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学范式改革研究
2016-01-14吕君
吕君
摘要:本文针对贵州财经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城市规划原理》的课程教学现状,通过调研分析,提出了对思路定位、目标导向、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方法、考核改革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更新课程教学理念、凝炼先进的课程教学范式、深化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目标、优化课程结构、拓展课程资源、整合教学内容、转变教学方式方法、建设完善课程网站、优化课堂教学时间分配方案、课程实践多元化、改革课程评价及考核方式、培育优秀的教学团队等方面,建立起一套全方位立体的课程教学范式改革与实施方案,对提高《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学水平,更好地培养学生对《城市规划原理》课程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能力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城市规划原理;教学范式改革;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2-0065-03
一、推进课程教学范式转变的指导思想
课程教学范式,指在课程教学实践中,教师和学员所秉持的信念与价值、采取的技术及形式、形成的特质及效果的总称。一般说来,课程教学范式包括教学理念、教学实施(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教学关系、教学管理等要素。我校推进课程教学范式综合改革《城市规划原理》课程主要体现以下思想。
(一)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通过《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学范式改革,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通过学术气氛和学校生活的熏陶,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自主获取能力。
(二)确立新型梯度课程教学目标
“知识传递”是课程教学目标的基础,一般通过预设课程目标、讲授教材完成。“融通应用”是课程教学目标的展开,一般通过基于问题导向意识的教学,促进学生融会贯通的经验养成。“拓展创造”是课程教学目标的表现,一般在在教学情境中能理解实际情况,并且体现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
(三)彰显三大现代课程教学范式核心理念
教学学术观,教师从事的是研究性教学;学生从事的是研究性学习。“教”和“学”的任务是让学生学会研究方法、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民主观,教学要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拥有充分的表达权、探讨权,在平等的氛围中进行教学沟通和学术讨论。教学协作观,需要师生协作,教师之间的协作、学生之间的协作,发挥团队协作的效率,促使学习和研究在更高层次上进行。
(四)课程教学范式改革的三个层面
教学范式改革的理念与思路需包含三个层面,即价值观、知识和方法。价值观包含社会对人才培养的价值导向、学校对人才培养的独特定位、教师本人的价值取向等;知识包含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及实践要求等;方法包括知识组织、媒体使用及师生互动等。
二、《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的主要内容
(一)课程简介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是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讲授对象涉及到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本科生。课程结构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使学生能了解并初步掌握城市规划基本原理和方法,为学生进行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专项规划等方面的实操能力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该课程主要具有三项特点:
1.讲授对象专业化。作为专业主干课程之一,也是必修课程,是本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但是由于在本校的经济类院校背景下,该专业学生会对会计、金融等专业产生积极的兴趣,而对本专业产生认知不明确、态度不积极的现象,质疑未来的毕业去向等情况。
2.教学任务较重。由于《城市规划原理》教材改为第四版以来融入了当下时代背景的很多新知识,讲授内容涉及范围广,教学任务与教学时间、深浅难易程度的矛盾日益突出。
3.教学内容的现实性很强。根据教学信息反馈,大多数同学都对课程表示很大的学习兴趣,原因在于与生活联系的现实性。对于课堂教学的许多基本原理,同学们都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对应的案例,且对应中国正在进行城镇化建设,《城市规划原理》也能够给予专业规范视角的解释。
(二)原教学(考核)方式及其问题
1.原教学(考核)方式。采用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平时成绩占30%(考勤与课堂提问、课堂作业、实验实践),期末考试成绩占70%(闭卷考试)。
2.《城市规划原理》的教学中的问题。针对《城市规划原理》的课程特点和学生素质特点,提高教学质量的难点和重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是教学时间较紧。《城市规划原理》讲授时间为16周,周2课时,共32个学时。从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的对比来看,在有限的时间之内,教师要么降低教学难度,把教学内容简单通讲;要么缩减教学内容,集中精力讲授课程内容的重点。二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课程要求。对于大多数的大学课程而言,它们都要求理论联系实际。由于教学内容的现实性很强,这就要求《城市规划原理》的讲授教师必须注重基本原理和社会现实的结合,也将是决定该课程讲授能够得到学生认可的关键因素。
三、教学范式改革的总体思路和目标
(一)课堂教学方式改革的基本思路
