤其是泛在学习的形式多样,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方法因为其个性化学习而无法找到统一的评价标准和方案——个性化教学实际上会催生个性化评价。由于评价的指挥棒作用,使教学的参与者、管理者重点关注这一环节,也引发了大量关于评价方案和指标的争论。可以想见,泛在学习不会终止这些争论,但是会使这些争论更具体地导向个性化学习目标,这将引发对于学习评价的深度变革,因而也会使关于评价方案的探讨更具实际意义。

从评价形式和内容来看,除了传统的通过课堂提问、客观形式的作业、考试等方式考查知识记忆、理解的评价标准,通过出勤情况,作业完成及时性和参与讨论时的积极程度来评价学习态度以外,还应该努力探索可以深入了解学生建构知识的能力和效果,由于指标差异性、度量方法和比重不同等等,可能表现出较大差别,进行标准化的难度很大,形成较为完备的参考标准需要时间,但是在该方面的探索对于学习的评估和促进作用是肯定的。评估的内容主要包括知识内化与外化的能力和效果:新知识在被接受之后,整体和相关知识结构所发生的变化,其与原有知识所建立的关联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或设计新实验进行验证或发现(尤其对于非信息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说,信息课程的最终成绩不但要反映当前该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掌握程度,还应该尽可能准确地反映出该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综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当前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对学习者和工作者都提出了更高的学习能力要求,信息技术的学习能力无疑比目前所达到的计算机水平更有竞争力)。建议的评价形式可能包括:一方面可以采用知识可视化的有关方法,如概念图、思维导图等对传统考试和作业进行扩展,而另一方面,更加具有吸引力的则是泛在学习所提供的广阔空间,更能激发创造力的开放学习环境,诸如社团和学习群组的建立和专门研究、学习和考取国际国内信息技术类认证、参与各类计算机竞赛、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普及与推广、业余时间提供计算机日常维护服务等等。

从来源来看,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来自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两个部分。客观评价主要来自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师,首先需要承认泛在学习所涵盖的各种学习形式,因此,除了相关课程的学习、信息素养之外,学习能力与效果、综合运用能力,对各类信息技术竞赛的参与度等等都应包括在评价范围内。课程成绩和信息素养方面,除了以往的知识、技能、态度目标之外,还应该引入对课程知识和技能外化能力的评价,在加入第二课堂相关指标之后,细化整合,形成全面的客观评价体系。主观评价方面,通过情景化等方式促使学生深度学习,加强学习体验感,并形成不断反思的学习习惯,对自己的学习效果做出公允评价,及不断自我改进和自我激励。对于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来说,需要兼顾以上两个部分的评价,接受多样化评价,设定更适用于个性化教学的评价体系,使学生评价成为支持泛在学习的重要支点。

综上所述,泛在学习已经不可逆转地成为当前学习形式的特征,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以其自身特点,应该更积极融进泛在学习当中,结合泛在学习的持续变化,把握自身的发展方向,更好地满足人才培养需求和学生学习的个性化需求。

猜你喜欢

泛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个性化学习
基于微信公众号的区域历史文化泛在学习内容设计研究
浅谈新课程下的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讲授法简析
教学资源支持下的Sakai个性化学习研究
信息化环境下基于“盒子鱼”App的高中英语个性化学习的模式和策略
泛在学习环境下的大学英语互动反馈教学模式研究
微视频在初中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法探索
泛在学习资源的类型与应用研究
泛在学习中学习评价网络效用模型的构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