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地质认识实习的组织与开展
2016-01-14吴荣新张平松吴诗勇付茂如胡泽安
吴荣新+张平松+吴诗勇+付茂如+胡泽安
摘要: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为安徽理工大学新开设的专业。在参考其他专业地质认识实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特点,利用淮南地区有利的地质条件,进行了合理的组织与安排,确保了该专业地质认识实习的顺利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勘查技术与工程;地质认识实习;淮南地区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2-0019-02
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为安徽理工大学2012年新开设本科专业,其目标是培养从事矿产资源勘查与评价、地球物理勘探设计与施工、工程技术管理和科学研究工作的技术人才。为强化基础,突出特色,该专业在培养中紧扣地质和地球物理两类知识体系,构建专业培养计划。其中主体思想是为地质问题解决提供专业的地球物理手段,因此需要在地学和手段上加强教学,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该专业需要良好的地质基础,且对现场实践要求较高。地质认识实习是勘查专业的必修环节,其目的是使学生形象地理解地壳运动概念,初步训练野外地质工作技能,为后续地学课程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1]。地质认识实习不仅要完成教学任务,同时也担负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高尚情操的培养[2]。因此,如何成功地开展专业地质认识实习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校地质工程专业已有60多年的办学历史,在地质专业教学方面有着很强的学科背景[3]。本文结合我校地质工程专业教学经验,对勘查专业地质认识实习进行有效组织与开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淮南地区地质认识实习的有利条件
淮南地区丰富的地质现象是地质实习教学工作的基础。淮南地处南北地理、地质分界线上,地质类型总体类似于华北类型。地层上出露有太古界霍邱群变质岩、新元古界青白口系和震旦系沉积岩、寒武系和奥陶系沉积岩。在地质历史上经历过多期地质作用,断层、褶曲等地质构造现象出露典型。淮河流经此地,可观察到显著的河流地质作用。而且,这些地质点分布相对集中,具有交通便利等优越性,是进行野外地质实习的优选场所。
安徽理工大学地处淮南市,经过我校地质学科专业教师的不懈努力,自20世纪80年代末就开始在淮南及其周边地区进行专业认识实习[3],积累了众多的研究成果和丰富的教学素材,编写的《淮南地区地质认识实习指南》[4],系统地介绍了淮南地区的资源与环境地质、区域地质、地质作用、地质工作的基本技能和方法、路线地质教学的内容和要求,有力地指导了相关专业的地质认识实习。由于地质实习点分布在学校的周边,非常便于实习的组织和安排,成为地质工程、水文水资源、土木工程、采矿工程等专业的地质认识实习基地,已成功地开展了多届学生的地质认识实习教学。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作为新开设专业,借鉴其他专业的实习经验,充分利用现有的地质认识实习指导,结合勘查专业的特点,开展相应的地质认识实习任务。
二、地质认识实习内容及时间安排
结合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特点来安排相应的实习内容。具体的淮南地区地质认识实习路线及内容安排如下。
1.路线1,洞山实习。观察洞山岩石、地层和生物,了解其沉积环境,建立沉积地层的概念;练习罗盘使用,测量岩层产状;了解洞山构造特征。该实习路线观察岩层主要为寒武系地层,地层受构造运动影响,呈近直立状倒转地层,地面出露各组岩层连续,岩层完整性较好,适宜于沉积地层概念的建立。同时,平直的砂岩、泥灰岩等地层层面,有利于进行罗盘的使用与练习教学。
2.路线2,罗山实习。了解罗山山体的岩石和地层;观察舜耕山断层;观察太元古界和新元古界之间的不整合接触和岩石风化剖面。观察不同地层的风氧化特征。
3.路线3,八公山—朱家洼—茅仙洞—韭山洞实习。认识八公山地层,了解凤台砾岩层石林的形成;认识八公山化石,包括寒武系馒头组三叶虫化石和徐庄组砂岩层面上遗迹化石;在茅仙洞观察新元古界刘老碑组地层,了解淮河河流地质作用;在韭山洞观察石灰岩溶洞,认识岩溶现象及形成。
