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说文解字》示部字与原始祭祀

2016-01-13张甦

读写算·教研版 2016年1期
关键词:说文解字礼记金文

张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1-293-02

《说文·示部》收录60字并13个重文,其中大部分都与祭祀有关,通过对它们的研究分析,可以窥见从先秦到秦汉时代人对于祭祀活动的重视以及当时祭祀的发达。再结合以甲金文字以及文献资料,我国古代原始宗教的大体轮廓就展现在我们面前了。

一、从“示”字说起

示,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从二;三垂,日月星也。关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事也。

这个解释是许慎根据示的小篆“ ”得出的,而关于“天垂象”的说法则反映了当时流行的“天人感应”说。

示,甲文作 ,通常说象祖先神主之形。据康殷先生在《文字源流浅说》中考证:示( )就是原始宗教灵物崇拜时期所常见的灵石(dolmen),又叫桌石。……一曰:大夫以石为主。

这种用石头作成的神主其实就是“示”。“ ”字又加上了一个更明确的义符“石”,以强调专指石制的神主,与更常见的木制神主相区别。

“示”字后来泛指一切神祗,是祭祀对象的统形,因此有关祭祀的字多从“示”。即使有的在甲、金文中并不从“示”,到了许慎的时代也增加了义符,如祖,本作“且”;祗,本作“氏”。“示,神事也”就是关于“示”以及从“示”诸字意象最好的概括。

“示”部字概括了祭祀活动的方方面面,具体说来,可以分为祭祀对象、祭祀活动和祭祀反报三个大的分支。

二、祭祀对象:示、神、祗、社、祖

上文已经说过,“示”是祭祀对象的统形。而在具体的祭祀活动中,还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祭祀对象。

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

祗,地祗,提出万物者也。

社,地主也。从示土。《春秋传》曰:“共工之子句龙为社神。”周礼:二十五家为社,各树其土所宜之木。

祖,始庙也。

神,金文作 、 ,与古申、电同。在原始宗教中,不存在“天神”这一概念。把天作为崇拜对象是一种很原始的心理,但是这种崇拜是建立在天的自然属性上的,受到崇拜的只是日、月、星、风、云、雨、雪、雷、电等对人们的生活有直接影响的事物。“神”(申)就是其中的一种——电。后来“神”字成为一个形声字。《说文解字系传》曰:“申即引也。……天主降气以感万物,故言引出万物也。”

据杨树达先生《增订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释神祗》,祗是氏的后起字。“电为天上至神之象,氏为地上至神之象,故天神谓之神,地神谓之祗矣。”《说文·氏部》曰:

氏,巴蜀山名岸胁之旁箸欲落 者曰氏,氏崩,闻数百里。

又社,甲文作 ,是土地后起字。此二字与原始的地神崇拜密切相关。原始的地神崇拜与后世的土地神不同,原始地神是侧重于土地的自然属性和它对生产活动的影响,同天神一样,还没有被人格化,更不是管理土地的权威。《礼记·郊特牲》曰:“社所以神地之道也。地载万物,天垂象,取材于地,取法于天,是以尊天而亲地也,故教民美报焉。”从祗、社二字可以看出,一方面土地有时会发生岩石坠落或是地震一类的自然灾害,使人们害怕它;另一方面地又生财为人所取用,人们要依赖它才能生存,又必须感谢它。这两方面的原因促使先民产生了地神崇拜。

祖,甲文作 ,金文作 。关于祖(且)的造型意象及其本义,旧说甚多。徐中舒《甲骨文字典》“祖”条下:“本为断木,用作切肉之荐(垫),……其后,由切肉之器逐渐演变为祭神时载肉之礼器(俎)。”又,“且”条下:“古置肉于俎上以祭祀先祖,故称先祖为且,后起字为祖。”(转引自《说文解字今释》)《说文》中所言“始庙也”,是它的引申义。《礼记·王制》曰:“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大祖之庙而七。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大祖之庙而五。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大祖之庙而三。士一庙。庶人祭于寝。”大祖,“谓始受封之君也”,即祖先。祖先崇拜是鬼神崇拜的一种形式,它是人们重视血缘关系的一种表现。在氏族社会,祖先崇拜的作用,主要是纪念祖先的功绩,借用祖先崇拜来加强共同血缘观念,巩固以血缘为基础的内部团结,以及明确人们之间的辈份关系。

三、祭祀活动

“示”部字有很大一部分都用来指称名目繁多的祭祀活动,如祭祀的名称、方式、地点、目的等等。

1、祭与祀

祭祀二字同义连文,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没有什么分别了,观之《说文》,则二者略有不同:

祭,祭祀也。从示,以手持肉。

祀,祭无已也。

祭祀总名为“祭”。祭,甲文作 、 ,有的添加了义符“示”作 ,金文多承此形,作 、 。据王宁先生考证,“祭”的本义应该是残杀,这一说法正点明了原始祭祀的一个重要特点,即“血祭”、“血食”。《礼记·礼运》:“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原始祭祀用的是生肉,甲文上的点形即肉的汁液或血滴,金文中没有点,则说明祭祀方式逐渐发生变化,改用了熟肉。有的学者认为点形象酒,其说不确,因为:其一,在甲文中很少用点形来表示酒,而往往用类似尊形的字(如酉)来表示;其二,《说文》中有专门的字表示以酒祭示——福(在后文还有论述);其三,如果点形是酒,为什么甲文中有酒而金文及小篆(作 )皆无酒呢?

