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发展的基石——辅导员队伍的现实与未来
2016-01-14张春雨四川司法警官职业学院618000
张春雨 (四川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618000)
第二,学生不重视,到课率不高。首先,“自然辩证法”是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公共课,而不是专业课。很多学生认为和专业无关,提不起兴趣。之所以来上课纯粹为了学分,为了毕业。其次,“自然辩证法”又具有“文理交叉”的特点。虽然这是其优点,但也有负面影响。有些文科学生缺乏相关自然科学知识,对这门课不能引起共鸣;有些理工科学生又缺乏基本哲学知识,感觉这门课深奥难懂,也没有兴趣。再次,“自然辩证法”作为公共课在很多高校里都是大课,涉及院系多、专业多、人数多,管理难度大。一旦放松管理,到课率就很低。
第三,讲授为主,多为填鸭式教学。很多教师习惯于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总认为,讲不深、讲不透对不起学生,过于追求学科体系的完美、知识体系的精深。而“自然辩证法”毕竟是一门公共课,不是专业课,在大幅减少课时的形势下,仍然坚持学科体系式的讲授,就只有“满堂灌”了。这种情况下,必然缺乏和学生的互动,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这门课的学习纯粹了学分,为了毕业,应付了事。
三、新形势下增强“自然辩证法”课程实效性的措施
第二,从学生方面来看,要针对学生特点,创新课堂设计,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首先,课堂设计要根据不同的学生群体有所变化。如讲授对象是文科学生,选用科学案例时,就应当多选科学史实、科学家故事,用到一般自然科学知识时,少选用复杂的数理模型,使学生在听起来,不会觉得特别难懂。而讲授对象变成理工科学生,就多选用自然科学案例,少用深奥难懂的哲学名词术语。其次,课程教学就是多种教学方式的结合。课堂授课与课堂讨论密切结合,语言文字与音像资料密切结合,传统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方法、教学视频、教学案例密切结合,课堂教学与教学网站密切结合。在此基础上,充分开发和应用立体化教学资源,形成书本、课件、网站、网课、题库、音像一体化。做好课堂设计,吸引学生,使之能够对课程感兴趣,重视这门课。
第三,从教师方面来看,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构建新型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必须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状况,充分调动其主动性、积极性,让其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通过专题讨论、问题辩论、演讲比赛、实践调研等形式,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增强教学效果。
总之,新形势下,“自然辩证法”教学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困难,也伴随着机遇和挑战。因此,我们要积极采取措施,从多方面采取措施提高教学效果,增强课程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李海涛(1978-),男,山东成武人,博士,副教授,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研究方向:自然辩证法。
[3]文辅相.21世纪的大学教育目标:高科技水平与高文化素养[J].高等教育研究,1995(6).
进行了修订,包括了绪论、五章和结束语。五章的内容分别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其内容仍然以“三大块”为主,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功能,突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容:科学发展观、创新型国家、生态文明等理论。总之,内容更加丰富,课时却大幅减少。这种形势下,如果还用原来的办法,逐节去讲,面面俱到,最终结果很可能顾此失彼,蜻蜓点水,内容讲不深、讲不透。
第一,从课程内容来看,要坚持问题导向,推行专题化教学,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爱因斯坦讲:“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由此可见,问题意识在学习当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坚持问题导向,设计专题,更有利于引导学生思考,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基于这种认识,我们把课堂教学内容整合为4个专题。第1个专题,什么是“自然辩证法”,为什么要学习“自然辩证法”,对应书中的“绪论”部分。从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入手,阐述清楚“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研究内容、研究对象。结合学生的实际,讲清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第2专题,什么是自然,对应书中的第一章。在梳理自然观发展历史的基础上,重点讲授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即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生态自然观,特别让学生掌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新内容。第3专题,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应书中第二、四、五章。重点讲授科学技术的本质、结构、发展及社会功能。通过本专题的学习,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即求实、批判、实证、理性、严谨等,使其掌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内容,特别是创新型国家的内涵与特征。第4专题,如何做好科研,对应书中第三章。重点讲授科学技术研究的思维方法,介绍数据库使用方法,使学生能够熟练使用各种工具,让研究生学会怎样选题、怎样做实验、怎样查阅资料、怎样撰写论文。
[1]陈学飞.面向21世纪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J].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高等教育,1999(2).