根据《城市规划原理》的课程特点和教学难点,基于该课程讲授过程中的各种约束条件,在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过程中切实贯彻基本思路,才能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1.案例体系教学。在《城市规划原理》的讲授过程中,如何实现基本原理和社会现实的结合。可用身边的典型意义的例子作为教学案例,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或补充图片、视频等资料,使教学内容形象生动有趣,来引导学生运用基本原理去思考中国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总规、详规和近远期规划及其影响因素、实施落实等问题,逐渐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探究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对于每一门课程,都具有两部分内容:一部分内容必须依靠教师讲授来完成知识传递;另一部分内容可以通过专业期刊、网站、国家动态等引导学生思考。
3.课堂提问的设计。比如小组竞赛、小组抢答、默写式复习等。教师可通过一连串的系列提问,引导学生寻找知识,并进行研讨及点评。设计问题,需满足三个条件:一是把握课堂要点的逻辑关系,展示课程的理论框架;二是问题逐步递进,深入发掘问题答案的能力;三是提出的问题根据学生生活环境变化和社会发展,适当调整提问方式和内容。
4.课前、课后知识的巩固。通过布置学生下一次课前预习复习章节、题目思考以及课后在数字网络平台的跟进学习、资料扩展、网络小测试等方式来巩固知识。
(二)课堂教学方式改革的目标
在今后3到5年的时间里,紧密围绕培养目标,通过《城市规划原理》教学课程的学习,推动师生观念转变,使《城市规划原理》的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专业学习能力得到显著增强、学校的教风和学风得到提升。具体包括以下目标:
1.《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的教学重心由教师转向学生。相关教学组织要基于学生的现有水平与专业需要,即“学生需要什么”而不是“教师现在有什么?”,同时教师通过在教学中要注意观察、定期收集学生反应并积极做出改进回应,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学目标由单一转向多维。在“知识传递—融会贯通—拓展创造”所形成的新型梯度课程教学目标中,可采用小组研讨、开展课外调研、研读经典论文、学习经典案例、了解专业网站等方式。
3.《城市规划原理》课堂教学重点由知识传输转向能力提升。课堂教学重点由原来偏重于纯粹知识点的灌输、传授,转化为偏重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引导、提升。不仅注重培养学生对于课程具体知识点的汲取和吸收能力,也要注重培养对课程综合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4.《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学方式由凝固转向动态。提出与现实紧密相关的问题供学生讨论、思考,增加现实案例以增强教学内容的鲜活度等,可采用协作教学、辩论教学方法等。
5.《城市规划原理》课程学习重心由听授转向自主。增加供学生课前、课后选择性阅读的著作、文献,教师宜采用适当的方法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
(三)教学范式改革的具体内容
改革的重点内容应包括更新课程教学理念、凝炼先进的课程教学范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目标、优化课程结构、拓展课程资源、整合教学内容、转变教学方式方法、建设案例体系、优化课堂教学时间分配方案、课程实践多元化、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培育优秀的教学团队等方面,建立一套全方位立体的课程教学范式改革整体计划与实施方案。具体内容包括三个环节:
1.教学内容:课程内容安排合理,符合认知规律;及时把国内外教改成果以及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引入教学,教学内容信息量大;教学内容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
2.教学方法:紧密结合学生特点和具体课程教学实际,因材施教,加强课前预习、课堂提炼与课后,总结积极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案例式、项目式等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由变被动的学习者为主动的探求者,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综合素质。
3.优化课堂教学时间分配方案:对每次课堂或者每个项目课堂进行模块设计,如第一次课的情况:
4.课程考核:改革课程考核方法,应打破传统以闭卷考试为主的单一方式,灵活运用小论文、项目设计、社会实践与调查报告、题库等多种考试形式。课程考核整合为综合测评体系,分平时、能力和知识考核三部分。平时(30%),针对学生的德、勤、技做考查。“德”主要指学习态度,表现形式如:回答提问、辩论发言、讨论;“勤”主要指到课率和课堂纪律;“技”主要指完成作业情况,创新设计、讲解、测验等。能力(30%),针对学生综合运用课程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考查,采用识图能力、口头表达等方式进行。知识(40%),考核采用闭卷方式进行题库机考,考试时间1.5小时或2.0小时,考核学生对于知识点和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题型由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等客观题随机组成。
5.教学团队:整合上过本门课程的教师,组建梯队合理教学团队,定期对该课程进行意见反馈,同时共享有利的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水平。
四、预期成效
对课程范式改革的预期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对课程范式改革的接受情况
学生学习反馈良好,对课程范式改革的接受度和满意度均较高;评教平均分大于85分。
(二)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
学生普遍能良好地接受和理解课程内容;能自主学习能力课前、课后知识;通过“平时+期末”的综合考核平均成绩明显高于改革之前。
(三)教学范式的特色与创新
与同类课程传统教学方法相比,具有案例库、网络更新、问题追踪等方式,教学资源设计新颖有效,辅教、辅学资源设计明晰有效,资源共享的途径清晰有效。
(四)考核方式改革
考核方式改革能符合学校相关文件要求并切实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吴志强,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M].第4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M].第3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3]宋红梅,王艳芳.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的教学优化[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1):313-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