“祭无已”,无已,不止也。《礼记·月令》详细规定了一年中每个月具体的祭祀对象,一年四季周而复始,殷商时期就以四时祭祀一周期为标准来纪年,可见殷人对于祭祀活动是十分重视的。

2、福、祐与礼

福,祐也。祐,助也。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福,甲文作 ,象双手捧敞口酒瓶往示上浇注酒以祭示。(据康殷《文字源流浅说》)祐,甲文作 ,象人跪示边,双手捧祭品洒落示上以祭示之状。(据康殷《古文字形发微》)上文曾提到过“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凡祭祀都必须有牺牲粢盛酒鬯笾豆等供品,“民以食为天”,大概神灵的欲望也是以饮食为主的。福与祐后来都引申为祭祀反报,在下文论及。

祭品除了酒肉之外还有玉帛。《礼记·月令》:“仲春之月,……祀不用牺牲,用圭璧,更皮币。”圭璧、皮币就是玉帛。我们这里只讨论玉。 是礼的初文,甲文作 。从豆,是古代常见的祭器;豆中所盛为 ,表示串玉之形,即“珏”。礼就是置玉以祭。《说文·玉部》:“玉,石之美。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 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 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桡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絜之方也。”玉有诸多美好的含义,是古人重要的财产,“古之君子必佩玉”(《礼记·玉藻》),在重要的祭祀活动中当然是不可或缺的。

3、祠、 、 、禘

祠,春祭曰祠。品物少,多文词也。从示,司声。仲春之月,祠,不用牺牲,用圭璧及皮币。 ,夏祭也。 ,大合祭先祖亲疏远近也。从示合。周礼曰:“三岁一 。”

禘,谛祭也。从示,帝声。周礼曰:五岁一禘。

《礼记·王制》曰:“天子诸侯宗庙之祭,春曰 ,夏曰禘,秋曰尝,冬曰烝。”郑氏曰:“此盖夏、殷之祭名,周则改之:春曰祠,夏曰 。”《诗·小雅》曰:“ 、祠、 、尝,于公先王。”此周四时祭宗庙之名也。其中“ ”与“ ”是异体字。四时祭是古代农业风俗的反映,每当新谷新菜有了收成,先民必以新收的农产品祭祀天地祖先,然后才敢自己食用。董仲舒《春秋繁露·四祭》云:“古者岁四祭。四祭者,因四时之所生孰,而祭其先祖父母也。故春曰祠,夏曰 ,秋曰尝,冬曰蒸。……祠者,以正月始食韭也; 者,以四月食麦也;尝者,以七月尝黍稷也;蒸者,以十月进初稻也。”又《礼记·王制》:“庶人春荐韭,夏荐麦,秋荐黍,冬荐稻。韭以卵,麦以鱼,黍以豚,稻以雁。”郑氏曰:“庶人无常牲,取与新物相宜而已。”不仅要荐进粮食作物,同时还要以新获的副食品如禽蛋鱼雁之类配合。

是对先祖的亲疏远近者的大合祭。周制凡旧君死,新君服丧三年(首尾三年)毕,即举行群祖大合祭。此后每三年合祭一次,一直到君主去世。《春秋·文公二年》:“八月丁卯,大事于大庙。”《公羊传》曰:“大事者何?大 也。大 者何?合祭也。其合祭奈何?毁庙之主,陈于大祖;未毁庙之主皆升,合食于大祖。”

禘,甲文一般作 ,与帝字作 相似,应为帝之后起字。这个字的确切涵义一直以来众说纷纭,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中说:“汉儒说禘有三:有郊祭之禘,《礼记·祭法》:‘有虞氏禘,黄帝而郊喾。注:‘此禘谓祭昊天于圜丘也。《丧服小记》:‘不王不禘。注:‘谓祭天。《诗长发序笺》:‘大禘郊祭天是也。有殷祭之禘,五年再祭,举以孟夏与三年孟冬之 异。《诗雝序笺》:‘禘,大祭也。大于四时而小于 是也。有时祭之禘。《礼记·王制》:‘夏曰禘。《祭义》:‘春禘秋尝。注:‘夏殷礼也。周以禘为殷祭,更名春祭曰祠。《郊特牲》:‘春禘。注:‘当为 。按,经传凡禘郊连文者,言祭天之禘;禘 连文者,言殷祭之禘;禘尝连文者,言时祭之禘。”据《神灵与祭祀》的作者詹鄞鑫先生考证:“禘”祭分别指祭昊天于圆丘、殷祭五年一禘、四时祭之夏祭等三种祭祀的传说说法是靠不住的。历史上的禘祭应该是另外三种:殷代的“帝”祭,用于祭四方神(兼山川祖先)以定息风雨虫灾,而以止风为常,相当于文献中的“磔风”。周代的“禘”,一种是尊传说始祖黄帝、帝喾、帝舜等为“帝”。另一种是 祭的别名,合祭先祖故称“ ”,审定昭穆故称为“禘”,非两祭之名。