[2]毋小勇,谢安邦,阎光才.论构建我国21世纪高等教育创新课程体系之理念[J].教育研究,1999(11).
(责编张翼翔)
中国高校发展的基石——辅导员队伍的现实与未来
张春雨(四川司法警官职业学院618000)
摘要:当代大学生在市场经济思潮冲击下,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在今后十几年后会影响整个中国社会的价值发展方向,所以,加强在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建设是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和基础,是大学生管理的主力军。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导致辅导员工作开展不容乐观,严重影响思想道德教育这一核心工作的正常开展。通过对部分高校辅导员队伍进行调查和查阅相关文献进行全面了解,解析其问题所在,并提出了对策:扩大辅导员队伍,提升辅导员职业地位,满足合理需求,提高辅导员工作稳定性;加强校内管理体制运行设计,减负才能增效。
关键词:辅导员现状队伍建设职业地位
基金项目:2013年河南工业大学研究生高质量课程建设项目:“自然辩证法”课程实效性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13KCYJ-Y01)。
作者简介: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1.008
一、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经济组织形式和社会利益分配方式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这种社会结构的变化给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带来强烈的影响,同时,大学生的价值观也发生着变化,拜金主义、金钱至上、关系为中心等价值思想观念逐渐侵入当代大学生思想。2004年8月份,中共中央国务院下达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的意见》,《意见》明确强调:“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意见》的出台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提出了要求,同时,也对国内各高校辅导员建设提出了要求,必须大力加强和改进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辅导员是大学生政治思想、大学生活和专业发展方向的领路人和指导者,辅导员整体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或决定着大学生的素质高低。发展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应该成为高校发展的重点。
二、辅导员制度内涵
我国的高校辅导员制度最早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最初高校辅导员主要从事政治工
作,定位为学生的“政治领路人”。最初推算到建国前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建立黄埔军校,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挑选出周恩来等同志担任当时黄埔军校的政治教官,先后制定出各项政策,政治指导员从此应运而生。建国后,国务院非常重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相继出台各种规章制度,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从建国初期、“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一直到进入21世纪,从确定辅导员地位,到双肩肩挑,再到专职辅导员设立,经历了复杂的发展过程,一直以来对辅导员的内涵建设定位不是特别客观。
查阅相关文献一百多篇,结合高校大学生现实状况,我认为辅导员是高校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明确了辅导员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学生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高校辅导员必须经过系统的培养与培训,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其职业能力特征为: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具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相关学科的宽口径知识储备,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及教育引导能力和调查研究能力等。
以上是对辅导员传统制度的认识。社会在发展,社会结构在变化,当代社会不仅需要思想政治合格的人才,更需要的是专业技术人才,除了要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还有稳固的专业技术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健康的心理状态。高校辅导员除了成为高校政治工作的组成部分外,还应该是思想品德和专业发展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所以,我认为高校是培养社会需要的栋梁之才的基地,不仅思想品德要合格,而且需要成为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知识的四有人才,只是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辅导员队伍现状分析
高校不断扩招,大学生数量上升,而辅导员的队伍建设远远没有跟上大学生扩招的规模,高校的大环境使高校辅导员建设发展缓慢,出现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
(一)辅导员人员数量不足
按照教育部在2006年6月制定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要求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韩燕霞在《高职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现状及对策》研究当中指出:“辅导员队伍趋于年轻化,男女比例严重失衡。调查中,真正按照规定比例配备辅导员的高职院校一所也没有,人员配备不足,学校扩招是其中一个原因。”
(二)辅导员队伍结构不合理
