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分层教学模式下的高中数学教学
2016-01-13吕吉森
吕吉森
摘 要:近些年来,我国教学改革不断深入,高中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阶段,在原有的教学基础上进行了很多改革和突破,为了能够适应教改的要求,分层教学逐渐被引入高中数学教学中,本文针对高中数学的分层教学方法进行几点研究。
关键词:分层教学;高中数学;质量;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1-243-01
分层教学更加关注学生的特点,从学生的个体差异出发,针对不同能力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的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高中阶段学生学习的难度和压力都很大,这样的教学方法有效缓解了学生的学习压力,降低了学习难度,能够真正将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有效提升了高中数学的教学质量和效率,顺应了教学改革的要求。
数学是高中学习非常重要的的一门课程,也是困扰着无数学生的一门课程。这些困扰有来自学习本身的问题,也有来自数学教学模式的问题。一方面从知识难度上来讲,高中数学知识较义务教育阶段难度有了大幅的提高,这给那些义务阶段基础就不扎实的学生带来了学习上的困难。另一方面,从教育普及程度来讲,高校的不断扩招使得高中生的入学人数大幅增加,学生基础、兴趣、能力等各方面差异明显增大。如果仍采用班级授课制下同一课程内容、同一要求和同一方法的教学模式来授课,很可能会加重学生的两极分化,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材施教,改变教学模式,尽可能照顾到每位学生的个性差异来进行课堂教学,是每个老师也是每个学生共同的目标。分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一种体现,实现高中数学教育价值的素质教育改革依旧任重而道远。高中生在数学学习上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受到更好的数学教育寻找可能的途径。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活动的“兴奋点”
在高中阶段,学生基本都已经建立了自己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在开展分层教学的时候,教师应该关注班级中的“中下层次的学生”,从学生的心理发育与情感特点入手,当好学生的心理导师和学习上的引路人,结合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创建富有趣味性的教学情境,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欲望,建立与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最终达到提升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提高数学成绩的目的。
比如:汽车在第一分钟内行驶了100米,以后每分钟比前一分钟多行驶30米,则这汽车在行驶后的十分钟内共行驶的路程是多少米?这个与生活相关的教学情境实际上是一个“等差”数列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结合“汽车路程”现象进行分析。这种生活化的情境,对于中低层次的学生来说,比较常见,思考和分析起来也会相对容易,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帮助,这部分学生可以很快进入思考问题的状态,体会到数学的奥妙。
二、注重典型问题教学,抓好学生掌握解题要领的“关键点”
通过典型问题的教授,帮助学生建立对这一类题型解法的掌握,建立由此及彼的思维方式以及触类旁通的能力。在分层教学过程中也是如此,将典型问题的解题思路和要领作为分层教学的“抓手”,利用数学问题解答难易层次特性,在认真研析教学目标及要求基础上,设置出能够体现教学内容的典型问题,面向不同学生设置具有不同难度的数学问题,使学生在问题解答过程中,获得学习效能的有效提升和进步。
比如:在教学“不等式”知识内容时,教师为了让学生掌握“不等式”类型问题解答的要领,在问题解答环节,面向不同学生设置了“已知集合M={x|x2<4},N={x|-x2-2x-3<0},则集合M∩N=( )。
(A){x|x<-2} (B){x|x>3} (C){x|-1 通过在教学问题上难度差异的设置,进行分层讲解,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得到锻炼,中低层次的学生掌握该类型问题的基本解题步骤和要领,而高层次的学生则是深刻领会到了这一个类型题目的思路和具体方法,能够触类旁通,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指导方法,是进行分层教学的关键。 三、鼓励学生评析问题,找到学生能力进步的“着力点” 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指导者,通过分层教学评析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发现自身不足和问题,有意的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能够自行进行问题的评析,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评价和分析,这样一来学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就会有意识的改进和提升。 作为一名普通高中教师,面对现阶段高中生源结构的差异,应该及时转变传统因循守旧的教学模式,探索新的适合现行高中生学习的教学模式,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让学生真正热爱数学学习。将分层教学看做施教的一种教学手段。关于“分层教学”,教师应在心里将班级学生分为优、中、差三个不同层次。充分兼顾到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来进行同一教学内容的讲授。相应的教学广度和深度也应合理区别开来。即教师应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差异性,最大限度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区别对待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知识、技能、能力和智力都能在各自原有基础上得到较好提升,使全体学生都能获得全面发展。 教师经过调研,了解和掌握班级中学生的情况后,在备课阶段做好教学内容的设计,对于学习能力强与学习能力稍弱一些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设计,立足全局,有意识的拉动后进生,达到提升班级整体数学成绩的目的。比如,对于接受能力强,思维活跃的小组,教师可以在备课阶段设计一些难度相对较高的题目,相反的,对于能力较弱的小组,可以进行一些基础性问题和练习题,达到统筹全局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树仁.试论分层递进教学模式[J].课程.教材.教法.2011(07) [2] 王旭明.分层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J].学科教育.2014(02) [3] 吴秀芳.分层次数学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5(04).