4、禋、祡、祼

禋,洁祀也。一曰:精意以享为禋。

祡,烧柴焚燎以祭天神。从示,此声。《虞书》曰:“至于岱宗,祡。”

祼,灌祭也。

这几个字是表示祭祀的不同方式,在前文引过的字里有些也可以看出祭祀方式,如祭是用肉来祭祀,礼是用玉来祭祀。但这五个字则最为鲜明地显示出因祭祀对象不同而引起的祭祀方式的变化。

《说文》对禋的解释不是它的本义。禋,甲文作 ,其中的 表示火从烟囱中出来;小篆作 , 形还保留了烟气缭绕上升之形。本义是升烟以祭天。它与祡采用的方法是相同的。《周礼·春官宗伯·大宗伯》曰:“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示,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以实柴祀日、月、星、辰。”古人的祭祀心理十分简单,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烟气是上升的,就把牺牲皮币等放在柴薪之上焚燎,认为这样做这些祭品就可以随着烟气的上升达到天神所在的地方,被天神享用。

与祭天的方式相反,祭祀地神是把祭品以浇灌、掩埋等方式使祭品达于地下。《礼记·郊特牲》:“周人尚臭,灌用鬯臭,郁合鬯,臭银达于渊泉。”臭是指酒的香气。鬯就是祭祀用的酒,用香气浓郁的香草与酒调和在一起,香味就会随着酒一起渗入地下达于渊泉。这种祭祀方式就是祼祭。《书·洛诰》:“王入太室祼。”孔颖达疏:“祼者灌也。王以圭瓒酌郁鬯之酒以献尸,尸受祭而灌于地。因奠不饮,谓之祼。”

5、 、 、祃

在自然崇拜早期,祭祀自然神没有固定的场所,随着自然神观念的发展和祭祀仪式的规范化,开始有了固定的祭祀场所。 ,门内祭,先祖所以彷徨。从示,彭声。《诗》曰:“祝祭于 。”

,道上祭。

祃,师行所止,恐有慢其神,下而祀之曰祃。从示,马声。周礼曰:祃于所征之地。

6、祝祷

祝,祭主赞词者。从示,从人口。一曰:从兑省。《易》曰:兑为口为巫。

祷,告事求福也。

祝,甲文作 ,象一人跪于示前张口祈求之形, 形突出张口念辞的特点。

祷的籀文 ,一说是由真(真心诚意)、 (致,得到)、示(神事,指神明赐下的福)会意, 表音。“祭有物有体,有乐有时,而其本则统于一心”,“夫祭者,非物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于心也,心怵而奉之以礼。是故唯贤者能尽祭之义。”

祗,求福也。

甲文作 、 ,疑为“战时集于军旗之下”,假借为祈求之祈。

这三个字表现了上古先民通过语言声音进行人神之间交流的一种巫术手段。

四、祭祀反报

1、福

上文曾经提到过,福与祐本来都是一种祭祀活动,后来引申为祭祀反报,是祭祀之后神“降福保佑”之义。《说文》中的“祐也”,“助也”就是其引伸义。

表福义的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字就是“禄”,甲文作 ,金文作 ,疑为“辘”之初文。 、 象桔槔, 、 象汲水器,点形为水滴。在古代的农耕活动中,汲水灌溉可以保证丰收,遂有福义。

2、祸

祸,害也,神不福也。

甲文作 ,即“ ”,是骨的初文。这种骨是指牛的肩胛骨。甲文“祸”即是占卜用的骨片之形。

“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急于祭。”(《礼记·祭统》)祭祀逐渐由人们对自然力不知其所以然的盲目崇拜,演变而为与权力地位密切相关的一种政治行为。“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各级贵族都把祭祀视为头等大事,而祭祀所耗费的大量人力物力却往往成为王朝灭亡的原因之一,他们没有得到神灵的福祐,却因之灭亡绝祀,这个结局恐怕是统治者们所始料未及的。

《说文》中这些与祭祀有关的字有很多因为其所指已经逐渐远离人们的生活而成为“死字”,但它们曾经组成过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页,对于每一个致力于研究祖国文化传统的人来说,都是不容忽视的。

猜你喜欢

说文解字礼记金文
SOUNDS OF THE VILLAGE
《礼记·祭统》孝道观的神圣意蕴
簡談對金文“蔑懋”問題的一些新認識
釋甲骨金文的“徹”字異體——據卜辭類組差異釋字之又一例
文明
《说文解字》中的反形字分析
Analysing the cultural osmosis in English film appreciation class—Tro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