辅导员的结构不合理除表现在学历、性别和年龄,更重要的是辅导员的专业结构不合理。在学历方面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大多具备大学本科学历,研究生学历和博士学历所占比例较小,距离大学生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要求还有距离。年龄结构比较单一,年轻的女辅导员多半是应届毕业的本科生或者研究生,虽然工作有亲和力,但经验不足,工作不到位。学生工作要求辅导员具备较强的政治理论和文化素质,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方面知识,而事实上高校辅导员的专业知识结构单一,较难适应工作。对四川省五个高校的21个院系进行访问,有18个院系的辅导员基本是本专业辅导员,而教育学专业和心理学专业的辅导员只有3人。辅导员主要负责大学生思想政治和思想品德及其心理健康方面的工作,招聘本专业毕业生作为辅导员(除心理学和教育学外)必将导致大学生偏离高等教育方向。
(三)辅导员职责不明确
高校辅导员在现实工作中任务复杂,工作繁琐。上级部门过多,团委、学工、院系,任务内容有:党建、团学、就业、心理、奖助贷补等,甚至教务、学籍、考试、实习、补考各类培训等都会下达辅导员处。多部门的行政压力使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分工不明确,长期的压力使辅导员工作积极性不高。另外,对高校辅导员的职务定性不明确,韩燕霞在《高职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现状及对策》研究当中指出:调查中一半的辅导员表示对职业前景不看好,只有26%选择把辅导员当成可以终身从事的职业。在大部分高校辅导员没有给予行政职务,而在学术上又少有时间钻研,导致专业理论提升十分困难,职称评定自然也困难起来。辅导员的收入较专业教师也低很多,辅导员对职业认同感很低。
(四)辅导员专兼职于一体
在辅导员内涵中已经分析,辅导员应该是思想政治和专业引导相互结合的群体,在实际工作中也应该配备不同专业的辅导员,对大学生进行综合培养。应该建设兼职班主任制度,辅导员负责大学生思想政治和品德发展,兼职班主任负责学生生活和专业方向发展。而实际上大多数高校配备的辅导员只负责学生的党建、团学、奖助学经的发放等工作,而对于大学生专业发展没有重视。原因除了辅导员工作繁重外,没有引进不同专业辅导员也是重要原因。
四、高校辅导员建设对策
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目标是建设一支热爱并适合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备教育人、引导人、发展人、服务人的能力和水平,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德才兼备、乐于奉献的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辅导员队伍。
(一)扩大辅导员队伍规模
严格按照国家政策规定,配备1:200的比例的辅导员队伍。在配对辅导员人员时,要把专职辅导员和兼职辅导员分开设置,专职辅导员以年级为单位设置一名辅导员,负责管理大学生的党建、团建、奖助学经等工作的统筹安排。兼职辅导员负责大学生具体工作和专业建设发展工作。
(二)提升辅导员职业地位
客观地说,近年来,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得到了高度重视,但有关部门和部分高校在加强辅导员队伍自身建设方面还存在不足,政策支持不够,辅导员在待遇、培养、晋升上得不到应有的关注,个人的职业预期及自我实现的需求与现实存在极大的反差,队伍的积极性、稳定性难以保证,要制定落实相关政策,切实提高辅导员的职业地位和待遇,提供经费和物质保障,帮助他们认同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能够术业有专攻,不断增强辅导员的职业价值感和满意程度,同时,要合理厘清辅导员的工作内容,为辅导员进行必要的减负,从而让他们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加强业务学习和工作研究,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从政治和经济上给予辅导员肯定,通过政策引导,让辅导员安心工作,提高职业自尊。
(三)加强校内管理体制运行设计,减负才能增效
减轻辅导员工作负担的阻力来自于院系管理系统、学校教学和管理等职能部门,相对于他们,辅导员是弱势群体。学校要加强制度的顶层设计,明确教学、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各岗位的职责,规范管理机制和体制的运行掌控,形成职责清晰、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的管理运行制度,将辅导员从繁琐的事务中解脱出来,让辅导员把不该做的推出去,把该干的干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科学的考核办法,完善辅导员考核激励机制,由此来强化职责,明确工作内容。
五、结束语
辅导员队伍建设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既定教育目标的实现、培养未来接班人和建设者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通过开展辅导员队伍建设,不断提升辅导员的专业素质与工作水平,更好地为社会、高校和学生提供服务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做贡献。辅导员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相信在国家、社会、高校和辅导员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建成一支具有骨干力量、专兼结合、动态平衡、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辅导员队伍。
[1]赵锋.关于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问题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4(6).
[2]肖华玮,游佳忆.城市型高校“双师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探索[J].科技教育,2014(25).
[3]屈炳昱.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存在问题的探析与思考[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4(8).
[4]杨锐,夏红.内涵发展视野下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4(4).
[5]韩燕霞.高职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现状及对策[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8).
[6]杨亚庚.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特性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3).
本文系四川司法警官职业学院重点课题。
张春雨(1977-),女,汉族,山东聊城人,硕士研究生,四川司法警官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学。
(责编张亚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