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院校《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改革与实践
2016-01-14朱丽娜
朱丽娜
摘要:按照职业能力对《电气控制技术》进行合理定位,并对其进行课程改革,进行合理的课程设计,分为四个项目,每个项目下分几个子任务,任务的设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采取项目化教学,并采取合理的评价方式,培养出企业所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关键词:高职;职业能力;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2-0096-02
一、引言
目前,在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技术及其专业群中,《电气控制技术》作为一门重要的职业基础课程,是日后专业课程的基础,是取得维修电工证书的关键,对学生今后的专业课学习及步入工作岗位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一些高职院校过多地强调深层次的理论教学,或者只为取证而学习,忽略了职业教育的教育理念;应该根据企业岗位需求,针对岗位所需职业能力,进行课程设计,培养出企业所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二、课程定位及课改意义
经过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岗位调研,总结出“电气控制系统组装调试能力”是该专业的一项核心综合能力,而《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是学生掌握该综合能力的支撑课程。那么如何上好这门课,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项综合能力对于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三、课程设计
电气控制系统组装调试能力分为低压电器的拆装与检修能力、传统电气线路的拆装、检测、排故与维修能力和一些复杂电气线路的分析、检测、排故能力。通过《电气控制技术》这门课程的学习需要让学生掌握以上职业能力,故此,将本课程分为四个项目,每个项目又分为若干子任务,具体课程设计如下:
四、方法与手段
以工作导向为要求,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每个项目分阶段教学,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由易到难,由基本到提高,以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既能照顾基础差的学生,又能满足基础好的学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每一个项目都采用先接触实物,有了感性认识后再提出问题,让学生主动学习用理论分析问题,变被动为主动的教学方法。下表2是各个教学项目在不同阶段的任务划分。
五、考核办法
按知识和技能的难易程度,分层次考核,每个阶段按照考核内容配比“理论∶实践∶平时表现”的考核分值比例,分值比例设为40∶40∶20。平时表现一般占20%,含上课迟到与缺课、课后作业和遵守相关规章制度等情况。理论考核基本集中在期末的闭卷考试中,主要考核内容为基本理论与基本应用方法,在下面表3中不再描述。实践考核按阶段任务设置分值,阶段1的内容是必须过关的内容,阶段2~4由学生按自己的水平选择考核,学生可直接选择阶段2~4的内容参加考核,达到相应阶段就按阶段分值打分,学生最多可要求2次不同阶段考核,不算补考。期末把6个项目的总分平均,即得到本课程的实践总分,期考主要面对的是理论考核。
六、课改实施效果及总结
经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和严密的课堂组织,课改效果较好,学生们除了熟练掌握万用表的使用方法、认识低压电器、学会线路安装外,还掌握了使用工具进行线路的检测、排故并能根据故障现象判断故障原因,为大赛选拔了人才,也为我企业培养了高素质、高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