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地质认识实习时间安排在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末,在学习了《普通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勘探概论》课程之后,学生对于地质学相关的岩石、地质构造、地层年代等有了基本认识;同时学习了各类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内容,对地质及物探知识有了一定的理解。认识实习的时间为1周,从动员到报告整理,整个实习过程紧凑有序,内容丰富多彩。
三、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地质认识实习特点
1.勘查专业地质实习的差异性。勘查专业与地质工程专业的认识实习具有一定的差异性,重点是要与自身专业培养目标一致。勘查专业实践性强,通常地质认识实习往往着重于地质专业知识,难以满足其专业的需求[5-7]。为此,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地质认识实习应强调两部分内容:首先是掌握基本的地质知识和技能,能够认识工程中存在的地质问题,懂得如何获取需要的地质资料;其次,不同的岩性、地质构造情况往往存在不同的地球物理性质,需要了解如何利用适当的勘查手段来解决工程中存在的地质问题。
通过对实习内容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把地质知识和勘查技术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例如,对于石灰岩和泥岩界面,除掌握其岩性和地层年代等地质知识外,还应强调两者的电阻率差异、弹性力学性质差异等,适合于采用何种勘查方法来探查这些岩层差异。对于较大的断层带,需要认识其断层面产状、上下盘特征,还需要了解断层带与上下盘之间的地球物理性质差异,其不同探查方法更有利于确定断层带的位置及影响范围。
2.地质认识实习要求。为确保地质认识实习顺利进行,达到相应的实习目的,对于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地质认识实习做以下要求:(1)安全问题。在实习动员会及每天的野外地质实习中,要强调安全问题,包括交通安全、人身安全。衣着要符合野外实习要求,各小组配备必要的医药品,及时清点人数,遵纪守法,做到安全有保障。(2)实习记录。在每个实习点,应实地做好实习记录,包括所见的岩性及其描述、地层年代、地质构造情况,岩石地球物理性质等,做好必要的素描图。(3)实习日志。每天回到住宿地后,应及时整理当天的实习记录,完成当天的日志,主要记录实习的主要内容和心得体会。(4)实习总结报告。实习结束后,要对实习过程进行总结,内容包括:实习目的、实习的组织安排、实习的主要过程、实习的感想及建议等。学生的实习记录、实习日志及实习总结报告作为学生地质认识实习成绩考核的主要依据,要求学生必须认真对待,及时提交。
四、结论
按照相应的实习计划与组织,目前已完成我校2012级、2013级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地质认识实习教学,对淮南地区的各路线地质认识教学开展顺利,达到了预期的实践教学效果。学生普遍反映通过本地质认识实习,较好地了解了淮南地区地质情况,对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有了更好的感性认识,初步懂得了如何在野外观察地质现象,如何利用勘查技术来解决某些地质问题,为今后更好地开展专业课程学习打下良好基础。认识实习的开展也进一步表明,利用淮南地区有利地质条件,因地制宜,可以更加有效地开展地质认识实习教学。
参考文献:
[1]刘城墉,晁吉祥.认真组织好地质认识实习[J].煤炭高等教育,1992,(4):85.
[2]胡宗清.提高地质认识实习质量是培养跨世纪地质人才的关键环节[J].中国地质教育,1995,(2):38-41.
[3]桂和荣,严家平,陈萍,等.地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2002,(1):46-49.
[4]刘文中.淮南地区地质认识实习指南[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3.
[5]张达.北戴河地质认识实习教学方法浅析[J].中国地质教育,2005,(2):72-74.
[6]王家生,龚一鸣,顾松竹,等.地质实践教学成绩的评定方法改革和完善[J].中国地质教育,2010,(4):89-92.
[7]王金友,张立强,张世奇,等.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油田地质实习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地质教育,2012,(4):14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